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 第261章

作者:枫香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轻松 古代架空

顾潥看得津津有味,大概能猜到他想奏什么:“准奏。”

“臣请允许宁州、吴州、海州和神都官学试点招收女性学子;国子监招收女性学子;在吴州设立国子学,以便学子就近入学。”

顾潥:“……”小子要求还不少。

赵淩:你就说同不同意吧?

顾潥没当场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而是说道:“赵瑞,一会儿来御书房一趟。”

没错,赵瑞,你的名字不叫赵瑞瑞。

赵淩:“……”

他都二十七了,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叫他赵瑞瑞了好嘛。

说是去御书房商量事情,但去了之后先吃饭。

吃完饭也不说事,赵淩就这么出来了,被等在翰林院的赵骅第一时间叫去了户部。

赵淩看着老爹:“咋?”

赵骅没好气:“陛下跟你说什么了?”

赵淩“哦”了一声:“陛下让娘考个状元。”

第165章

“啊?”

“然后让娘当个大学山长。”

“啊?大学是?”不是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吧?

赵淩解释:“之前娘编的教材设立的学校不是小学和中学吗?对应小学和中学, 设立大学,培养一些适应大虞需求的专业人才。现在的学堂和国子监培养的人太少了,我们需要一些专门搞研究的人。娘的水平没问题。”

“你娘的水平肯定没问题。”赵骅下意识附和, “不是, 你娘都五十的人了。”

“那有什么?五十岁的山长不是挺年轻的?”

赵骅整个人都傻了, 算了算时间:“那也来不及考试啊。明年三月就是春闱, 你娘明年开始考, 怎么也得下下科了。”

“新帝登基不是会开恩科嘛,到时候出个新政也没什么。”赵淩回来的路上就写了详细的奏折, 刚才去御书房已经交给顾潥了,“我回去跟娘说。”

赵骅拉住他:“你这就回家?”

“对啊。我留在衙门里等人过来骂?”他才没那么傻。

赵骅就说:“你知道家门在哪儿嘛你就回家。”

“我还能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儿?我从小到大, 从宫里到家里的路还能走丢?”他熟得很!

赵骅就知道他会这么说:“儿啊,咱家搬家了。”

“……哦, 对。”差点忘了,“原来祝尚书家嘛, 我知道的。”跟侯府同在桃溪巷, 也就隔了两栋宅子,怎么可能走丢。

“你这会儿回去,你娘也不在家。现在管家的是你大嫂,你娘比我还忙, 我也不知道她白天待在哪儿。”有可能在弘瑞学堂, 也有可能在国子监,或者在和朋友们逛街,或者是在蔷薇汤泡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反正大概率不在家里。

“哦,那我先回家待着。晚上到我家来吃饭,接风洗尘。”赵淩说完就想开溜。

赵骅也不留他, 说道:“你有空去看看你师公。他致仕了,应该在家。”

“好的。”

赵淩飞快跑回了家,没想到赵王氏在侯府,管博澹也在侯府。

“娘!”

“师公。”

“裴先生。”

“汪先生。”

另外有几个自己不认识的夫人和长者,还有几个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自己最早的三个学生也在。

一群人纷纷介绍见礼,原来是神都和京畿地区比较有名的学堂、书院的山长,以及他们的得意门生。

这次聚会也不是第一次,而是准备进行一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弘瑞学堂教授的内容,涉及科举的很少,但学问过分实用。

将来不管是当官还是谋一份差使,都是很有用的。

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后,采用的新式记账法,如今学子学习的教材都是弘瑞学堂出的。

神都和京畿的这些书院和学堂,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已经算得上是优异,但有多少学子将来能当官?

不管当官还是干别的什么,哪怕只是家庭记账,弘瑞学堂教授的记账法都是用得上的。

在座的另外两位夫人,不是这几位山长的夫人,而是两座女子学堂的山长。

另有一位胡子快垂到胸口的老爷爷开办的书院,招收的学子不分男女。

弘瑞学堂在这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从一开始招收的学生就不限制男女老幼。

赵淩坐到赵王氏身边,一时间倒是不好说让赵王氏考状元的话,陪着在暖融融的花房里聊学术交流和办学理念。

赵淩就把设立大学的想法拿出来讨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当官,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的人来引导。敝帚自珍没有前途,只有不断创新,在技术上不断精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几乎人人都能切身体会。

尤其是眼前的这群人,个个都是技术革新派。

农业方面,高产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育种和推广,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吃饱饭;大规模养殖让家禽家畜的成本降低,百姓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吃到肉蛋奶,从而强健体魄;

工业方面,更是百花齐放。

百姓生活中已经出现大量工业制品。

工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更是随处可见。

譬如伴随着水利纺纱机的诞生,布料价格降低;伴随着缝纫机的诞生,加工制作服装减少了大量的时间,现在神都已经有了大量售卖成衣的裁缝铺。

对于一些在作坊工作的家庭,没有那么多时间自己裁剪制衣的,直接上成衣铺购买一些款式简单质量也不错的衣服,比自己买了布料花时间制作要划算,衣服的样子也更好看。

当然,像赵家这样几乎每件衣服都得刺绣的人家,缝纫机暂时还没法取代。

不过仆役们的衣服没那么考究,缝纫机还是减少了大量的劳动时间。

伴随着冶炼技术的飞速发展,铁锅的销量飞速上升。

一部分官员这才后知后觉,原来在大虞这样的盛世下,有很多百姓家庭原本是连铁锅都用不起的,还在普遍使用陶罐。

商人们南来北往,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流,而且诸如葛家这样的大商队开始投入金钱搞研发。

“把蒸汽机搬到车上?可以啊。”蒸汽火车嘛。

只不过现在连水泥路都还没覆盖所有官道,柏油路还停留在赵淩的笔记上,铁轨火车更是连长什么样子都没人有概念。

汪先生把如今的国子监的蒸汽车设计图简单画了一下,给赵淩看:“现在大致是这样,做一个车头,把蒸汽机和锅炉放在车头的位置,取代牲畜提供动力,类似蒸汽船的设计。道路不比水面,车厢不能过宽,倒是可以设计成这样的长条形。现在蒸汽船能拉数万石,蒸汽车刚开始可以试试从几千石开始。拉多拉少,可以通过车厢增减……”

除了没有铁轨之外,外形已经很接近火车的样子了。

赵淩也没一下子说铺设铁轨:“模型做过没?”

“还没有。”汪先生有些不太好意思,“哪怕是模型,经费也……”

“不是有投资?”投资的还不只是葛家一个商队,应该不缺经费吧?

“现在蒸汽机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东西。”他突然看向赵淩,“瑞瑞啊,你能弄来蒸汽机吧?”

赵淩被叫得头皮发麻,下意识想往赵王氏背后躲:“实不相瞒,我跟现在的工部不太熟。”

这不是他推托,是真实的人走茶凉。

当然,他非得要也不是不行,只是得重新梳理关系。

他现在身上背着一堆骂,实在不好这时候再乱伸手,不然分分钟又是一堆弹劾。

让女子参加科举,让女子当官,可不是一场大朝会就能成的。

皇帝禅让、重臣致仕都得让三回呢。

汪先生现在也不是埋头只管研究学问的人,想想赵淩如今的处境,确实不好强人所难,就没再说话。

倒是有一名和赵淩年纪相仿的青年说道:“如今蒸汽船已经不算罕见,为何不能上书拨一台蒸汽机给国子监研究呢?或者把图纸给国子监,我们实验室里自己造不行吗?”

另外一名年轻学子也表示赞同:“技术就该拿出来交流,不该敝帚自珍。”

赵淩顿时用一种看傻子似的眼神看向他们:“蒸汽机的名额很紧张,你们的实验室造不出来,材料那关就过不去。材料不达标,造出来的锅炉很容易爆炸。敝帚确实不需要自珍。蒸汽机不是敝帚。”

蒸汽机从诞生到目前为止,已经从材料到设计、到燃料各方面迭代了好几个版本,真怕一知半解的去乱搞,锅炉爆炸把自己给炸死也算求仁得仁,连累别人可就不好了。

说白了国子监的工学院只是给工部培养预备役,起码就现阶段而言,比不上工部的一堆官员,更加比不上工部那些积累了几代人的大师傅们的技艺。

国子监的教学也以科举为主,各学院只是对应的专业课不一样。

学子们对此的重视程度没那么高,反倒是国子监的先生们更加重视。

赵淩说的时候,语气严肃认真,让原本多少有些轻视的山长们也摆正了态度。

赵王氏笑道:“我就说这东西得拉着工部一起研究,我们自己没法搞。水泥都没法自己烧出好的来呢,怎么烧出好铁?”

赵淩怕他们不知死活,说了一声失礼,拉开衣服领子,给他们看自己后背上的疤痕,只露出了一点,就把一群人看得变了脸色。

“这是试蒸汽船的时候锅炉爆炸受的伤。”

原本白玉无瑕的皮肤上,突兀出现的淡红色疤痕,像是一块上好的绸缎被揉出一团褶皱。

其实不算多么触目惊心,但让人不敢想衣服底下还有多大面积的伤疤。

赵王氏脸都白了:“你怎么不说!”

“回来的时候伤都好了,就忘记了。”其实他的衣服要是再脱下去一点,就没了。

他也不可能真当着一群陌生人的面光膀子,反正吓唬吓唬人够了。

他就不信一群怕是菜刀都没拿过的“小朋友”,敢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乱试锅炉。

赵骅今天是和赵辰、赵茂、窦荣一起回来的。

父子几个进门,顺着下人的指示找过去,就见赵王氏在扒赵淩的衣服。

赵骅脸都绿了:“干嘛!”

上一篇:世子今天跑路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