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是国之大事 第23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近代现代

  晏回摇摇头,微笑:“朕编的。明日叫他们按这说辞拟个折子出来,在朝堂之上大声诵读一遍就是了。”

  “陛下!”忠心耿耿的一群新臣直想抱头痛哭,连天命都敢编一个出来!竟还要钦天监帮着一起瞒天过海!

  晏回垂了眼睑,继续批奏章了,还给他们灌输大道理:“成大事者需得另辟蹊径,众爱卿只知墨守成规如何能行?”

  御书房里噗通噗通跪了好几个,争先恐后说了一通,好不容易才争出一个顺序来,其中一个慷慨激昂说道:“请陛下三思!微臣知陛下思慕唐家姑娘已久,然而立后一事非同小可。整整八年后宫没有添过人,唐家姑娘入宫便已经是后妃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若是直接入主中宫,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被人从家世到容貌再到品性通通拎出来指摘。陛下当真忍心?”

  晏回笔尖微涩,迟疑了一瞬。

  另一人又说:“即便钦天监帮着陛下做戏,即便陛下力排众议得以让唐家姑娘为后,可姑娘一上来便要执掌后宫,但凡出了丁点差错,定要被御史指着鼻子骂,成日受朝臣口诛笔伐。陛下当真舍得?”

  晏回又迟疑了一瞬。

  再有一人说:“陛下若想立后,姑娘的德容言功、诗书礼仪都需层层审核,恕臣直言,姑娘如今年纪尚幼,怕是没几样能合格的。若想将这几样都学明白,起码得一两年功夫,陛下当真能等得及?”

  这三个反问听得晏回心中一震,将这三个反问仔细思量:宛宛母家式微,纵是他跟钦天监联手捏造一场“天意”,也只能将将弥补宛宛身份上的缺憾;若是宛宛入宫即为后,自然是要执掌六宫的,真真是得谨言慎行,不能行差踏错半步,若不然面对的便是御史的口诛笔伐;

  再有,那德容言功、诗书礼仪,她怕是没一样能行。

  落笔后,晏回静默良久,终是苦笑:“是朕心急了。”

  他这心病其实由来已久,不光是为了宛宛,便无这立后一事,也会在别的地方露出端倪。世人眼中惊才绝艳的少年天子呵,心中自有万千抱负,便应如鹰鹫一般在高山之巅展翅翱翔,可却偏偏要受世家桎梏,一刻不得松快。

  大盛建朝二百余年,沉疴痼疾已埋进了根里,仿佛一棵日渐衰颓的老树,想要这树枝繁叶茂经久不衰,得悠着劲儿将病根一点点挖出来,稍有不慎便伤筋动骨。

  晏回靠回龙椅上,阖上眼揉了揉眉心。实在是憋屈,难得想出这么一个不憋屈的法子,也仅能逞一时意气,怕是真的后患无穷。

  底下跪着的年轻臣子们见陛下想开了,暗暗松了一口气。瞧见陛下这副疲惫的模样,又生出几分心酸来,忙劝道:“三品及以下品级的妃嫔册立属于陛下家事,也就是说,陛下将姑娘册封为三品婕妤,这是无须与朝臣商议的,端凭陛下心意。”

  婕妤确实有些低了,晏回算了算,上头压着德妃与钟昭仪,宛宛不知得受多少委屈。她那么傻,兴许连跟他告状都不会。

  念及此处,他又问:“当真没有别的法子?”

  众臣子都苦着脸摇头,却有一人迟疑着开了口:“臣尚有一法。”

第20章 贤妃

  说话的这人乃是五年前潜渊阁始建的时候入阁的,名周简,二甲进士出身。他比起这些个要么是状元要么是榜眼的同僚来说,殿试成绩确实差了一些。

  周简其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死读书,他能将古今史书背得滚瓜烂熟。五年前的殿试之上,无论晏回问他策论还是民生,周简都能从三皇本纪起,沿着春秋战国史记汉书……这么个顺序,一直讲到大盛朝,将其间所有与题目相关的典故一一筛出来,以史为鉴,背一个时辰都不用歇口气的。

  虽有大用,却丁点不知变通,性子也古板,故而周简在这潜渊阁中一向不打眼。

  晏回只当他又要长篇大论了,正要唤小太监添茶的当口,便听周简说:“前朝末年气数已尽,兵祸四起。祖皇帝于赣南揭竿而起,随其南征北伐的有八大姓,乃是钱岳胡明闰棉侯唐这八家。其中钱胡棉三家老祖宗不幸战死沙场,至祖皇帝入京,剩下五位皆封授异姓亲王,俱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祖皇帝晚年常因此事忧虑,为收束兵权,下旨令异姓亲王其子孙可爵袭三次,待次尽,降等降领袭爵。”

  削藩之意丁点不遮掩,五位亲王带了大半辈子兵,在边疆呆得好好的,却被告知要他们卸去兵权回京养老,几代之后子孙也没了爵位,自然谁都不乐意。若不是念在旧时的兄弟情分,怕是要直接带着儿孙掳袖子打进京来。

  祖皇帝也知道自己这事做得不厚道,许了袭爵还不够,另许了一条作为弥补。周简说到了点子上,生得呆板的脸上也带了两分笑:“当时祖皇帝明言——‘凡兄弟们后辈嫡系姑娘,皆可有一女入宫,品貌中等以上即可,封正一品妃位。’”

  一群老油条心中盘算:几代之后子孙没了爵位,便与平民无异。可若是后辈的嫡姑娘能入宫封妃,一来可保身后子孙荣华;二来,若是诞下皇子……未来尚有无限可能啊!祖皇帝这才能安安稳稳地拿回兵权来。

  老一辈的都是莽夫,不擅钻营,回了京反倒被一群笔杆子压得死死的,加之边疆久无战事,没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在“封妃”一途上下功夫。

  然而祖皇帝当时已年逾花甲,谁乐意让自家如花似玉的孙女入宫?众位亲王都瞅准了他的儿子,可高祖一登基,“断袖”的名声又传了出来。众位亲王寻思着再等等,这一等,直到进了棺材也没等到高祖的皇子出生。

  子孙后辈不成器,没一个能扛得起家门的。因此五大世家逐渐没落,渐渐泯然众人矣。而祖皇帝许诺的“封妃”,皇家不提,史官不提,几位亲王临去前又没交待清楚,家中族谱也无人翻看,故而老祖宗之言被子孙后辈忘了个干净。

  若不是周简入潜渊阁后将大盛朝国史背了个滚瓜烂熟,几乎如数家珍,怕是再没人能想起来这茬。

  祖皇帝也没规定个年限,此时正好被晏回拿来捡了漏,唐宛宛这一支恰恰是唐家嫡系。老祖宗之言,又有史书可查证,当真是谁也不能多一句嘴的。

  晏回难得笑得这么畅快,周简入阁五年,头回得陛下如此盛赞——“这回这史书背得十分不错,赏!重重有赏!”

  如今除了德妃,妃位还有三个空,众人为了个封号争了一通,最后说:“不如取‘贤妃’之名,贤者良惠,再好不过了。这贤妃与德妃同品级,也不算打眼,还免得姑娘受欺负。等将来姑娘诞下龙嗣,自然是宫里头一人,到那时再改立为后,想来朝中无人敢置喙。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贤妃?”晏回一顿,不由失笑,笑得胸膛震动。视线落在纸上的“贤”字上,将这么简简单单一个字瞧了半晌,眸光极温。

  众臣子不知陛下在笑什么,一时面面相觑。好在陛下很快收了笑:“拟旨吧。”

  *

  “唐家姑娘身具凤格”的说法只在市井民间打了个轻飘飘的水花,次日就没了影儿。隔了一日,册妃的旨意便入了家门。

  道己公公念完旨,抬眼一瞧,见唐家从老到小都傻愣愣看着他,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竟无一人上前接旨。道己心道:果然唐姑娘的秉性是家族传统啊……

  他忍了忍笑,上前两步提醒:“姑娘,接旨呀!”

  “臣女领旨谢恩。”唐宛宛还算全家最镇定的那个,因为她对后宫规制一点不清楚,也不知道陛下愁掉了多少头发,这份圣旨才能到她手上。

  可唐家爹娘却是明白人,先前还细细琢磨过:钟昭仪是三品太常卿的嫡长女,沈婕妤是三品卫尉家中嫡长女。冯赵两位美人出身要略差一些,却也比唐老爷这般的散官要好。

  唐家爹娘先前还往好处想,兴许陛下中意自家宛宛,封个婕妤亦未可知。谁知竟噌噌跨了两个档,算得上是后宫头一人了,一时晕晕乎乎摸不着北。

  道己公公又笑:“奴才先行恭喜娘娘了。钦天监好一通测算,将入宫的时间定在了八月三十,只因那日宜嫁娶,又宜求嗣,是少有的双喜之日。”

  “求嗣”听得唐宛宛脸一僵,却不好说什么,只能点头。道己公公又说:“只剩一个月,确实有些急了。不过大人与夫人放宽心,太后娘娘派下的两位嬷嬷明日就到府上,需要置办什么,这二位都会弄得妥妥的。另有尚仪局女官一位,也是明日便到,教娘娘学习宫规礼仪。”

  “这位女官是个和善人,又得了陛下交待,娘娘不必惮虑,放宽心跟她学就是。”道己还特意补充道:“学不过也不会被训的。”

  唐宛宛默默瞧了他一眼,都不敢想陛下是怎么形容自己的……

  临走之前,唐家老爷带着两个儿子送道己公公出门,道己又示意唐老爷往侧旁行过两步,低声道:“陛下特意吩咐内宫监典簿隔日来府上请安,大人若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开口便是。”

  唐老爷一时还没明白这话里的“为难之处”是什么意思,只说“微臣谢过陛下苦心”,又恭恭敬敬地朝着北边皇城的方向拱了拱手。

  次日唐老爷上朝,主动上前跟他搭话的比以前十年都多,直叫唐老爷受宠若惊。这其中冷嘲热讽的有,捧杀的有,唯独真心祝贺的最少,都是他多年至交了。

上一篇:神魂颠倒

下一篇:剩者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