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第41章

作者:手帕望明月 标签: 种田 年下 穿越重生

  “这俩架子还好,可这犁是铁的啊,得费不少钱帛。”

  “用木头的行不?或者咱本来就有的犁?”

  “这也许是个法子,可咱那犁哪有这个宽?也不知道这俩架子打打得多少钱帛。”

  宋菽也站在田垄边,乡民们的目光齐齐射了过来,他一回神才发现,自己又被围住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关于代耕架的描述,参考自《中国通史》白寿彝著 第9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07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47章 第四十七桶金

  六千钱。

  宋菽报出的数字让村民们望而却步。就算再有闲钱, 让他们一下子拿出六贯来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相河村的村民们都买不起,何况更远一些的村子了。这代耕架虽好, 却不再有人去找宋菽问价, 更没有出现之前粟种与红薯收获时, 那样热烈拍卖的盛况。

  大家看着宋家的地上那台辛勤工作的代耕架,也只有眼热的份。

  因为多了免费劳力, 这回春耕,郭老大他们都没机会插手, 宋阿南和宋河带着那些人,把一百多亩地给耕得妥妥的。

  宋家的地耕这么快,不仅是因为人多,也更证明了代耕架确实是个好东西。

  可是没钱啊。

  大家只能望架兴叹。

  有几个去过木匠坊边库房的, 心里疑惑暗生, 这宋菽的库房里堆了不下十台代耕架,旁边的木匠们还一台接一台做,光这两天, 他们就看到至少三台入库。

  这每一台可都是六千钱吶,宋四郎总不能把它们堆在那儿发霉吧。

  “我看宋四郎这回是糟糕了,他那代耕架就农户需要,还搞那么贵, 谁会买?”有人说。

  另有一些眼热宋家的人纷纷赞同。他们看着这户贫农一点点起来,一家作坊接着一家作坊开, 原本跟他们差不多的人家,却一步步成了这十里八乡的领头羊, 心里早不是滋味了。眼看这回宋菽的玩意无人问津,心里好生痛快。

  “张富户去相河村了!搬了五台代耕架吶!”他们正痛快着,噩耗就传了来。

  普通农户是买不起,可这六千钱的东西,对这些富户而言却不是什么负担。这些富户们平时虽常住城里,其实户籍上写的也多是农户,他们手上有个几百上千亩的土地并不稀奇,这些土地也不需他们亲自耕种,而是交给手下佃户。

  为了耕种这些土地,他们牛也没少养,这牛是要费草料的,而且因为杨剑那养牛场的关系,恒州这一带的牛价有所上升,养牛是越来越贵。

  张富户一听说宋菽这儿有能用人力替代畜力的代耕架,立马赶了过来,挥挥手就是五台。

  “张富户爽快。”宋菽笑着拱手。

  “好说好说,你的东西总是好的。这五台架子我先用着,若还需要再来找你。”张富户说,他手下佃户闹着没有牛,好多家都不愿干活了,这代耕架来的真是时候,有这玩意儿晾他们也不能再多话。

  张富户给了钱提了货,喜气洋洋地走了。

  宋菽进到木匠坊,也立刻被十来个满脸喜色的木匠包围。

  “他可买了?”

  “买了多少?”

  “咱这儿有二十多台了,都买回去才好。”

  “买了五台。”宋菽道。

  “五台?那得有我们村!”一个皮肤黝黑的木匠说。

  “你来的晚,你们村得排后头,该给我们村才是。”另一个瘦高个儿的木匠道。

  “你没有,咱们村大,得要两台。”一个嗓门粗重的铁匠嚷道,他手里还拎着打铁的大铁锤。

  “呵呵,一个个来一个个来,怎么也得先相河,再我们村,然后才是你们。”彭师傅笑呵呵地道,看向宋菽,这最后拿主意的还得是宋四郎。

  打算做这代耕架的时候,宋菽犯了很久的愁。

  一来这代耕架需要资深木匠和铁匠,不是他相河村里找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二来这每一台都价钱不菲,人工加材料起码两三千钱,这可是笔大款子。相河村的村民们凑巴凑巴也许还能凑出个一两台,可其他村子就难说了,现在多得是吃不饱的村子,哪里能一口气拿出这么多。

  但若这些村子都拿不出钱买,宋菽弄这代耕架似乎也意义不大了,他弄这东西的初衷本来就是为普通农户着想,希望他们种起地来轻松一些。

  后来跟宋阿南说起此事,他倒提了个主意。

  宋阿南吐出两个字:“杨剑。”然后比了个杀猪的手势。

  宋菽茅塞顿开。

  对啊,这些富户们有钱嘛,他们也有地需要耕,这牛多贵多麻烦,用代耕架就很好,而且只此一家,贵一些也无妨。

  于是宋菽挥挥手,给代耕架的价钱翻了个翻,又跟彭师傅及他找来的木匠铁匠说好,他们跟着他做代耕架,只要有富户来买,他们买一台,他这边便送一台,优先送这些匠人们所在的村子。

  匠人们听见不只自己有工钱,村子也能跟着得好处,都满口答应着住了下来,每天卖力得打着代耕架,等着那些富户肥牛上门挨宰。

  张富户乐呵呵地抱着代耕架回去,他的佃户们省了力,也消停下来不再喊着要耕牛了,其他与他交好的富户地主们见了,也纷纷来找宋菽买。

  来的都没有只买一台的,多是要上个三五台,甚至九台十台。宋菽那点存货很快销售一空。

  而他答应了那些匠人们的代耕架,也纷纷就位。

  相河村率先多了一台公用代耕架。

  “我们都能用吗?”有人惊叹。

  “宋四郎可真大方。”

  “大伙儿用的时候当心些,先来先用,得按时还,家家户户可都等着它耕地的。”村长受宋菽之托代为管理,此刻出来说了一番话。村民们纷纷响应。

  之后,彭师傅的村子,那粗嗓门铁匠的村子,瘦高个儿木匠的村子,黑皮肤木匠的村子里,都一一收到了来自宋家的代耕架。

  这可是六千钱的大家伙啊!大家伙儿见了它,都不敢摸,用起来更是小心翼翼。

  这些村里有许多人还买不起牛,都是用人力耕的地,一趟春耕下来,手上肩上都是水泡,疼得很。有了这代耕架,大家耕地也轻松了许多,而且这架子是公用的,大家伙儿便也干脆不分彼此了,相互帮衬着一起耕地。有那么几人专用代耕架,一户户耕过来,另一些人则聚起村里原有的牛,多少分担一些。

  往年痛苦繁重的春耕顿时变得不那么辛苦了。

  除了大涂县,也有周边县城乃至恒州县郊的富户们来买代耕架。师傅们日以继夜,却还是力不从心。宋菽跟彭师傅商量,看能不能再找些更远村里的木匠来,彭师傅有些为难,更远的村子他就更不常去了,就算有木匠也不认识啊。

  两人一同犯起了愁。

  *

  不久,村长找上了门来。

  “宋四郎啊,是这样。”他搓搓手,有些不好意思,这事情实在不好开口。

  “怎么了?”宋菽前一晚被严卓拉着讨论了大半宿数学题,这会儿脑袋里全是加减乘除,晕得很。

  “那个山槐村你知道吧?就悦行市再过去那地儿。”村长说。

  宋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好像听过,又没什么印象,便问:“他们怎么了?”

  “是这样,他们村长托我来问问,可能送他们一台?我说这事儿得宋四郎决定,东西是人家送的,我哪好插手是不?可他们村的确困难,这村里的男人都走光了,去年收成就差,这春耕再弄不好,就够呛能吃饱了。”村长一边说,一边观察宋菽神色,若不是对方村长实在形容得太惨,他绝不会来开这个口。

  “行啊。”宋菽一听这个,脑袋里的加减乘除顿时散了个精光,“让他们派个木匠来我坊里干活,之后有了代耕架会优先送的。”

  “真的?我立刻去告诉他,立刻去。”村长说。

  宋菽拉住撒腿要跑的老村长:“如果之后再有哪个村子来说这话,就让他们派木匠来,工钱照付,有木匠在我这儿干活的村子优先送。”

  “诶诶,好好。”村长满口答应。

  两日间,木匠坊又来了三名匠人,也很快开了工,后面又有人陆续来,富户们买的代耕架一架架出货,送与各村的也一架架如期而至。

  宋四郎的名声,更是跟着这些代耕架们,传去了各个村庄。

  从前,大家对宋菽多是听说,一些勤于做生意的农户会对他熟悉些,可那些只安分种田的却不怎么知道。如今这代耕架一送,可是切切实实让所有农户都受益了的,宋菽的声望在短短半月内迅速飙升。

  “宋四郎,你可是下了一手好棋。”杨剑从关中过完年回来,却发现宋菽名声大噪,仔细问了手下掌柜才知道这代耕架的事,便也来了相河村。

  大涂县那些富户们蠢得跟驴似的,当然看不出,他可一眼就知道了。

  宋菽那代耕架压根不值这么多钱,就好像那棕绑床一样,只是因为工艺是独家的,东西又受欢迎,才能卖得格外贵些。既然卖得格外贵,那多出来的钱又去哪儿了呢?

  杨剑都不用细算就知道,宋菽送的那些代耕架,八成是从买主们付的钱帛里出的。

  “不花一分钱,却得了这样的好名声,可真真是好手腕。”杨剑这话没有丝毫贬损之意,他确确实实佩服宋菽。商人重利,历来多有奸滑狡诈之名,可宋菽却能做生意的同时,还切实帮到了诸多农户,赢得了这样的好名声。若换做是他,即使手握这些稀世工艺,也未必能做到。

  “杨公子谬赞了,既然看得这样透彻,可也要来几台帮帮这些可怜的农户?”宋菽笑。

  杨剑的脸顿时黑了,他才不想干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

  可现实是,因为他自己的养牛场生意,这一带的耕牛价格越发上涨了。一头耕牛可以活到寿终正寝,可一头肉牛却会在最鲜嫩的时候被宰杀,牛被大量宰杀,配种的速度却远远低于此,也难怪要涨。近日因春耕到来,连定州等周边地区都受到了波及。

  如此一来,杨大公子散布于义成七州的四千来亩土地,也面临着耕牛不足的窘境。

  所以明知被宰,他也不得不上前挨刀。

  杨剑:“算你厉害,我要五十架。”

  “得嘞,那我先替大涂县及恒州县郊各村的百姓们谢谢杨公子了。”宋菽笑。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48章 第四十八桶金

  杨剑虽不愿替宋菽做嫁, 却还是乖乖掏了钱。

  他那五十架的钱,又为五十个村子添置了公用代耕架。

  那些架子一架架发出去, 每日都有村子收到, 收到了的村子一片欢腾, 春耕也更有劲道了。

  蔡二郎与姜五郎砌了一整个冬天的火墙火炕,立春后天气渐热, 除了少数为来年做准备的人家,他们的活少了许多。

  砌不了火墙火炕, 他们便沿途找一些宽裕的人家,帮着人家春耕,也能挣上几文钱。

  他们运气不错,干了几家后, 就到了一片富户的田。听说那富户姓张, 住得比较远,这里是他远房亲戚管着一些佃户在打理。因着春耕缺牛,那远房亲戚便想找点人手帮忙。

  姜蔡二人力气大, 理所当然得得了这份工作。

  然而没干两天,那富户的远房亲戚便跟他们结算了工钱:“对不住,我那表兄送来两台代耕架,我这儿人手足了。”那人说完, 就指挥着佃户用代耕架去了。

  蔡二郎抡了圈手臂,自个儿肩上那拉犁留下的水泡还在呢, 这代耕架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