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81章

作者:五色龙章 标签: 快穿 近代现代

别的不说,捧砚这个充满书童气息的名字是该改了。

崔燮在脑海中翻了翻《尔雅》,给他挑了个“启”字。启,开也。崔源从小卖给崔家当下人,也不记得自己的祖宗姓名,而从现在起,他们就要另开一支宗族,也要开辟一份自己的事业了。

“崔启,崔启……”崔源父子念了几遍这个名字,都十分满意:“现在是小三元案首给起的名字,将来公子成了三元及第的状元老爷,崔启这名字就更值钱了。我们得把来历写进族谱里!”

嗯,为了将来能写进崔源家的族谱,他也得努力考个进士!

崔燮叫跟来的长随在庙里盯着念经,带崔源父子回家收拾行李,拜别先生和邻居们。

林先生虽然不舍,但学生中了生员,本就该辞馆的,他还能忍着别情,教训几句就放崔燮离开了。赵高邻一家却是把他当成亲骨肉看承,听说他要离开,简直似丢了个亲孙子那么难受。他坐在赵家劝慰了一下午,只说年节还有见面的机会,两位老人才慢慢儿好转,又叫仆人做了好些吃的给带上。

还有林先生塾里的同窗,常在他家看书的秀才也都来看他。他吃了几天的送别宴,收了许多诗词,也作了两篇文章,送出了无数本彩印书。

王大公子如今还在永平卫没回来,军营也不许人捎信,崔燮便投帖给他父亲王指挥,写了自己要回京念书的事,请王指挥代他知会一声。王指挥收到帖子后,倒遣人来请他请府坐了坐,问问他回京之后的事。

崔燮不方便讲父母的不是,只说曾入宫问对,被天子指进国子监读书,往后就不留在迁安了。

王指挥笑道:“还是在京城好,京里名师大儒又多,离皇上也近,你有家有业的,比在这小县城里念书强。项祯他如今也操练得有些模样了,蒙安顺伯青眼,等他在口外攒些军功,也能调进府军前卫当个侍卫。到时候你们又能在京里相会了。”

崔燮点了点头:“我这些日子也一直念着王兄,知道他一切安好就放心了。想来用不了几年工夫他就能进京,此前我若有些年节礼要捎给他,还要劳大人代我传递。”

王指挥道:“叫伯父就好,叫什么大人。你与项祯情同兄弟,老夫也就托大称你一声贤侄——贤侄你那家人和产业只管安心地放在这里,只要我这个指挥使还在,凭谁也不敢朝你这儿伸手。”

崔燮大喜过望,躬身谢过他的好意。

国子监给他开的假期有限,拖了十来天,到不能再拖的时候,他才和众人依依惜别,拉着通州魏知州和刘师爷赠的书,谢千户送的颜料,捎着捧砚回了京城。

等他孤身进到崔府,崔榷已经等他等得不耐烦了:徐家天天骚扰,吏部恨不能把这个参议也收回去,他原先嫌云南远,现在云南这差都成了难得的指望。

一见长子回来,崔燮便匆匆把家里的事交托给他,叫人装了四五辆大车的行李,支了帐上能动的现银,带着两个新纳的妾和几房家人,车轮滚滚地奔出京师,去云南赴任。崔燮带着家人送他到城外,后面一辆大车里跟着被他抛下的几个老妾和儿女,都哭天抹泪,哀哀欲绝。

等到那车队隐入林后,崔燮便过去劝他们忍忍泪,那个生了儿子的吴氏悲声说:“老爷把帐上的银子都支走了,只带那两个狐狸精去享福,却不管家里二老和我们的死活,往后这日子可该怎么过啊!”

……

崔郎中、不,崔参议老实确实能干出这种事来啊。当初就能让长子只带三十多两银子在外面自生自灭,如今又支走家里现银,让京里一家老小衣食无着,他怎么一点儿不意外呢?

崔燮冷冷一哂,低声劝她们:“姨娘们莫再哭了,家里有我在,总不能饿着弟妹。我回云看看家里有什么可当可卖的,都拿去换银子,再打发几房没用的仆人,开源节流,总能撑过去的。”

他记得崔家有几个铺子,索性挑个地方好的,左手倒右手写到崔源名下,在京城也开个居安斋。

他这么正直地算计着养家糊口,几个妾和二小姐云姐却不知怎么,像是叫他吓着了似的,立时闭上嘴,谁也不敢再哭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过度一下,以后接着读书赚钱考科举

我从前查明代官员休假时,不知怎么就记得是国子监生五日一休沐。现在看国子监资料,觉得这个休假跟考试教学的节奏对不上,再一查果然是记错了,初一十五就歇两天!五日是庶吉士的待遇!

这智商也不想再说什么,大家多原谅我几次吧

第74章

崔参议走时虽带走了帐上所有的现银, 但少了他跟徐夫人掣肘, 对崔燮来说,要在这个家生活下去反而容易了许多。他带着姨娘和弟妹回到家, 先换了衣裳拜见祖父祖母, 跟他们讲了这一路送行的事。

老夫人宋氏眼也不眨地看着他, 叫人给他端杏酪喝,拿小巧雪白的果仁蒸饼吃, 也不怎么在意儿子怎么走的。

崔燮说到崔榷“思恋二老, 哽咽不能言”时,她才叹了口气:“他这一走也得几年不能回来了, 也不知我们两个老的还能熬到他回来不能。”

崔燮曾经历过亲人死别, 听着这话就有些难受, 安慰道:“祖父祖母是有后福的人,必能看到父亲……升到部堂的。”

老夫人摇了摇头,勉强笑道:“我跟你爷这辈子能看到你读书上进就够了,也不消指望别的。”

崔家老太爷虽然瘫在床上, 人倒还明白, 只是说话时呜噜呜噜不甚清楚, 唯有老夫人这样真正亲近的人才能听懂。他的眼珠儿转过来,看着崔燮说了几句,宋老夫人慢慢点了点头,叫张妈妈去拿对牌和钥匙来,点手招呼崔燮过去,把这些都塞给他, 说:“往后这个家都是你的,你当长子嫡孙的就多辛苦些,把这家撑起来吧。”

崔燮不意这对老夫妇这么信任自己,对比他自己之前转手铺子的想法,倒叫他感觉有点儿惭愧,接过东西说:“祖母放心,我会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

老太太明理地说:“你老子不省事,把帐上的银子都支走了,倒要辛苦你了。你该裁撤的裁撤,有谁不满的叫他们只管来闹我,我看这家里有谁作妖。”

她多年不理家事,私房银子也不多,便索性动了棺材本儿,拿出二百两替崔燮周转。又指了张妈妈帮着崔燮管库里的东西,找外院的管事、店铺管家查帐,并叫崔燮放开了手整顿——有那故意欺他年少的,都打发出去也不妨。

崔燮温声细语地答应着,又握着祖父的手坐了会儿,叮嘱他好好休息养生。

从上房出来,张妈妈就问他:“我的大少爷,咱们先从哪儿看起?”

先看看中午吃什么吧。家里还剩老两口、四个妾、三个儿女和十来口下人,总得先把这几天的饭食解决了。

张妈妈点点头,便领他去大厨房。厨下此时正做着饭,他们俩进去看了看,缸里还有几石存下的米、面、梁、黍、豆,年前备下还没吃完的火腿、咸肉、腌鱼之类。还有些崔榷没走时采买的鲜肉、鱼、萝卜、笋、新鲜菜蔬,搭着也够吃些日子的。

老太爷和老夫人的钱是办后事用的,不能轻易动。可家里大头的银子早因为崔参议前后跑官花了,铺子帐面的现银也叫他拿走了,得到下个月才有银子进来。如今又到了做夏衣的日子,又得发月例,崔燮又要进国子学念书……

如今改了大少爷掌家,是拿老夫人的银子先垫上,还是克扣他们的月例和衣裳?

全家上下都紧张地盯着崔燮。

他也没跟这家人客气,先找人要了家里的帐目和房地契单子,从刘、徐二位夫人的嫁妆理起。

刘夫人的陪嫁这些年抵抵当当的都添补家用了,剩的书坊和一点首饰也教老夫人给了他。陪嫁来的丫头和整房家人都叫徐夫人打发了,有几个在庄子上,有的发卖了,这家里现在也找不出个姓刘的了。

而徐夫人这些年尽心操持,也没落下什么好处:案子一发,徐家的人就尽数被崔榷打发出去了。如今崔家的店铺、庄子用的都是从外面现雇的人,家里姓徐的也清了一空,刘家那几户陪房倒翻身成了庄子管事。

但徐夫人还有一整房的家具和几大箱旧日陪送的衣料在崔家,此外又有一个南关外的小宅院和城南一个十几亩的田庄。前些日子徐家舅爷上门吵闹,就是来跟崔榷讨要这些嫁妆的。

崔老爷拖着不舍得给的,崔少爷给着却不心疼。当即拿了这两份房地契,准备清出徐夫人的嫁妆后一并还给人家。

张妈妈劝他:“这些嫁妆按理是该留给衡哥的,他们徐家讨要的也不占理。大哥就这么给他们送过去,怕是衡哥和老爷回来都要不高兴哩。再说这院子里家具一去,满屋空空荡荡的,老爷怎么住呢?”

老爷又回不来,管他怎么住。

上一篇:冲喜

下一篇:穿入聊斋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