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置业
李盛听着,就感觉嬴政很明显没把魏国放在眼里,不过也是,现在的魏国地少人少,不比当年啦!
话说当年的魏国祖上也是阔过的,最支楞的那时候,魏王派吴起攻打秦国,占了秦国的河西郡一大片土地呢!连秦国都能啃一口肉下来,可见当时魏国之强盛。
当然了,那会儿秦国还没有开始商鞅变法,不如后来兵强国富。
但是魏国也就是一时的辉煌,往后看,这一国的气运就不如大秦了,而且,李盛以一个局外人地视角跳出历史来看,他觉得魏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有点活该。
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第一,就是魏国四处树敌,以一时之气盛,得罪了四方邻国,到了后来衰弱的时候连个盟友都拉不起来。
魏国自己本就是地处中原腹地,和韩国一样,都是四面受敌,但是魏国可比韩国张扬多了,前面说过魏国和自己西边的秦国干架,占了秦国的东郡,其实魏国可不止和秦国干过架。
魏国东边是齐国和之前的宋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魏国都先后发起过战争;
北边是赵国和韩国,韩赵魏都是当年的晋国分出来的,史称三家分晋,三晋一开始是相互扶助的,但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后代们就不认这份儿情分了,魏武侯时期可魏国可没少欺负人家那俩;
南边是楚国,这倒不是魏国挑事儿,但是楚国自来也是行事霸道,楚国向北方扩张地盘的时候,因为争夺淮河流域的水源,两边也没少冲突。
四面处敌,边缘政治严重失策,以至于外交碰壁,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魏国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魏国的历代国君,就和当年的赵国国君们一样,真是一个不如一个了,再加上魏国的变法不彻底,没有像秦国一样把旧贵族们压下去,这些旧贵族反弹更严重,把控朝堂土地兼并人口隐匿,这样一来,朝堂混乱君主昏庸,贤才不能施展才华,必然远走他国了。
吴起,魏文侯时期的大将,同时也是非常厉害的政治家,为魏国建功立业,但是到了魏武侯时期,遭到当时担任丞相的公叔猜疑妒忌,便挑拨离间,污蔑吴起并无长期留魏的打算,对魏国也并不忠心,后来在魏王的猜忌下,吴起远走楚国,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楚国由此强盛。
还有一位军事天才,孙膑,他收到魏国将军庞涓的迫害,离开魏国去了齐国。
后面的事情就很有趣了。
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就帮着赵国,孙膑“围魏救赵”,魏国主将庞涓中了埋伏大败,桂陵之战中,魏国精锐之师损耗严重;
大概十三年后,魏国打韩国,齐国就又帮着韩国去了,孙膑以“减灶计”诱敌深入,马陵这一站,庞涓战死,魏太子被俘,魏国主力兵将十不存一。
——就主打一个,魏国打谁,我就帮谁打魏国。
这两场著名大战,都多赖孙膑之力,倘若当年孙膑能留在魏国呢?就是另一番场面。
除了这两位军事家,商鞅原本是魏国幕僚,后来弃魏入秦,秦国变法后日渐强盛;张仪和范雎也是从魏入秦,推动了“连横”策略,为秦国建功立业。
这都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但是魏国没能留住他们。
历史留名的大才就失去了这么多,那些声名不显的人才呢?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这几个人的离开,便能看出魏国朝堂的黑暗混乱。
朝局混乱,国政自然也好不了,连续多年的战争使魏国农业凋敝;又因为大贵族的土地兼并,赋税根本收不上来;世家人口隐匿,加重了兵员匮乏。
总之,现在的魏国,就像是注定要腐烂的果子一样,已经是积重难返,千疮百孔,哪怕是商鞅再世,也救不得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君臣们都以为这次攻打大梁肯定是手到擒来,必然是很顺利的!
嬴政派出老将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出征,秦军一路从咸阳往大梁而来。
但是大梁副本的难度居然超出了秦国上下的预料!
现任魏王假自然是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只求祖业不再他的手上败了,他就无愧于祖宗了。
得知秦王打完了赵国的时候,他就心觉不好,他也试探性地派人去周边求援过,并无回应,既然如此,魏王索性召集起全国的士兵役夫,也学着当初的赵王那样,修建内城、瓮城、各处矮墙、加固各方城门,大开粮库,疯狂基建。
于是,等王贲带着人来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座乌龟城——大梁城外面所有的土坡小山丘什么的都被铲平了,绝对不给秦军登高攻城的机会。
而且就连树木都被砍了,秦军要制作攻城车具,扎帐篷都得去更远的地方伐木。
大梁城更是墙厚门沉固若金汤,魏王还吸取了邯郸城被灭的教训,在城墙上提前准备了大量的火油石头滚木箭矢等等。
王贲不由得挠头了,魏王没啥能耐,但是防守居然还做得不错,这大梁城看起来可不像是想象得那么好打啊!
第351章
打了两天,兵力折损不少但是收效甚微,王贲果断收兵,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夜里传召各位幕僚偏将军师们来主帐内商议。
“大梁城实在坚固,不说内墙,这外墙,看着那接缝垒边的地方,也是精心加固的,咱们的弓弩是绝对射不穿的,就算是压着那边的箭势往前推到近处,只怕也难。”
“云车已经损了三部了,大梁城内居高临下,火油滚木扔下来,逼得人不好靠近。”
有参加过灭赵的邯郸决战的将军,也说起来:“当初邯郸那里只要除了李牧,赵军阵脚就乱了,可眼下这大梁,是魏王亲自督战。”
王贲倒是还稳得住,他十几岁就跟着王翦上战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也见了不少,战场生局势瞬息万变,也并不是都能一蹴而就马到成功,打一场仗,一两年是常态,如今才不过半月,开端不顺也不见得后面就没法子了。
话虽如此,但王贲还是写了军报令人带回咸阳。
但是等三个月过去,大梁城纹丝不动,战局毫无转机的时候,王贲也是有些着急了,他带着亲卫队出军营绕着大梁跑了一圈观察地势想再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机会,另一边,请罪求援的信已经被大老虎带回了咸阳。
李盛是当天晚上到的,嬴政还没睡,还在握着一卷书简在看,屋子里有淡淡的水汽,应该是刚刚沐浴过,旁边两个宫女拿着烘干的细棉布轻手轻脚地给嬴政擦头发。
李盛站在门口嗷呜叫了一声,听到了紧促的脚步声。
嬴政走过来就看到虎虎蹲在门边不进来,见了他就抬起爪子示意自己脖子上挂着的竹筒,里面有帛书。
他爪子上都是泥土,爪爪缝里也有很多灰尘,身上都是土,嬴政今天刚洗澡,他还是把自己弄干净点儿再去和铲屎官贴贴吧!
他多贴心啊!
善良贴心的大老虎在殿内被宫女梳梳毛擦擦灰,过了一会儿就四脚朝天地躺下,四个宫人都伸手托着着一个大爪爪,用另一只手拿着湿布把爪子擦干净,还要把爪爪缝隙里塞进去的小石子什么的都清理出来。
大老虎努力爪爪开花。
等他被清理干净了,嬴政也早就把信看完了,正皱着眉头盯着信上的“连攻一日不克”四个字发愁。
王贲请示他要不要强攻,强攻,也就是不顾损耗不计伤亡硬攻上去,秦军势重人多,要是拿人命填,大梁城势能拿下来的,但是损失毕竟惨重,秦法军制中,只要是损伤一半,主将就要负罪,王贲不敢自己随意做主。
打仗没有不死人的,但是大梁城还不值得秦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但是大梁城势一定要拿下来的,嬴政吩咐人给寅君准备吃喝,自己过来摸摸虎虎的头,带着书信去了后殿,后殿的地上铺着一张极大的舆图。
倒是和远在大梁的王贲是一个思路,既然正面大不好打,那就看看周边有没有破绽,大梁虽说是都城,但是这些年来魏王可经营得不怎么样,城内的兵力能守住正门,别的地方只怕不能万全了。
李盛干完半只羊,吨吨吨喝了温水,舔着嘴巴过来找嬴政,他回来的时候就不早了,这会儿都快二更,嬴政该睡觉了,不是他说,这些当皇帝的真的都挺能熬夜的,之前刘彻也是个夜猫子,半夜架着他出去看月亮。
但是嬴政五十岁猝死,李盛非常怀疑是心脑血管疾病,那既然这样,铲屎官还是别熬夜了!
想不出办法有些发愁的嬴政被大老虎叼着一只袖子拽到了寝室,一爪子把他推倒在床上,还又伸爪子往里面推了推,然后自己踩上床,卧在了大床外侧——大梁城又跑不了,系统还告诉他王贲已经开始琢磨水灌大梁的可行性了,都有办法了,你老实点儿睡觉!
嬴政睡不着啊!
但是他刚叹一口气从床上坐起来,一只老虎爪子就软乎乎地拍上来按着他的头压回去了,再起,再压,再起,再压。
被迫做了三个仰卧起坐的嬴政放弃了,把脑门上的大爪垫拉下来抱住睡觉。
算啦,军情只是僵持,并不紧急,还是明天一早召集大臣们一起想办法吧。
纸上观图到底不如实地观测更有效果,第二天嬴政一群人还在讨论的时候,王贲已经派了信使一路快马加鞭往咸阳来了。
王贲仔细绕着大梁城走了两三圈,注意到大梁的地势低,这个低,是指的低于黄河的河床高度。
大梁,也就是后世的河南开封一带,本就地处黄河之滨,大梁城外数千米外,就是大河奔涌而过,但是黄河这几年还算安稳,雨水也不多,于是大梁城颇为安宁,少逢水患。
王贲看过黄河奔涌,再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心生一计:既然人力攻破不得,那不如引动黄河之水,在大梁城西北方向黄河堤岸上开渠,一路筑建堤坝引着河水冲向大梁城,他们那城墙也不是铁打的,经得起这一日日的水淹水泡?
嬴政拿到了这封信,沉默一会儿后传阅诸位大臣,大家都表示此计可以一试,总不能一直在那里耗着。
随着回信送去的,还有好几个水利工匠,大梁城打下来就是他们的地盘了,在战胜的基础上,还是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否则这城若是全坏了,不还是得重修?
接到回信后,王贲立刻组织军中将士们行动起来,决堤非同小可,一定得先修好从堤口到大梁城下的水渠,再决堤,否则黄河水漫多地郡县,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等王贲完工,春雨悠然而至,接连四五天连绵不止,春汛时节水面上涨,站在黄河堤坝边上,河涛怒吼浪翻水涌,只是看着都震动人心令人心生恐惧。
在掘开堤坝之前,王贲还举行了祭拜仪式,顶着雨天带着士兵们冒雨兴工。
选好了决口,两边的堤坝加固,然后,随着两侧的十架弓弩齐齐发射,本就被破坏过的堤坝被射穿大洞,河水咆哮着奔涌而出,顺着秦军修建好的河道一路往大梁城的方向流去。
但就算是黄河之水,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冲垮大梁外城的,像这种外城,在修建的时候用的都是糯米浆,十分牢固,历史上是足足泡了三个月,大梁的外城才被冲垮。
王贲专门派了大量的士兵日夜看守河道,时不时还需要加固,春雨连绵不绝,河道是急工,若是一直这么淋着也不好。
李盛待了两天觉得无聊就跑回咸阳了,路上给嬴政抓了一只大鱼,是在深山的河流里抓的。
他用吃剩的羊肉做饵料把鱼吸引过来,等聚集了好多只后,选了一只最肥美的,足足有两尺多长,两只成年人手掌长度那么宽,鳞片在林中的光下呈现一种淡青色,尾巴是青黑色的,没见过,不咋认识,不过系统说能吃而且好吃,李盛就毫不犹豫地一爪子下去把鱼拍晕了。
简简单单!毫无挑战性!
但是带回去的时候李盛就很狼狈了,要是一只牛羊鹿什么的,他叼着就带回去了,但是这鱼身上表面都是粘液,李盛尝试着叼了一下尾巴,呸—!一股子腥味儿!而且滑溜溜地叼不住。
最后还是费劲吧啦地用一枝柳树枝穿起来,叼着树枝的两头带回去的。
夜里,李盛趴在旁边甩尾巴,嬴政在旁边吃鱼羹。
秦汉时代的羹,并不是李盛思维中那种像是粥一样的东西,羹的概念非常广义,只要是加水炖的,无论是大块还是肉沫,都可以被称为羹。
除了鱼羹,还有煎鱼,就像后世某部美食纪录片说的那样,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这鱼腹部的肉丰腴鲜嫩,切成厚片稍微炙一下很快就熟了,少少地放一点调料,就是鲜美异常,嬴政吃得很爽,哪怕是他,也不是经常吃到这种大鱼。
美美地吃了一顿,还吩咐剩下的腌起来他明天要吃,嬴政快乐地走进后殿,继续加班。
王贲向他报告了大梁城的情况,现在魏王既不敢出城应战,也对他们水淹大梁毫无办法,只要他国没有援军,大梁陷落秦手,不过是早晚的事儿罢了。
既然确定魏国战场不会再有变动,嬴政的目光就投向了下一个目标——燕国。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质子,但是前阵子居然逃跑了,秦国当时正在筹措攻魏的相应事宜,一时疏忽让他买通了一个来自燕国的宦官,两人一起逃亡回去了。
秦国派人过去问罪,燕王道是因为他重病在身,太子丹为尽孝道才回国,此前已经向秦王请求过回国,秦王不准,万般无奈之下才逃回来的。
有理有据,秦王使者也不能说老子都快病死了儿子还不能回去尽孝。
嬴政听说后,并不当回事,在他眼里,燕国也早晚都是秦国的地盘,若是燕王父子识趣,他还会留他们一命,眼下嘛,他无所谓地轻笑一声:“燕太子丹情愿死在故土而不愿活在秦地,寡人自然是要成全他。”
第352章
大梁城泡了一个半月的时候,李盛觉得不能再这么泡下去了,再泡城墙都快烂了,以后还不是得嬴政掏钱修?嬴政的钱得留着啊,打完了六国还得打匈奴呢!哪儿能这么浪费?
虎虎的勤俭持家技能点立刻点亮了!
魏王当然是能僵持一天算一天,大梁城一天不破,他就一天是魏王,是国都内的最高统治者,等来日秦军杀进来,他就算不是阶下囚,估计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谁会主动去面对这种惨淡的下场呢?
朝堂上倒也有人主张投降,但是魏王不肯,眼见着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他能安乐一天算一天,而且他还心存侥幸,万一秦军撑不住退兵了呢?
此前大梁城内囤积了不少粮食,倒是还能撑一阵子,但是这些粮食也是尽量供给军士大臣们,地下的庶民百姓们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样,好歹现在是夏天,草叶树芽的不少,也饿不死人,但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妇孺老幼就更难捱。
但是等再过一阵子城墙腐朽开始进水,夏季又多雨,大梁城内到处都是水,必然是疫病四起,说不定还会有瘟疫,这个烂摊子不也得是嬴政接手?
李盛蹲在大梁城外面的堤坝上,决定今天晚上就干活儿,先把魏王搞定!
当晚,魏王刚躺下睡熟,就梦见了一副令他肝胆俱裂的可怕场景,雷声阵阵大雨瓢泼,眼前大梁城内的水已经涨到了小腿高,库房被失去食物的流民冲烂,粮食浸水后迅速腐坏,城内房屋都被大雨浇坏了。
百姓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尺地可卧,更兼风寒疫病四起,城中伤亡病重者甚多,一时间群情哀怨,被人挑动后他们居然冲进王宫,大声质问他,既然早知秦军围城再难转圜,为什么不早点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