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222章

作者:五色龙章 标签: 种田 美食 穿越重生

只是路上传信不便,他们还只知道能结多少穗,未知一穗上最多结了多少谷粒。

周王与司马长史在汉中府就跟着宋桓二人亲身下过田,这一路上又是读学农报告、又是听桓凌讲解植物生理,早破了天降祥瑞的洗脑包,走进了科学种田的新天地。看到李总兵一副求知若渴的懵懂模样,便给他讲了讲宋知府亲自下田,给百姓们建新水车、制高效肥料,终于凭着满腹学识种出了高立水稻的故事。

九边这几年屡遭波荡,朝廷四处征兵,军费又大涨,粮税亏空越发严重。亏得圣皇将宋大人放到地方,给了他一展长才,种出高产粮食的机会,他们大郑的银粮往后或许可不用再愁了。

李总兵这才明白,周王背后没有什么天外神仙、隐世高人支持。但支持他的人却是个眼看着前途无量的才子名士,这份量甚至比哪个山里出的白胡子处士更重得多。能一茬茬丰产的瑞禾,也比数万顷田地间一枝独秀的更贵重。

周王殿下竟把这样的大事随随便便告诉给他这么个二品总兵官,是对他格外看重,还是真的冲谦退让,不愿以这祥瑞嘉禾博个“天命所钟”之名?

不论如何,周王分明手持祥瑞,却不以此邀名买好,反而一心只想着国朝钱粮大计,确实是器量宽洪,以百姓为重的贤王。

李总兵心中悄悄思量着,面色不异,接下来周王一行要查看营中器械、将士操训情况时,却又比之前更尽心,将自己掏腰包养出的精锐亲兵都送到了周王面前。

寻常兵丁都是从百姓中征发来的,年纪、壮弱不等,唯这些亲兵是他亲自训出来的,哪怕是辽东这伸不出手的严寒天气,也能骑着马踏雪驰骋,在训练场上舞刀弄剑,也能对着靶子打出枪枪皆中的好成绩。

周王看得目不转睛,拍手叫好:“实在是好汉,这样的天气里、穿得这么多,也能操练起来。”

桓凌却周王更专业些,赞道:“这些士兵的手也稳,火力也壮。这样的寒风里,还能稳稳地点着火绳,按在火药池里,若换个不利落的,到这等天气,手里的枪就只得当榔头用了。”

周王听着他讲解,看着那些士兵倒火药、点火绳时戴着不知是毛线还是棉线的五指手套,轻笑道:“果真是有毅力的良兵,也有李总兵关爱士卒,叫人做了手套的缘故在其中吧?这样冷的天气,若不戴手套,只怕这些士兵取火时,手就要冻坏了。”

李总兵忙起身逊谢:“这手套还是殿下带来的裁缝教军中辅兵织造的,若非如此,这样冷的天气里军士们手都冻僵了,拿取火药壶、点引线引火时就没这么利落了。”

周王皱眉道:“若再有这样天气,就叫人都穿戴齐了再操训吧。天气这们冷,若寒气进了骨头,落下病根可怎么好。这样冷的天气里达虏也常越境袭扰么?咱们的军士可有因寒冻受伤或败战的时候?”

若有这问题,他得请兵部向辽东多送些棉布、棉絮御寒。

李总兵笑着解释:“殿下不知,这辽东的天气比辽西冷得多,此时还算好的,到了腊月里便将一壶热水泼出去,不等落地就结成冰了。到那时咱们的战马虽然趟不过雪地,打不得仗,那些虏寇、蛮夷就更打不进来。”

只一入冬,他们便从城墙往下浇水,浇得一片城墙都冻得死硬,墙面冰雕雪砌一般结实光滑,纵使虏寇不畏寒,也爬不上城墙。

而待到天气转好,虏寇纵来,他们这些精兵能拿得起枪、点得着火绳,便不畏这些零散骑兵的冲击。如今更得了殿下派人传授的线织技法,能做出紧裹手指,又灵活不妨动作的手套,春秋两季天气尚冷时打仗,还是他们辽东镇更占便宜。

周王这才安心了些,又看过一般士兵的刀枪棍棒,便回了镇守总兵官府,同几个文人坐到火炕上回温。

李总兵经此检阅,越发觉出周王的好处,又派人取来二百条上好的掣电铳,连同二百套全新的锁子甲、明光甲、山文甲一同送予随行的仪卫正与护卫司指挥。

周王这一趟出行带的人虽不多,却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兵甲都是出京时新领的,不着正装时就穿宋知府给订做的军大衣,倒不贪边关这点东西。非止不贪,护卫指挥还拿出一支他们私用的、装了瞄准镜的好枪给李总兵看。

枪上的瞄准镜是玻璃的,玻璃当中画了十字线,线旁刻有数字,按着数字就可计算瞄准角度。虽然算数时麻烦了些,可用习惯之后拿起枪就能知道枪口准星在哪个格上打得最准。

比太祖当初使人制的望山瞄得更准,用着更方便,只是这瞄准镜里要用透明玻璃,还要磨出凹凸形状,非富贵者不能用。

李总兵估摸着自己能备下几支瞄准镜,但要推广到军中便不可能了。只看着剔透的光学玻璃就知道其珍贵,却又舍不得放下,想找周王指挥借来多看几眼。

那几位军官跟着周王一路东巡,也颇有点上级领导小组莅临指导地方工作的觉悟,又是跟二品大员打交道,自然不会吝啬。不光将枪给他们,还连宋大人给配的望远镜也借他们看了,教给他们磨制镜片的技巧。

就是将宋那人那鸳鸯尺改造一下,两个游翼尖上加个朝里拐的小尖,如此一来就能卡在玻璃片两侧。调定长短后绕着玻璃转一圈便知薄厚是否得宜,哪里鼓出来就磨平哪里,最后便得个光滑均匀的透镜。

他们王爷早已上疏朝廷,奏请兵部给各地边军配备这些宋大人弄出的千里镜,只可惜兵部拨粮饷兵备都不痛快,不如他们买些碎玻璃块自己磨。

李总兵谢过他们的好意,借了望远镜和瞄准镜回去,凑起军中匠人研究如何制作。他们的效率竟比在汉中老老实实种田基建的宋大人还高,两天后周王打算动身时,便把找他们借的东西还了回去,甚至拿出仿造的望远镜和瞄准器来。

别人只觉他们边关有好匠人,并不多想,桓凌却是身负着替爱人考察一切可投稿晋江文献网的奇古异事的重任,当即问了李总兵是如何做成这些的。

李总兵神秘地笑了笑,将手中望远镜拿给他看了一眼:“其实这里装的不是玻璃片,而是冰块磨出来的,只能看不能用,做成后也怕它化了,须得在外头冰雪中挂着。但咱们留下这个样子货,往后还有一个冬天叫匠人慢慢仿制,也省得等着兵部不知何时才能发下的东西了。”

只是这镜片是冰的,不能贴在眼前,怕冻坏人眼皮。不然他们军中备上这些,日常巡防就方便多了。

他向周王道了谢,而后一撩衣摆,向周王单膝跪倒:“末将与辽东镇将士蒙殿下施惠,谨记于心,不敢或忘。末将欲有所报,苦边关无物,唯有拨几名亲随侍从送殿下出辽东。”

前些日子听下头说有些马匪蠢蠢欲动,还有外地进来的、带着几分军中席气,不知是不是达虏派来的奸细。虽说他麾下将士们已经拔除了几处都不曾发现真夷,却未必没有漏网之鱼藏在外头。

他身为总兵官,既不能出辽东,也不敢露出与亲王来往亲密的形迹,只得拨几名不在军籍、不犯忌讳、却有一身真本事的子弟护送周王,保这位真心关爱士卒百姓的皇子平安回汉中。

第184章

周王一行赶赴辽东时,左长史褚秀也骑马飞奔向了汉中府。

他虽然是个荏弱文官, 好在年轻力壮, 又会骑马, 豁出去朝行夜宿了小一个月,终于在水稻丰收之际, 带着一队王府亲卫踏上了汉水北岸的码头。

才三数月不见,码头竟有了一番叫人眼生的变化。

木搭的码头改成石条和水泥砌成,台面扩大了许多, 几架滑车建在石台边, 有人摇着绞盘将货物在船上与码头岸上倒换。拉货的大车、推小车运货力夫来往不绝, 当中又夹着客栈拉人的马车,船上下来的人与马, 熙熙攘攘, 更见繁华。

顺着人流往码头下看去, 路已修宽了数步, 地面不知铺了什么,看起来灰蒙蒙的、上嵌细碎的石子, 不甚光滑, 走上去却是十分平坦。

堆满石料的大车轧过, 也不过在路面上留下一条白印, 地面绝不见陷下一丝细沟。

顺着大路再往前看, 远方道旁大树枝桠间还用绳子系着大红条幅,上写黄色颜体大字:汉中府城向前四十里。

再往前隔得远远的还有许多这样的条幅挂在道中,虽看不清上头的字迹, 猜也能猜出它写的是什么。

褚长史忽有些错觉,以为自己不是出门三个月,而是一去三五年,宋知府在这边已过满了一个任期。

他耳边隐约听到有人在议论“上回来时还没有这个”“汉中府这变化真是一日一样”“四川豪商亦有来府中买玻璃的”“可惜耐火砖与好石药都是官卖”之语,不禁又看向宋知府最早折腾出来的汉中经济园区。

这码头上,甚或更深远的变化,必定都起自当初宋知府忽然心血来潮建起的经济园;那能催出十三穗瑞禾的“化肥”也必定产自那里,可惜这回来不及去看看了。

化肥。

《素问》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朱子又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这“化肥”岂非正是引动寻常庄稼化成嘉禾的造化之物?

当初他还嫌“化肥”这名字普通,如今才知道宋大人才究天人,取的名字都是一字不可易的。

褚秀满怀期待,连日车舟辛苦在此刻都烟消云散,翻身上马直奔汉中府城。

他带着十余亲卫,身上穿着一色草绿的军大衣,骑着王府配的良马,整齐鲜明,气势非凡,路上遇见的车马都被他们气势所夺,主动避道。不过一个时辰,褚秀便一马当先地奔驰到汉中府衙门外,提鞭指着府门,神彩飞扬地说道:“通报宋知府,本官奉王爷之命来请见。”

上一篇:怂怂

下一篇:天才导演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