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真要这么干,老大人们立马就能原地爆炸。
因为要赶着回去登基,一行人沿途并没有停留,从吴州港出发走海路北上至象州港,转内河航道,走大运河到达神都。
提前准备好的仪仗摆好,浩浩荡荡恭迎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太子妃一行人回宫。
赵淩和窦荣在队伍中,像是被夹带的私货。
不是没人注意到他们,但队伍实在过分庞大。
甚至比起回来的人,百姓们更加关心带回来的货物。
这么一来,赵淩和窦荣第二天出现在大朝会上的时候,把许多人都吓了一跳。
第一反应:赵瑞瑞回来了?
第二反应:臭小子还有胆回来!
第164章
赵淩自从去了宁吴, 过年要不就是根本不回神都,要不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快过年了,参加的大朝会基本就年终总结的那一次。
这次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 他就回来了, 让许多人都非常惊讶。
但仔细一想, 又不奇怪。
再怎么说, 赵淩也是太子伴读出身。
太子要登基了, 于情于理,太子伴读都得回来。
只是这次情况不一样, 赵淩回来,恐怕分不到功劳, 还能不能全须全尾地回去宁吴都是个问题。
赵淩在宁吴,别人拿他没办法;回来神都, 那别人有的是办法。
赵淩这次没站在自己老爹背后,而是站在吏部景尚书的身后。
景尚书看到赵淩微微笑了笑, 眼神中还有赞许, 趁着朝会还没开始,小声道:“不用理那些酒囊饭袋,唯才是举才是正道。一群尸位素餐的蠹虫懂什么?”
果然吏部的老大就是厉害,无差别攻击所有人都不虚。
赵淩拱手拜服:“下官也觉得如此。”
他本来还想卖卖惨, 现在……滚他丫的!
不服就干!
“嗯哼。”
赵淩看向在清嗓子的赵骅, 微微歪了一下身子过去关心:“爹,你干嘛又蓄须,看上去老了好多。”
赵骅的胡子又蓄了起来, 瞥了一眼不管几岁都让人糟心的儿子:“不能好好说话?”
赵淩就换了个方式说话:“老爹刮了胡子就是一枝花。”
“花……”花你个头!
赵骅抬手就用笏板敲了一下赵淩的脑袋,发出“咚”地一声。
他自己都没料到能打中,力气用得有点大, 着急:“傻啊,怎么都不躲?”
他换了好多年的铜笏板,本来想着用来万一朝会上互殴的时候有个自保的手段,这么多年没用上,没想到直接开张到了自己儿子身上。
赵淩捂着脑袋无辜:“往哪儿躲?”都站得密密麻麻的,他刚才往边上让了一下,不知道踩到了谁的脚。
他顺着刚才避让的方向看过去,看到身边自己的同僚、吏部右侍郎白川老爷子。
他赶紧拱手道歉:“对不起,白爷爷。”
白侍郎笑眯眯道:“分我点宁吴的特产就没关系。”
“您不说我也会送过来。”赵淩赶紧说道。
别人也想上前搭话,有想讨好巴结的,也有想怼人的,但伴随着一声“皇上驾到”,一群人都只能安静下来,行礼。
今天大朝会的重头戏是皇上退位。
但是皇帝退位不是顾潥说一句“朕不干了,让我儿子来顶班”就可以的。
按照惯例,他得虚伪地说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退位;太子多么多么好,足以担当大任;再要求大臣们辅佐太子。
太子就得虚伪地说自己能力不行,还得老爹接着当皇帝。
大臣们也得跟着虚伪地劝谏,说皇帝干得很好,得接着干。
这么来来回回拉扯得起码三次,才能最终“无奈”妥协。
赵淩听得耳朵无聊,后背紧绷,感觉自己身后被无数枪管炮口指着。
什么叫如芒在背!
他下意识看了看大殿里的柱子,一会儿别真的撞上去吧?
讨论完最重要的议题后,接着马上就有人上前弹劾赵淩,套了一堆什么有违人伦之类的屁话,就是攻击赵淩采用女子当官。
赵淩无聊地听着好几个人“臣附议”,“啧”了一声,出列回怼:“敢问本朝有哪条律法规定女子不能当官?”
他这话一出,大殿内立马落针可闻,随即响起一片小声议论的嗡嗡声。
好像确实没有明文规定。
赵淩又补了一句:“宫中历代女官,都是违法的吗?”
虽说现在宫中女官的职责是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事宜,偏向于内务,而非朝政,俸禄也是由宫中支出,但就说有没有品级吧,是不是女官吧。
当年王太后还是王皇后的时候,她是有正经一整套朝堂班子的,是真的处理政务的,尤其是先帝驾崩后,她执掌朝政多年,协助她的女性官员中有一部分也是真的干的和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一样的工作,区别只在于她们并非通过科举入仕。
后续,这些女官们也因为太后的退居后宫,而跟随隐退。
要说赵淩真的开了什么先河,顶多就是让女子参加科举。
而科举……
“考试考不过,不怪自己蠢笨,倒是怪别人是个姑娘?怎么不去怪别人比你年纪大,多读了几年书呢?”
“朝廷科举是选拔优秀的人才,难道放着优秀的人才不用,去选些不那么优秀的?”
“谁说女子就该待在后宅,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来!站出来!你出钱养她们!让全天下的女子都不用出去耕地劳作,可以‘安安分分’待在家里相夫教子,不用为生计发愁。”
“一个个眼睛长在头顶,有多久没看到百姓们了?”
“还父母官?谁家摊上你们这样的父母,怕不是早就饿死冻死了。”
“女子不行?女子怎么不行?你母亲生出你这么个当官的儿子不是很行?只是她大概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竟然会看不起自己的母亲。”
“哦,你是你爹教的。也对,子不教父之过。怪不得养出你这么个不敬母亲的人,令尊确实有不教之过。”
“不像我,我长于妇人之手,我母亲教我教得好,我先生教我教得好。”
“母亲、太后教养我长大,有什么可羞耻的?您为您的母亲感到羞耻吗?”
“我父亲当然也教养我了。我父亲是官员,所以我母亲也有当官员的才能啊。难道您只孝顺您的父亲,不孝顺您的母亲吗?”
“女子参加科举怎么就动摇国本了?”
“太后带兵救下先帝的时候,怎么就不动摇国本了?”
“大虞国本岂是几个人能够动摇的?”
“如今宁州和吴州的女官共计八人,这八人目前全是从九品。什么时候国本是八名从九品能够动摇的?诸位高居庙堂,倒是可以试试自己能不能动摇国本。”
本来大朝会大概会开上一两个时辰,基本就是把这段时间全国发生的大事说一遍。
今天赵淩火力全开,一直叭叭到了中午。
顾潥是个孝子。
他很清楚自己的母后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明知道赵淩这时候把太后拿出来说事,是为了达成他自己的目的,但赵淩说错了吗?并没有。
尤其说到国本,没有他母后当年去救他父皇,如今大虞在不在不好说,起码坐在这个皇位上的不会是他顾潥。
什么是国本?
这才是国本。
如今整个大虞有大量的作坊,产生了大量的女工。
这些女工通过自己的劳作,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更有大量的女性在田间劳作,在城里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在家操持家务。
绝大部分普通的大虞百姓,男性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优秀的男性可以当官,优秀的女性不能当官呢?
同样是考试嘛。
不用开后门,不用降低要求,就比谁的题答得好,谁的文章写得妙。
女子的才学武功真的不如男子吗?
未必吧。
咋?还不敢比?
本来还有许多人是站在赵淩一边,想要给赵淩帮腔的,没想到赵淩一个人就能把一群人给喷到哑火。
没错,对于女性当官这个事情,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赞同的人也有,最多的是观望的。
赞同的人就如景尚书这样,觉得谁有能力谁就上,管他是男是女。
这种是对自身实力非常自信,底气足,且想法比较开明的。
观望的其实也分成两派。
一派是觉得不管有没有女官,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自己不会因此多领一文俸禄,也不会因此少领一文。同僚就是同僚,只要能干好活就行。
另外一派是觉得女官究竟会如何不好说,女子要怀孕生子,期间不能好好工作,具体怎么样,现在女官的数量太少,官职也太低,等真出了问题再说,现在讨论再多也没什么用。
真要统计的话,朝中对此持不反对意见的官员居多。
赵淩把一群老古板怼到集体失声,确定没人撞柱子,恭敬道:“臣有本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