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第114章

作者:红茶泡泡机 标签: 生子 田园 种田文 甜文 日常 穿越重生

一是懒得挪地方,二是厨房里有火暖和。

姜宁不答应他,直接进了堂屋。

小小和小宝这一阵都喜欢在堂屋里烤火,要么就是等出太阳了在院子里玩。

一见他来,立即摊开手心把瓜子递给他。

“宁哥哥,吃瓜子!”

“婶婶拿在灶上烤了,脆脆的,好吃。”

姜宁看见柜子里的一盘米酥,直接拿了出来,放在小方桌上,“怎么不吃这个?”

小小道:“吃过啦。”

姜宁听了,拿起一块塞到嘴里,琢磨着冬天要怎么过,毕竟有三个月呢。

再怎么抗冻,外出干活、摆摊,大半的日子都得在屋里过。

五子棋玩腻了,得想些别的玩法,比如大富翁或者斗地主之类的。

也不能光玩,还得配点吃的。

炒瓜子、花生是有了,水果也能买,反正冬天不容易坏,但——

冬天还能做点什么?

姜宁咬一口米酥,忽地听到炭盆里发出“啪”一声响,眼睛一亮。

有了,包谷花。

就跟爆米花差不多,但不是那种做法,是会“嘭”一声响那种,不用油也不放糖,就是原汁原味的玉米味。

第95章

“天呢!宁哥儿,你们这是要造什么?”

姜宁从院子里堆着的一堆东西后探出头,跟赵秋打了个招呼,提醒他小心脚下,别被绊倒。

赵秋忙不迭且点头,小心绕开地上一堆东西,刚要说话,就见卫长昀从梯子下来,墙上凿开一个洞。

瞪大眼盯着那个洞,“宁哥儿,你们家遭贼了?”

姜宁正在研究地上的那几根管子,琢磨要怎么拼起来才对,一听赵秋难得咋咋呼呼的语气,笑出声来。

“没遭贼。”

赵秋道:“那怎么墙上多了一个洞?”

卫长昀把梯子挪到一边,又放下铁锤,“自己凿的。”

赵秋一头雾水,没明白他们的意思。

冬天到了,家家户户都在检查门窗,恨不得连门缝都堵上,哪有给自家墙上凿个洞的,那不漏风吗?

“在装炉子。”姜宁解释道:“在屋里烧炉子,也不用担心灰到处飞,还有东西掉进去。”

赵秋仿佛听见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炉子?炉子还要装——”

“这个是炉子?!”

“对啊,我们去镇上定做的,烟管也是,就是特别沉,这不正在想怎么装上去。”

姜宁没想到回风炉还真给做出来了,不得不说,他有点狭隘了,以为做不出来。

见赵秋是真的好奇,姜宁耐心地给他解释了一遍,就听到赵秋一会儿一声“哇”。

“这个网是做什么用的?”赵秋大概理解了炉子的用处,就像上次修的浴房。

但面前放着的铁丝网,没明白这个是用来做什么的。

“炉子烧火温度高,小小和小宝年纪小,用这个围一圈防止烫伤他们,面上的炉盘距离我们算过的,他俩这个年纪,伸手够不到。”

姜宁看卫长昀走过来,立即跟他一块把炉子往屋里抬,“对了秋哥儿,你怎么来了?”

天越来越冷,风刮在脸上都生疼。

村里大家伙都不怎么出门了,姜宁和卫长昀偶尔去镇上出摊,也都巳时才出门,能暖和些。

“跟你们说声,之前弹的新被子拉回来了,你家不是三床吗?我拿不了,就来跟你们说声,你们自己去拿。”

赵秋手里还拎了一个篮子,“这是我娘让拿给你们的,自家做的辣菜苔。”

姜宁一看,还真是辣菜苔。

这菜不在开水里焯一遍,吃着辣嘴,但焯水后,切成丁和干辣椒、腊肉一起炒,绝对下饭。

“帮我谢谢婶儿,等晚点我们就去拿。”姜宁客气收下,“对了,你要不要再拿点酸汤回去?”

自从酸汤改成在易安楼做之后,家里的酸汤就一直没怎么动过。

有一坛不小心沾了点油坏了,剩下的两坛他们就没敢动,想着冬天了再吃。

前两天才开封,吃了一次,还剩的有多。

“有多的?”

“有,吃到开春都够了。”

足足快二十斤,一顿也要不了一斤。

再说吃这个,也不可能顿顿都吃。

“那你给我装一小罐回去好了,正好我爹抓了条鱼。”赵秋也不跟他客气,答应下来。

“那阿娘给你装,我手上都是灰。”姜宁伸着脖子,朝朱红喊,“阿娘,给秋哥儿装一罐酸汤。”

朱红一看他们进来,连忙把凳子再往旁边顺开,“当心当心。”

又看向门外的赵秋,“秋哥儿来了。”

赵秋笑着跟朱红问好,“婶儿,麻烦你了。”

“这有什么麻烦的。”朱红笑了一下,“我去给你装,你在这儿……这屋子里都没落脚的地,你在凳子上坐会儿。”

赵秋摆手,正好奇地看姜宁和卫长昀装炉子,“没事,我看他们装炉子,也有意思。”

“那你们在这儿玩吧。”

朱红看他们就是一群小孩,说完就往屋外走,去厨房了。

姜宁和卫长昀把炉子装好,主要是烟管和下面装炭渣的铁抽屉,还得把炉芯放好,不放好以后用起来毛病多。

尤其是出烟口,要是堵住了,家里更呛,还有安全隐患。

“这地方要不用东西封一下,油布肯定不行,容易燃起来,布也不行。”

姜宁看着炉芯和烟管拼接的位置,有点担心,“要不筛一点细泥,用泥来封一下。”

“那过会儿我去后面挖一盆泥来筛,筛细一点好用。”卫长昀扶着烟管,等姜宁把下面接口装好。

等烟管插进孔里了,换姜宁扶着烟管,他去拿另一根,抬起来从墙上凿的空伸出去。

这样一来,烟管就架住了,只要接口封得好,家里不跑烟,烟管也不会掉下来。

“这样就行,晚点生火来看看。”

“那我去挖泥。”

卫长昀从凳子下来,拍了拍手,看了眼好奇的赵秋,“你和秋哥儿在屋里待着吧,我去就行。”

“那行,你去吧。”姜宁拍掉手上的灰,拉了椅子在炉子旁,“秋哥儿,你坐吧。”

赵秋“啊”了声,倒是一点没往下坐,围在炉子边上打转,新奇地往炉芯里看。

“到时候火就在里面烧吗?”

“嗯,烧里边就行,木炭、煤石跟柴火都可以烧。”姜宁打开炉盖,“不添柴的时候,把盖儿盖上就行,要有煤石,可以敲碎了跟黄泥一块搅拌,用来封火,第二天还能用。”

“那这炉子,贵吗?”赵秋好奇问道:“你家浴房就很暖和,我上次去打水时发现了。”

提到浴房,姜宁有些小骄傲地抬起下巴,“洗澡的时候更暖和,尤其是厨房那边烧着火,暖气一股一股钻进来。”

“那明年我家也盖一个。”赵秋心想,得在家里也盖一个,这样一家人洗澡都不挨冻了。

就算没那么暖和,热水和衣服放在管子上,那也不会凉飕飕的。

“行啊,图纸还收着呢,到时候你拿去用就行。”姜宁把炉盖盖回去,“不过你家厨房旁边有东西,得挪一挪,不然烧了热气过去也慢。”

最主要的是,他没研究明白隔温层,离得远了,热气烧过去也凉了。

冬天那管子凉飕飕的,家里浴房暖和是因为通风管就一条胳膊那么长。

“行了,到时候我再问你。”赵秋看够了新鲜,觉得炉子也是好东西,比一到冬天缩手缩脚坐在炭盆边上好,还不容易担心东西掉进去烧了。

“是不是得去镇上问你了?”

姜宁听出他打趣的意味,故作生气地瞪他一眼,“我闲的,帮你瞎操心。”

赵秋抿嘴笑,听见卫长昀回来的动静,“你还是别操心我了,操心他吧。”

闻言姜宁耳边一热,起身撵着赵秋往外走。

正好,朱红刚装好酸汤,见他们俩打闹着出来,“多大年纪了,跟小小、小宝一个样。”

小小和小宝一人捧着一个烤红薯,同步抬起头来。

“谢谢婶儿,酸汤我拿走了。”赵秋躲开姜宁伸来的手,“你们记得去家里拿棉被,新弹的,摸着就暖和。”

“知道了,你路上慢点,摔了可就没了。”姜宁怕这几天气温低,路上的草有霜,容易踩滑。

前两天他就差点摔了一跤,还好卫长昀眼疾手快,给他拉住,不然他估计又得崴脚。

到底是山里,温度比城里低,地上的草结了霜,中午才能化。

送走赵秋,旁边卫长昀也把泥和好了。

姜宁和卫长昀手脚麻利地把烟管接口处都给封好,这才收拾了一下堂屋,等着晚上烧火。

卫长昀把凳子摆好,看向正在擦炉盘的姜宁,瞥眼炉子四边都挂着的绳子。

“这绳子用来晾东西吗?”

姜宁点头,“袜子和衣服都可以,不然都放在浴房那边烘干,两处烧火,废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