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第322章

作者:红茶泡泡机 标签: 生子 田园 种田文 甜文 日常 穿越重生

聂丛文道:“保重。”

姜宁和卫长昀点头,“山高路远,一路平安。”

话音随着风一块散去,温安臣和聂丛文翻身上马,向他们点头示意,抓紧缰绳掉了头,朝着不远处等着的马车去。

看着远去的身影,姜宁转过头看卫长昀,“皇上那边可有什么消息?他们走了,我们恐怕在金陵也待不了多久。”

卫长昀神色沉着,“四五月左右,我手里还有一些案子,等卷宗做完,差不多就那时候。”

“好在其他人并未受影响,揽月楼交给他们我也放心,只是——”姜宁迟疑了下,“周庚还是不跟我们一起走了吧。”

揽月楼生意好,他在酒楼里逐渐能管得了事,后厨都是他说了算,何不留在金陵,跟着他们四处颠沛的。

“还有些日子,可以和他商量,让他自己决定。”卫长昀道:“不然说让他来的是我们,让他不跟着我们一起的还是我们。”

多少像是抛下了他一样,哪怕本意不是这个。

姜宁唔了声,“是这个理。”

“那回家吧。”

-

朝廷的调令下来得比他们想的还要快,恩科一过,便立即下了道降罪的圣旨。

而且不是下到大理寺,而是在朝会上降罪,直接以疏忽职守、攀交罪臣的名义,给卫长昀定罪。

外放岭南的事,反而是意料中。

圣旨一下,当即就得收拾行李,打包打包离开金陵。

“宁哥儿!”

顾苗从大门外急急忙忙跑进来,身后跟着的沈明尧、顾今南和他怀里的潼潼完全追不上。

姜宁正在厅里安排事情,大家各自要收拾什么,听得这么一声,诧异看过去,“苗哥儿?”

旁边才为他们打抱不平的赵秋也抬头看去,给了姜宁一个“你看我就说”的眼神。

“你们真的被外放到岭南了?”顾苗一脸担心,“那里又潮又热,听说各种虫类特别多。”

姜宁连忙拉开椅子让他坐下,“是有些潮热,但是冬天不冷,也挺舒服的呀,至于蛇虫鼠蚁的,多备一些药草环着宅子种一圈。”

从前戚大叔就叫他们如何防虫防鼠,这不派上用场。

“可是——”顾苗欲言又止,“岭南那么远,还那么大,你们要是去了,一年也难得见一面。”

“皇上就不能网开一面,留你们在金陵吗?大不了降职。”

“我们是他眼中钉,放在面前嫌膈应。”

姜宁失笑,朝后面进来的沈明尧点头,“沈大哥。”

顾今南和顾悦然喊了姜宁一声,见卫长昀抱着东西过来,又叫他。

卫长昀放下怀里的箱子,跟几人打完招呼,才问姜宁,“东西都收在箱子里,直接给周庚?”

“我看看,要是都在的话,一会儿直接给他。”姜宁道:“也没别的东西,都是些地契、房契的物件。”

东西还挺重要的,所以得交给周庚。

“他不和你们一块去吗?”

“人家好端端的和我们去岭南做什么,在揽月楼里更好。”

闻言顾苗倒是能理解,毕竟岭南比不了江南,况且揽月楼确实得周庚在。

“提到他,正好你们俩都在,我就省得再去酒楼里跟你们说。”姜宁示意卫长昀把箱子搬到一边,“揽月楼在金陵好好开下去,迟早能和太白楼一样,来个文人墨客写首诗,流传千古。”

“如今我要离开金陵,我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由周庚买下我的股份,价钱不会太便宜,否则是我们俩坑了你们,另一个办法是你们三个分别买一部分。”

就是从四个股东变成了三个,周庚维持原样。

“蕴娘那边怎么说?”顾苗道:“我们买和周庚买,其实对你来说都一样。”

赵秋疑惑道:“那你怎么不把股份直接转给他?”

旁边卫长昀听见,开口解释,“尽管大家认识多年,知根知底,但此事还是要在你们面前过了明路才好。”

“他买一是当初开酒楼的几百两银子都是姜宁投的,二是买了他往后不管赚多赚多都是他的,更心安理得。”

金钱和利益是人情关系里最脆弱的地方,把丑话说在前头定要比好听话更实在。

卫长昀不掺和他们酒楼的营收,放好箱子,便跟沈明尧在一旁聊起来。

开春了,顾今南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沈明尧和顾苗正考虑把他送到哪家私塾,有好几家,还未定下,也想听听卫长昀的建议。

“谢姐姐说,此事你们俩定就好了,反正她股份挺多的,分利总少不了他的。”

姜宁照搬谢蕴的原话,“她正置办宅子,晚些再过来一起吃饭。”

顾苗思索一番,看了看姜宁,又看了看赵秋,想明白后才开口。

这事儿说来说去都在他们几个手里转,他想得更多一些,但也不是为了自己谋利。

“宁哥儿,我记得当初你手里的股份是二十五,那现在要卖的话,不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周庚,另外一部分给秋哥儿。”

顾苗道:“秋哥儿和我们一起做了不少事,日夜一块熬,当初他拿不出多的银钱,如今要买你手里的应当是可以了。”

不然赵秋一直拿着百分之五,那揽月楼赚再多,他跟着忙前忙后,亦是不如旁人。

如果姜宁手里的二十五,赵秋买过去十,余下的十五给周庚,这般两人各持十五,他和谢蕴的按原来算就好。

该开的月钱还是一样付,按照每个人做的工来算。

姜宁听完一喜,看向赵秋,“我怎么忘了问你,你觉得苗哥儿这个法子怎么样?我之前就一直担心你分得太少,所以总觉得你吃亏。”

尤其是刚开业那一阵,几乎天天都跟着他们一块熬。

赵秋万万想不到话题最后转到自己身上,愣了一下,脑子有些糊涂。

“还是你要跟子书商量一下?”姜宁问他,“就是他如今在国子监,出来一趟挺麻烦的,不行就让平峥或者齐大哥捎个信去。”

闻言赵秋摇摇头,“这事不用跟他商量,问了他也会说听我的。”

王子书一心备考,明年秋闱、后年春闱,听着远,实际上一晃就过去了。

“那你怎么想的?”姜宁认真问:“周庚那儿我也交了底,跟你这我也一样,我大致按照去年的营收比算了算,我手里这二十五,买的话可不止二百五十两了。”

这跟普通持股不一样,拿的是酒楼原始股,价钱贵些。

姜宁见他还在想,便道:“之前忘了你,实在是这阵子太忙,不是——”

赵秋回过神,睁大眼道:“我不是怪你,我还不知道你为人吗?现在我们住的宅子,家里添置的东西,还改了不少东西,你们都未和我们算,我和子书还盘算过,少说二三十两。”

“那苗哥儿说的这个在理。”姜宁斟酌道:“此事周庚不会反对,我和长昀亦是算好了大家都不吃亏的价,这二十五总共值七百五十两,翻了三倍,按一年二百五十两收入算的。”

其实不止这点,光开业到现在,他们拿到手的就不止这个数了。

但往高了算肯定不行,那就纯粹得坑人。

“你要拿走五分之二,便正好是三百两。”姜宁算了个数给他,“要是你觉得可以,明日我们去酒楼,当面立契,苗哥儿和谢姐姐在,陈掌柜也做个见证。”

等把这些事情处理好,过不了几天,他们就要出发去往岭南赴任。

赵秋在柜台做得久了,自然也算得一手账。

三百两对他来说,其实不算少,但绝非拿不出来,只是拿出来后有些拮据。

可是……

他咬了咬牙,“我出三百两,买你手里的五分之二。”

为了往后拿出三百两银子不再拮据,怎么也得买。

否则谁知道什么时候又有这样的花销,却拿不出来。

姜宁听他下定决心,仿佛看到了刚要办酒楼时的情形,“你急什么,又不是让你一次付清,打张欠条,来年再给我们都行。”

赵秋一怔,“啊……?”

顾苗在旁边听出姜宁的玩笑意思,拿起茶杯喝了口,藏住扬起的嘴角。

真好逗。

第265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聚散终有时,分分合合是大多数人一生都会经历的事。

再好的朋友都会分开,再亲的家人亦会分别,只是偶尔会让这一天晚些到来。

一场欢聚,热闹过后哪怕是顶着一轮圆月,也难免生出几分感伤。

姜宁拎着一壶酒,坐在院子的台阶上,仰头望着天,手肘直接撑着台阶,半躺下去。

月亮可真圆、真亮。

要是交通发达就好了,什么从前车马慢,对他而言,不方便大过浪漫情怀。

比起书信的浪漫,他更想要常与亲友见面。

“不想走了吧。”顾苗走到他旁边坐下,“想想要是还在永安镇,似乎比来金陵更稳定,至少不用提心吊胆的。”

“那还是来金陵好些。”姜宁失笑,转过头看他一眼,伸了个懒腰,“走过的路才是最好的。”

要是一直待在永安镇,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别的事呢。

顾苗听他这么说,放下心来,“岭南虽远,但要是走水路,想必也能到的。”

姜宁回忆了下自己看过的大燕地图,“运河不知道修到那儿没有,但相信工部,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开窍,修通了呢。”

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他给的办法管用,真的能解决大部分百姓饿肚子的问题,那修路修桥挖运河,才能动起来。

“什么工部?”赵秋听王子书他们聊起读书的事,多少坐不住,寻到姜宁他俩,赶紧凑过来问:“子书倒是想去工部,在村里那会儿他就好奇你家的浴房怎么修的了,还有炉子。”

闻言姜宁错愕地看他,“他好奇这个做什么?”

“觉得很新鲜,而且有意思啊。”赵秋挠头,“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冬天还能取暖,夏天又不耽误用,最重要的是,寻常百姓家里都可以修葺,比金陵这些取暖的法子便宜很多。”

相比之下,把墙面做成中空,然后一入冬便专门烧炭,保证屋内暖和,成本低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