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年 第121章

作者:竹下寺中一老翁 标签: 近代现代

  刘聿心里腹诽,您不是也未过而立?嘴上却恭谨道:“回殿下的话,臣原配早逝,只留下三岁稚子。”

  赵诩笑笑,“那倒也好,否则夙夜为公,难免冷落了娇妻。”

  也不需刘聿思量应对之辞,转眼便到了含元殿后殿。刘聿瞥见前殿玉阶空空荡荡,想来已有人知会群臣,众人直接入殿了。

  “尚书令……”传召宦官刚高呼出声,就见今日赵诩穿着皇后朝服,立马改口,“皇后殿下到!”

  可怜已躬身作揖一半的众人,不得不就势跪下,“殿下千岁!”

  刘聿跟着赵诩从后殿入内,站在往常自己的位置上。

  内侍在龙椅下一阶放上凭几,刘聿注意到守宁公公正吩咐内侍专门为皇后临朝打造一把凤椅,忍不住一哂。

  赵诩也不推辞,理了理衣摆便坐下,也未说什么客套寒暄的话,直接就议起政来。

  除去三省改制与吏部之事,其余诸事都由赵诩直接决断,他不似轩辕晦那般还喜欢插科打诨,直接一条条一桩桩地问下去,倒是事半功倍,不到一个时辰,朝会也便告终了。

  刘聿正迟疑自己是回蓬莱殿,还是跟着皇后去紫宸殿议政,就听赵诩道:“方才传了圣旨,从此后,你便跟在本宫身边吧。陛下那边,自会擢拔旁人。”

  “是。”

  于是,这一忙便到了亥时,沈觅早已回府,赵诩却无任何歇息之意。

  皇后批阅折子,不言不语,刘聿自然不需记录,困乏得在一旁昏昏欲睡。

  就当他以为约莫不必回府,可以直接跟着皇后赴明日的早朝时,守宁公公一声通报简直犹如天籁之音。

  “陛下驾到。”

  刘聿赶紧起身行礼,赵诩却笔都未停,只在轩辕晦进门时抬头看了眼,“恭迎圣驾。”

  轩辕晦扫过桌上半人高的奏章,“这是批过的,还是未批的?”

  赵诩似笑非笑,“你猜?”

  “以梓童之勤勉,自是批过的。”轩辕晦环视一周,果见他左手边尚有七八本奏章,便抽出一本,随手又取了狼毫、蘸了朱砂写道:“荒唐!不容再议!”

  刘聿犹犹豫豫地将皇帝这次造访也记录在册,又听轩辕晦道:“你就忍心留朕独守空闺?朕是失宠了么?”

  几近被活活吓死,刘聿的笔尖在宣纸上洇了好大一点墨迹,人生头次对自己的仕途自暴自弃起来。

  赵诩嗤笑一声,“征战时,陛下可应允我要宠冠六宫的,如今六宫的姐妹们何在?”

  轩辕晦也跟着笑几声,忽而正色道:“你就不问问我今日做什么了?”

  他去了敬语,赵诩也便不再客套,一边批剩下的几分折子,一边道:“你今日不能骑马,将军们也都回驻地去了,除去看太子,你还能做什么?”

  “非也,”轩辕晦为他挑了挑灯花,“算无遗策的赵十九倒是难得错一次。”

  “哦?”

  “我与琅琊王谈了谈,将柔仪姐姐追封为端义公主,”烛火在他蓝眸里明明灭灭,“至于尸骨,因为要归葬故里,琅琊王也同意,便一把火烧了。这下子倒是真的灰飞烟灭了。”

  “那邓翻云呢?”赵诩蹙眉,“你之前不是要把他尸骨扔去北海的么?”

  轩辕晦摇头,“与邓氏其余人比起来,他还算个条好汉,我不忍折辱太过,与柔仪姐姐分开化了,预备埋在琅琊王陵下。”

  赵诩将笔放回笔搁,悠悠笑了,“让他为琅琊王府上下守陵,陛下赏的好恩典。”

  刘聿只在纸上记下追封一事,便静静坐在一旁。

  又过了一刻功夫,赵诩将最后一份奏章墨迹吹干,放入一旁的紫檀木盒,亲自上了锁。

  再抬眼时,轩辕晦已开了殿门等他,面上是狡黠笑意,“今日皇后可有余力一决雌雄?”

  赵诩与他相携出去,“臣妾怕是要忠言逆耳了,虽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好事,可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龙体要紧啊,陛下!”

  刘聿本在奋笔疾书,听到这几句霎时浑身一震,满面纠结。

  似乎感到他怨念的目光,也对他知情识趣颇为满意,轩辕晦回头笑道:“日后起居注只需写到‘帝幸后于蓬莱殿’即可,花好月圆,你且归吧。”

  刘聿如蒙大赦、感激涕零,一边跌跌撞撞回府,一边痛下决心,“这官不做也罢,明日便挂冠还乡!”

  第125章 番外二:郎骑竹马来

  琅琊郡有一王员外,年过五十才得了一幼女,宠的是如珠如玉,恨不能将世上一切宝物都捧到她面前。

  这小姐名为柔娘,虽是个娇美可人的闺阁女儿,性情却英气爽朗,为人又知书达理,还未到及笄,上门提亲者便可从城东门排到城西门去。

  可谁都不知柔娘的一番心事,此话却又要从十年前说起。

  员外早年也是进士及第,后因不满邓氏专权才挂冠求去,在琅琊郡隐居讲学。后来慧眼识英才,资助了一周姓书生。

  那穷书生进京赶考高中魁首,后来又外放诸州县,未至四十,竟做了琅琊郡守,干脆举家迁来,与原先的恩师比邻而居。

  这郡守正巧有个儿子周云,比柔娘大了三岁,是个旁人眼里再聪明好学不过的后生。

  师生二人一合计,干脆就亲上加亲,好上加好,定下了这桩亲事。

  周云听闻此事,兴奋得一夜未眠,不知为何,打从他第一次隔着珠帘瞥见柔娘的那一眼,他心里就禁不住地欢喜。

  于是他买通了柔娘的兄长和身边的丫鬟,也不是想偷偷与她私会,只是想尽可能对她好一些,再好一些。

  海棠糕、荷叶鸡、银丝卷;金钗、玉簪、步摇;湘绣、蜀锦、苏缎;碑帖、传奇、话本……

  吃穿用度,但凡能想到、能找到的都源源不断地送进王府去。

  就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王员外都曾感慨,这样的女婿怕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