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 第301章

作者:决绝 标签: 励志人生 爽文 穿越重生

  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

  “这本书,我们会马上出版。”

  “让百姓看一看这本书,是很有必要的。”

  “所有上战场的人,都是英雄!”

  ……

  出版社的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快就敲定了出版事宜,甚至很快就开始准备出版。

  岳朝郢还没认识多少人呢,《爱德华游记》就出版了。

  出版社甚至还在电台打了广告,吹了一番这本书,说它是一部描写战争的,感人肺腑的纪实小说。

  此时的英国,男人们在前方打仗,女人、孩子、老人则在后方工作。

  她们的生活大多过得并不好,但依然记挂着自己的亲人,对战争更是无比关注。

  偏偏这时候信息流通不畅,报纸上只有冷冰冰的数字和一些让人没有安全感的口号之类……这些人虽然想要了解战争,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现在有了这么一本书……很多人都去买来看了。

  一开始翻开,发现写的竟然是中国,他们觉得受骗了,但这书里的中国挺有意思的,他们便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看,他们就放不下手了。

  “原来,这场战争中,竟然还有中国劳工帮忙。”

  “我昨天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也哭了一晚上。”

  “原来我们的士兵,在前线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生产肉罐头的工厂的工人,看到里面的士兵吃完罐头之后用罐头烧水,看到他们用罐头布置陷阱,我觉得亲切极了,我一定会好好工作。”

  ……

  人们议论纷纷,相互推荐,这本书的销量顿时高了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英国政府方面,也注意到了这本书。

  一开始,他们是有点担心的,怕这本书写了他们不想让百姓知道的事情,但看过之后,他们就意识到他们多虑了。

  除了中国劳工这一点以外,这本书的其他内容,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中国劳工的问题,也不是大问题。

  他们确实是秘密把这些劳工弄来欧洲的,但这么多人到了他们的国家,其实根本就藏不住。他们的国家的人,有很多早就已经知道这些中国劳工的存在了,他们已经没有必要继续隐瞒。

  更何况,这个爱德华在小说里,说这些中国劳工是自愿来帮忙的……让普通民众这么认为也挺好的,不是吗?

  至于其他的一些,比如说这个爱德华好像很讨厌日本人之类……英国政府也没当回事。

  个人喜好么,有一点也算不得什么,他们其实也很不喜欢日本人。

  要不是日本人插手,他们说不定已经弄到西林的量产方法了!

  正好,英国这边很想让《传染》这本书的热度降下来……他们干脆就示意了电台报社去宣传这本书。

  很快,报纸上就出现了《爱德华游记》里的一些节选故事。

  报纸本就是选了这本书里的精华来刊登的,看报纸的人,自然也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这本书卖得更好了!

  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来购买这本书,在这个堪称悲凉的时期寻找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就连贵族,也开始购买这本书。

  不知道有多少有钱的夫人小姐,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泣不成声,然后捐出去许多钱。

  之前《传染》那本书,就已经让中国劳工的处境好了很多了,现在这本《爱德华游记》出来,中国劳工受到的待遇就更好了。

  甚至有人专门去找这些中国劳工道谢:“谢谢你们对这个国家的帮助。”

  “感谢你们的到来。”

  “上帝会保佑善良的你们。”

  ……

  这些洋人依然不怎么看得起中国人,但他们的感激,却也是真心的。

  最后,也就剩下那些中国劳工满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洋人怎么突然对他们这么好?他们最近吃的面包松软了很多不说,竟然还有肉汤喝了!

  如今也是有不少中国人在欧洲留学或者游学的,那些劳工大多不认字不看报,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那些留学生,却是知道的。

  他们看过《爱德华游记》之后,少不得有点埋怨,觉得这个爱德华骗人——别的不说,那些劳工,肯定就不是自愿来的。

  但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对他们国家,是有利的。

  其中一个一直试图游说英法两国,让他们帮中国从日本手上要回青岛的人,来拜访岳朝郢的时候,就说起了《爱德华游记》。

  “岳先生,您看过《爱德华游记》吗?这本书虽然美化了英法两国的卑鄙行为,却能让英法两国的百姓对我们国家产生好感,倒是间接地帮助了我们。”那人有些激动。

  这人跟岳朝郢是老相识了,岳朝郢是相信他的人品的,又需要他的帮助,这时候道:“这本书,是我从国内带来的,也是我找人将之在英法两国出版的。”

  “岳先生?”那人满脸吃惊。

  “我们想要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想要别人帮助我们,就要先让别人了解我们。”岳朝郢道。

  “先生大善!”那人敬佩道。岳朝郢真的太聪明了!竟然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写出这样的书来!

  岳朝郢道:“你不用夸我,这法子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书也不是我写出来的。”

  “这书是谁写的?”那人问。

  岳朝郢道:“天幸。”

  “原来是天幸先生的大作!”那人的脸上露出崇敬来:“若是能见一见天幸先生就好了!”

  “我也想见一见他,若是能回去见他一面,我就死而无憾了。”岳朝郢道。

  “老师!”韩禛听到岳朝郢的话,吃了一惊,岳朝郢好好的,说什么死?!

  “好了,不说这个了……关于这本书的来历,你们出了我这扇门之后,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岳朝郢道。虽然这件事就算传了出去,别人也不一定相信,但最好还是不要传出去。

  那个来拜访岳朝郢的人,还有留在岳朝郢身边的韩禛纷纷应是。

  岳朝郢这时候,却是拿出自己从中国带来的书,然后开始做翻译。

  他翻译的,是穆琼的《丝乡》和《蜕变》。

  很多洋人的书被带到他们的国家出版,甚至因此影响了他们国家的人的思想……既如此,他们国家的书,是不是也能在国外出版,进而影响到国外的人?

  穆琼的这两本书,写的故事国外的人同样能看懂的,毕竟他们曾经历工业革命,他们的女性,更是正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权益。

  岳朝郢这么想着,更加认真地翻译起来,还把霍英派来的人拉壮丁了——霍英派来跟着他的人里,有些人国文学的很一般,英文却学的非常好,完全是可以帮他翻译的,翻译之后,他们还可以相互校对,取长补短。

  岳朝郢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两本书就能出版了。

  只是……这版税,他是不能给穆琼了。

  欧洲物价贵,需要钱的地方又多,他卖了房子带来的钱和自己以前的私房在送了几次礼之后就花得差不多了,现在甚至在花《爱德华游记》的版税,等以后,怕是还要花穆琼这两本书的版税。

  岳朝郢正在打穆琼的书的版税的主意,就被告知,又有人送钱来了。

  《爱德华游记》里的爱德华,按照穆琼的设定是一个美国人,而现在,有眼光很好的美国商人看中了这本书,打算买下这本书的版权,送去美国出版。

  与此同时,法国那边,也有出版社联系了岳朝郢找的代理人,希望能出版这本书。

  岳朝郢为了让这些公司帮他宣传,要了不高的版税,却在宣传方面提了很多要求,要求这些出版社竭尽全力帮他宣传。

  对此,所有的出版社都不意外。

  这个“爱德华”能远去中国买西林,肯定是个不差钱的,自然不在乎版税,至于为什么要求他们大力宣传,肯定是为了名声!

  谁不想要个好名声呢?有了好名声,以后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从政还是从商,都能得到好处。

  当然了,这人真的挺不错的,他们很乐意帮他宣传!

  这些出版商很乐意帮“爱德华”出版他的书,而英法两国的政府,已经在琢磨着等以后,可以给“爱德华”颁发一个奖章,给予一些奖励了。

  他们喜欢这个可敬的美国商人。

第248章 戒烟药

  穆琼在《爱德华游记》里写的“我”, 是个很普通的人,他有自己的小偏见, 他会抱怨旅途无聊, 他会不着痕迹地去欣赏一个美丽的女孩,也会在面对炮弹的时候拔腿就跑。

  比如说这部小说的后面,就有写到:“我见到炮弹朝着我飞过来, 转身就跑,它在我身后爆炸,我往前一扑趴在地上,感觉到无数碎石泥土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将我埋了起来……我觉得我的心都要跳出胸腔了, 泪水从我眼眶里涌出,染湿了我脸下的泥土, 我无声地呐喊出声:‘我活下来了!我没有死, 我活下来了!”

  此时报纸上报道的英雄,都是悍不畏死的,爱德华却不同,他是个普通人, 但恰恰因为这样,他更加讨人喜欢。

  他曾经学过医术,但一开始是个商人,见过战场的惨烈之后, 才开始上战场,当一个军医。

  他虽然害怕死亡, 却也会在危险的时候背着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士兵逃跑,他虽然恐惧炮火,但也会冒着枪林弹雨帮人包扎伤口……

  爱德华这个人,一时间有了很多粉丝,甚至还有人开始寻找爱德华。

  欧洲的事情,穆琼一无所知,他这会儿,还在忙着拼音的推广,或者说,是国文的推广。

  一个国家,若是连语言都不能统一,真的很不方便。

  现在那些年纪大的,就算去学国文,也已经学不好了,但不管是穆琼还是蔡兆炎,都希望那些孩子可以说好国文,希望这个国家的语言可以统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年清明,穆琼又去了一趟苏州,祭拜自己的祖父祖母。

  他当初做的事情,是有成效的。

  他让穆家的族长办了族学,因而穆家宗族里的人都对他非常感激,他在穆家的名声,竟是越来越好。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只在苏州待了一天,便回到了上海。

  上海这边,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

  穆琼回到上海后不久,就遇到了一桩事情——上海商会的会长捐赠了很多金银给他的学校。

  近来,因为欧洲那边顾不上中国的缘故,他们国家的商业蓬勃发展,到处都有人办工厂,而商人们为了自保,最后就聚在一起,组成了商会。

  古往今来,这个国家的商人地位一直很低,而商人们为了寻求庇护,习惯于给人送钱,比如说给当官的送孝敬,又比如说修桥铺路建族学之类。

  上海的商会建成之后,这样林林总总的事情做了不少,这次给穆琼学校的捐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有商人提出,可以让穆琼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以后去他们的工厂或者商铺工作。

  穆琼自然不会拒绝,但也说了,那些学生的去留,都由那些学生自己决定,他并不会干涉。

  当然,他也不会白拿这些商人的钱——他将这些商人的名字刻在石板上,立在了学校里。

  让学生形式主义地去表达感谢,穆琼觉得没有必要,但让学生知道感恩,穆琼却觉得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