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窦荣见他掀着车帘子不放下,不由得上前一步,抱了抱赵淩,又把人往轿厢里塞了塞:“好了,里头的热气都要跑光了,小心别冻着了。”
赵淩也是大意了。
平时屋里头不是有火炕,就是烧着火盆,并不会多冷,出门披件大氅就成。
没想到今天格外的冷,哪怕来福提醒过他,他还不肯信,觉得自己坐车能冷到个啥?
到了郊外旷野,被肆虐的寒风来回一吹,顺就老实了。
“走了。”
“嗯,豆豆再见。”
窦荣放下车帘子,把四角压严实了,回头就见赵淩隔着车厢上小小的琉璃窗看着他。
他笑着挥挥手,招呼车队出发。
他来的时候一人三骑,回去的时候需要带不少东西。
赵淩看着一行车马缓缓消失,才吩咐来福驾车离开。
来福把车驾到赵家门口,没进门,放下赵淩,换了驴子就驾着车回去了。
梓萱月份已经很大了,他得赶紧回去陪着。
有驴车在,万一有个什么事情也方便。
总之,以防万一吧。
刚回到城里的赵骅倒是很高兴,一点都不怕冷地站在大书房门口:“这么快就回来了?”
“嗯。”赵淩一溜小跑进大书房,招呼他爹,“快进来,冷死了。”
常禾往他手上塞了一杯热茶,又让人去打热水过来洗手洗脸。
赵骅才施施然走进来,心情显然好得出奇:“叫你多穿点,像是要你命一样。”
赵淩觉得杯子太烫了,把冷掉的手炉交给小厮,径自走到赵王氏身边坐下,故意瞟了赵骅一眼:“老头子在高兴个啥?”
赵王氏没好气地拍他一下:“什么老头子?那是你爹。你管家大伯过来赎他的文房,你爹硬扣着,非得让他等绮兰的婚事结束之后才让赎,刚把人气走。”
赵淩惊讶:“管大伯那么快就有二百两了?”
“老小子找人借的。”赵骅说道,又叮嘱赵淩,“你记着让他慢慢还,一定要用他自己的钱来还。”
“肯定的。”不用赵骅吩咐,赵淩也是这么打算的,“过两天我再找师公和师母去玩。”
老头老太太惯着长子已经习惯了,很多时候并不能意识到有问题。
现在得趁着老头老太太还在,多少还能管得动,尽量让管大伯改改性子。
不然等师公人一走,管大伯没了管束,又失去了父亲的资助,家业败光是迟早的事。
到时候管家其他子弟的学业难以为继,管家只会飞快败落。
赵家能帮衬得了一时,帮衬不了一世。
赵骅作为管博澹的学生,双方的利益天然一致。
尤其管博澹在中书省,对赵骅的帮助很大。
别看赵淩被弹劾了好几次,但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
赵骅那边要是真的被人弹劾,那才会真的出事情。
别管赵骅是不是奉旨贪墨,赵家的账是经不起查的。
赵骅看不上管大伯的原因,来自于方方面面。
赵淩想不通:“不只是因为管大伯的事情吧?”
这回赵王氏也笑了,小声道:“你二姐有身孕了。坐稳了,已经过了三个月。”
赵淩有些意外,又不太意外:“我说怎么二姐姐今年都没回家,只姐夫过来。”
赵骅显然主要是为了女儿的事情高兴。
赵婉清成亲已经有两年了,他知道是小夫妻俩没急着要孩子,但这么长时间都没孩子,多少会有一些闲言碎语。
他这个做父亲的,嘴上不说,心里面还是很焦虑的。
现在他算是彻底松了一口气。
他又很高兴地用手指在桌上点了点:“喏,你娘的书也编好了。”
赵王氏嗔怒地拍开他的手:“别乱碰,还没校对好呢。”
第88章
赵王氏其实没想过, 这么快就能把一套教科书编纂出来。
她一边校对,一边说道:“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可以先这么教着试试。后续再补充各地实际情况的内容。”
她通过各种方式调研了各行各业日常需要用到的词句, 和赵淩一起, 编纂了一套用于注音和断句等的符号。
现在字的发音都是反切, 用两个字拼凑在一起, 切上字取生母, 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这种方式在刚开始是不错的。
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时代,会衍生出不同的发音和含义。
反切的局限性太大, 不如注音符号更加规范、清晰。
这一点,在神都的官场上尤为明显。
官员们来自于全国各地, 用的都是一套教材,但只要一开口, 基本就能知道某某官员是哪里人。
甚至有官员因为口音重的问题,升迁受阻。
没办法, 汇报的内容, 皇帝听不懂,还得请个翻译。
譬如赵骅这样,皇帝经常要跟他单独说一些事情的,总不能得有个翻译在身边, 缺乏保密性不说, 也有可能转一手之后表达的意思有偏差。
和其他官员交流的时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注音,只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部分。
赵王氏编纂了配套的字典,收录了常用字三千多个。
配套的教材并不厚, 赵淩还给画了插图,通过简单的图画,将书中词句的应用场景进行表述, 看起来更加清晰。
即便如此,他们调研的地方基本局限于神都,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曾经外派的官员们所提供。
赵王氏对最后成型的薄薄四册教科书,并不算满意:“要是能亲自游历各地就好了。”
赵淩想也不想就说道:“娘,我带你去!”
话落,赵王氏和赵骅一左一右拍他后背上。
“尽给你娘画大饼。”
“你要带你娘去哪儿?”
赵淩感觉到赵王氏轻轻的力气,以及赵骅重重的巴掌,跳起来躲在赵王氏背后:“娘,你看看这个坏爹!”
“这个坏爹”想着大过年打儿子不好,懒得搭理他,在赵淩空出来的位置上坐下,帮着赵王氏一起校对。
赵淩瞧着夫妻俩,颇有点同桌的味道,慢吞吞坐到他们对面,画起了画。
大书房里,其他人各干各的事情,偶尔经过赵淩身边的时候,瞟一眼,再看看赵骅和赵王氏。
夫妻俩很专心,浑然未觉。
到了傍晚,赵喜过来叫人。
今天家中做了丰盛的席面,擅长跳舞的六姨娘和擅长弹曲的七姨娘泪眼婆娑地跟赵骅和赵王氏磕头:“多谢老爷夫人。”
赵王氏笑道:“好了,快起来吧。今日过后,你们就是我赵家的表姑娘,出去好好过活。咱们照旧是一家人,有什么难处,记得回家里说。”
两位姨娘又给赵王氏磕头。
哪怕进门已经有几年时间,两人的岁数也就二十上下,都是花一般的年纪。
她们进赵家的时候岁数还很小,懵懵懂懂地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七姨娘那会儿自觉自己很清楚,实际上在赵家待了几年,跟着当家主母学习了几年时间,才知道女子原来可以做这些事情,也可以做那些事情,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是囿于后宅,当个……嗯,工具人。
赵王氏让丫鬟把两人扶到桌前坐下,眼中带着笑意:“好了好了,大喜的日子,不要哭。”
跟着两个姨娘身后,又有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妻带着两个孩子过来磕头。
赵王氏也笑着说了几句。
这是赵王氏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把一些仆役改为良籍,让他们更方便行事。
这些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依附于赵家,成为赵家这棵大树扎往更深更广阔之处的根须。
只是以前她并没有安排姨娘出门,这还是第一次。
玉书坐在下首,看两名姨娘,心里面五味杂陈。
这两名姨娘以后就是赵家在外的一方管事,权力比一个小小姨娘可大多了,过日子也松快得多,能够自己当家做主,不用看人脸色。
由于神都置产困难且太过打眼,赵王氏这些年置产不得不越来越偏且零散。
这就加大了管理难度。
另外就是赵淩捣腾出新东西的速度太快,无论是店铺的数量还是生产的人手都得扩大。
这年头,培养一个读书人很难,培养一个合格的掌柜也不容易。
六姨娘和七姨娘年纪小又聪明,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
而且不得不说,这两位姨娘长得都漂亮,又经过了几年的学习,气质学识谈吐都很不错,卖这种昂贵的脂粉,长相就很有说服力。
其他几位姨娘哪怕能力没问题,但已经没有了这份出去闯一闯的心气,还不如在后宅帮着赵王氏打理庶务。
赵王氏的性格她们这么多年也摸准了,只要她们好好的不干什么傻事,哪怕没孩子,在赵家养老送终绝对没问题。
第二天早上,赵家这两位姨娘就带着仆从离开。
她们两个会前往距离较远的京畿地区,分别开设脂粉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