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 第235章

作者:枫香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轻松 古代架空

常禾:“……”他也是正经练过的好不好?

但是赵淩没给他机会,身形一闪就不见了踪影。

在这个人均夜盲症的时代,夜袭非常少见。

水匪们显然不具备夜袭的条件,通常会选择晨昏交接的时间段。

赵淩这种从小就肉蛋奶平衡,全身神装的人,对于一群水匪完全是碾压式打击,只是没给他什么机会。

毕竟一群精兵不是白给。

一个暗搓搓泅水过来的水匪,通过一根芦苇杆暴露了自己,也不知道是准备登船绑架人质,还是准备偷溜,还没露头就被赵淩一箭射杀,临死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停在水面上微微起伏的船只,在他脚下如履平地,在船队内圈来回穿梭,试图再找到一个。

还是窦荣把他给逮住了:“用晚膳了,你这一圈圈的跑啥呢?”

他刚去客船,没见到赵淩的人,出来才看到赵淩在外围的货船上跑。

赵淩跟着他走到自家客船上:“这就打完了?”

“嗯。”窦荣看到他挂在腰间的鞭子,取下来往河里面一卷,把刚才赵淩抓住的“水鬼”丢到战舰上。

赵淩没他这么大力气和精准的控制力,看着他这幅不带一点烟火气的样子,“哇”了一声,配合地拍拍手:“我们家豆豆好厉害!”

窦荣刚想说什么,战舰上传来声音:“都督,这水鬼没死!”

窦荣就说道:“能救就救一下,看有多少活口,问清楚他们老巢在哪儿。”

“是!”

窦荣把沾过水的鞭子收起来,拿在自己手上:“还真被你捡到漏了。回头给那群小子加训。”

赵淩疑惑:“我没把人打死吗?”

他觉得自己的箭术还是挺准的,可能是没考虑到水流的影响。

窦荣倒是不纠结这个问题:“要是没被我拉起来,那水鬼要不了多久应该也淹死了。”

两人携手走回船舱。

晚膳已经准备好了,却没人有心思吃饭,全都对着外面翘首以盼,有几个小孩儿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情绪,忍不住哭泣起来。

见到赵淩和窦荣平安归来,连衣服都没乱,一船人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声音大到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赵淩都愣了一下,笑道:“这么紧张做什么?吃饭。”

窦荣接过常禾递过来的赵淩的外袍,给他披上,拉着他坐下,看着几乎不怎么改变的饭菜,感觉等到象山之后,赵淩的食谱又要减少几样。

船上的饭食比较简单。

所有人的饭食都是一样的,一荤一素一饭一汤。

偶尔多一两个菜,主要看停靠的渡口能够买到什么。

再次起航的时候,一艘战舰悄无声息地脱离队伍,到晚上又重新集合。

类似的事情沿途发生了三次,被违规拦停收过路费的事情,倒是出现了五次。

可惜,这些人在认出赵淩或者是窦荣的时候,全都滑跪,让他们失去了立刻收拾的借口。

也不是不收拾了。

赵淩甚至画了连环画,来展现收过路费的人的穷凶极恶和前倨后恭,重点是这群人背后的关系。

关系怎么来的,肯定不是赵淩查出来的,而是窦荣派人。

调查过程异常顺利,甚至都不能算是调查。

这群人盘踞一方,行事嚣张惯了,连遮掩都没有,大部分不用打听,只要在城内的茶楼酒肆坐一会儿就能听到。

虽说这种地方听来的消息未必准确,但拿着这些消息印证不难。

赵淩到象州一个月,船还没怎么造,告状的连环画就先送到了顾潥的案头。

顾潥看得都笑了,把“密信”递给身边的李公公看:“伴伴,你看看这臭小子。这是情愿画画也不愿意正经写封奏折!”

送到顾潥案头的文件分三类。

最常见的就是经过翰林院预处理过的,递交给皇帝审核的奏折。

接下来就是一些外放但有资格直接给皇帝递奏折的官员,他们的奏折不需要经过翰林院的“预处理”。

譬如先前派往铁脊县担任县令的沈羡;作用是让皇帝尽快了解第一手的信息。

最后一种是类似情报机构的密信,目前主要是控制在李公公手中。

密信的保密性质显然是最好的。

赵淩的连环画就是走的密信的路子,不是这些信息多么需要保密,而是赵淩不想写正经奏折。

李公公已经看过了,笑道:“您学生这是千里迢迢还不忘记哄您开心呢。”

顾潥笑着摇摇头。

这是真的哄他开心,肯定是知道要是正常上报漕运中的各种水匪猖獗、官匪勾结、乃至于养寇自重的情况,他肯定会特别生气。

现在,他是想气也气不起来。

随同赵淩的信一起来的,还有窦荣很正经又很简洁的汇报内容。

几乎就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目前查到的有问题的各个官和匪的情况,并说明了自己会如何行动。

“这两个小子倒是不让朕操心。”顾潥看完,把密信放到一旁,“放起来,一会儿让太子看看。”

水军对窦荣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军种,从水匪入门非常友善。

相对于正规军,水匪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其中虽然偶尔会有一两个具备一些军事素养的“人才”,但水平撑死了也就是业余好手。

别说窦荣率领的水军,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人员素质都全面碾压;就是窦荣和赵淩两个人,花点时间用点奇袭都能把匪寨端了。

赵淩听着出去半个月回来的窦荣这么说,不信:“这也太夸张了。我们水性还能比他们好?”

干什么事情都得天时地利人和。

水匪们虽然整体水平不行,但地利的优势还是有的。

别的不说,那么多芦苇荡浅滩,战舰开不进去。

水匪打不赢,往芦苇荡里一躲,谁能找得到?

窦荣听出他的疑惑,挤挤眼:“没关系,我让那群新兵天天在河湖巡逻,他们要是敢冒头就剿了。他们总要吃饭的。可惜现在不是秋冬,不然一把火直接就把他们烧出来了。”

不过火攻虽然奏效,但能不用还是尽量不用。

芦苇是当地人非常重要的资源。

芦苇杆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物品,比较常见的是席子、篱笆,瓜果棚架等等;芦苇叶可以用来包粽子;芦花更是用于冬季保暖的好材料。

现在棉花种植虽然已经推广,但总有一些穷人买不起棉花。

使用芦花絮衣服,在天气并不是特别冷的江南地区,已经能冻不死人了。

芦苇荡更是庇护了许多野生鸟类,要是运气好的话,能够捡到一些野鸭蛋,猎到一些大个的野鸟。

更何况很多芦苇荡的占地面积极大,火势一旦起来很难控制。

赵淩问:“那他们要是假装普通渔民呢?”

“那就让他们当渔民。”真正要做到扫荡得一干二净是不可能的,除非宁可错抓一百不能放过一个,但这么一来就容易造成不太好的影响。

现在是盛世,又不是乱世,这种手段不合适。

现阶段对于一些漏网之鱼,只要他们能真正改邪归正,也就只能放过了。

赵淩觉得可以搞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一套,不过他暂时没那么多人手。

他忙市舶司的事情还来不及呢。

市舶司的衙门原本又破又小,附近还没有可以扩建的地。

赵淩来了之后,前任市舶使开心极了,立刻跟他交接了就走。

赵淩只能勉强凑合着用老衙门开展工作,另外着手把市舶司搬迁到靠近港口的位置。

顾朻这两年把一个港口建造得有模有样,几乎在象州新建了一个新城。

当然,象州牵扯多,也没有现成的煤炭资源,建造速度没有铁脊关和铁脊县那么快,但好歹已经有了个框架。

市舶司在海外三星岛上的衙门反倒是现成的,原先顾朻就在那边设立了一个办事点。

有一处当初建造码头时候的工房,简单改一改就能作为面对海外船只的第一站,主要负责货物的检验检疫、人员信息登记和疾病检疫等等。

赵淩又做了一些扩建。

几个上手快的官员,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

原本比较凌乱的三星上岛,已经有了一个小集镇的模样。

主要是外来的夷人的检疫,目前主要还是采用隔离七天的办法。

夷人对此倒是没有多大意见,主要是中岛的大量大虞海船看上去特别有威慑力,而且大虞人竟然还让大夫给他们把脉看病!

至于隔离期间要求的剃头刮胡子洗澡洗衣服,甚至于烧衣服完全不值一提。

虱子长在身上,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痒吗?

能够干干净净地洗个热水澡,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舒服吗?

而且长时间航行多少会有一些病,经过大夫的调理,能够让身体更加健康,付出的代价又在他们的能力承受范围内,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样的全套待遇通常只有船长等少数人,普通船员只能待在船上。

未经隔离确认没有传染病的夷人,是不被允许进入大虞陆地的。

赵淩这些天岛上、码头、衙门来回跑,感觉自己才回到家,窦荣一个出去清剿水匪的都回来了,速度有亿点快:“你怎么剿匪跟遛弯似的,让那些干了那么多年,养出那么多匪患的人情何以堪?”

窦荣挑眉:“去梁州堪、去西州、海州堪。现在的地方既然他们的能力不行,那就去简单一些的能够做出功绩的地方去嘛。”

这些地方官也不能够说能力不行,无非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能够在沿途这些相对富庶的州县当官的,都有背景。

朝廷知道,当地的水匪、漕帮也知道。

水匪和漕帮想要做大做强,自然明白什么叫“民”不与官斗。

这些官员到了当地,“乡绅”、“富户”自然会来拜会,搞好关系。

上一篇:世子今天跑路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