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360章

作者:五色龙章 标签: 快穿 近代现代

他们走后不久,两位国舅也期期艾艾地找上了崔先生,掏出一份字迹歪歪扭扭,不知是鸡血还是狗血写的血书,凛然道:“我们兄弟要到塞外为国征战,请先生支持!”

这俩熊孩子又改主意了?前些日子不是在家里玩儿命学外语,非要出洋考察兵备,回来带着弗朗机炮顺道把日本打了吗?

两位国舅悲痛地说,他们实在是学不会外语了。

他们俩一开始辛辛苦苦地学专教士编的外语书,背公式、算三角形题目,算得他们年纪轻轻都要生白发了,就是做不对啊!而且他们是后来才知道,义大利人平常不说这些写书的拉丁语,还有个义大利语!他们这么多题目都白做了!

他们不学拉丁语,想学义大利语吧,那些传教士又给朝廷拉去修炮了,他们两个外戚又能跟谁学去?好容易找了个葡萄牙水手来教他们,以为学会了能去买弗朗机炮吧,前两天又听宫里传出来那些教士们的话,说那葡萄牙在欧罗巴算是个边蛮小国,用的炮火落后,要买好的还得去西班牙……

他们苦学了一年多,竟都白学了!

张鹤龄、张延龄悲从中来,拉着老师的袖子抹眼泪儿。

崔老师拿着血书,摸着弟子的头,头一次这么怜惜两个学渣弟子。

不就是学了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都没学吗?不要紧,崔老师也经历过这事……老师上辈子可是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儿童英语,穿到明朝之后还不都没用了,老老实实地从头学古汉语、古代文学文献学?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不好,史料部分有太多错的了,大家就当没看见好吗?

昨天想出了两种崔美人掉马的方法,写着写着就写出了第三种

第296章

两位国舅赶在这时候要去北方, 倒还真不是为了蹭蓟镇的战功, 而是因为下西洋的船队近日就要开拔了。

如今朝廷工匠筑铜炮已筑出了经验,不再需要传教士们盯着;兵部凑齐了出洋的海船和船炮;礼部、都察院、锦衣卫各处也都选出了能流利听说外语的人材……

阁臣与六部堂官廷议已定, 要乘着近日天气和暖, 风向、海流合适, 叫这些人与广东、福建二布政司精心挑选的可靠海商一道下西洋。

顶多一两个月内船队就要走,他们兄弟是要命也学不会外语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 去塞外打仗。

可是不知为什么,去边疆分明比出洋还安全, 家里人就是不答应。他们已经跟爹妈面前又跪又求又绝食了, 亲爹居然一点儿不心疼!跟当初那个替他们求教材、寻水手, 支持他们学外语的爹俨然不是一个爹了!

崔老师听完始末,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张国丈当初定也不是真想让他们下西洋,不过是太了解儿子们的学渣本质,知道叫他们学两天外语, 他们自己就会知难而退了。可去北方打仗又不要懂外语, 这俩孩子还学过点儿武艺、兵法, 没有能难住他们的地方,爹妈没办法,只能拼着被儿子埋怨也要硬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也不能总把俩国舅圈在家里,万一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干正事的希望,破罐儿破摔,又走回纨绔外戚的老路呢?

崔老师为了大明江山操碎了心, 思来想去,决定先看看这两个弟子的武艺如何。

也不用拿刀拿枪,他就徒手试了试两个弟子的力气和拳术。结果证明,张家人的武学天份都点在了养生上,打起来套路好看,但力道不足,叫老师一拿一推,底下再加个扫膛腿,轻轻松松地就都收拾了。

张鹤龄悲凉地看着弟弟,张延龄更加年轻气盛,不死心地说:“我们兄弟这两天是绝食饿的没力气,不算,老师容我们吃顿饱饭再打一回。”

崔先生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你们真绝食了几天,还能有这么红润的面色、这么利落的动作?这绝食法儿就只好哄哄慈母,连张兄都没哄过去,就别在我面前提了。”

两兄弟羞臊不已,后悔没真绝几天食再来了。

不过崔老师试他们的武艺,也不光是为了打击人,而是认真考虑让他们以什么身份去边关。肯定不能让他们提枪冲阵,不能让他们上城头冒险,更不能叫他们在军中指手画脚添乱……

就只有那一条路可走了。

崔燮把两个弟子扶起来,血书也团巴团巴扔到地下,严肃地说:“凭你们俩这点儿武艺,肯定是带不了兵、打不了仗了。但若只是去边关增些见识,我倒有一个法子——你们若肯答应,我就替你们上表。”

张家兄弟刚叫他打击得稀碎的心立马儿又粘回来了,瞪着两双大眼问道:“先生有什么法子?我们都答应!哪怕只去当个小兵也行!”

最好是炮兵,他们还画了好多三角,自己偷着算那炮怎么打能打得准呢。

崔燮不管他们做的什么梦,只说:“我能劝你家里送你们去边关,不过依你们现在的身手,去到那里也打不了仗,索性还是先以观战为主,见见世面,记些经验回来。前两天古北口大捷的消息你们听了吧?王项祯王将军就在那边儿,你们可愿意去他那里做个……”

战地记者?慰问团?文艺兵?哪个说法更准确些?

两位国舅眼冒火光,激动地说:“我们愿意!弟子们这就回去跟父亲说,我们是奉先生之命出关的,父亲肯定不会拦我们!”

崔燮抬手拍了拍他们,把俩人又拍回了椅子里,命人拿上文房四宝来,当场给张国丈写了封信,建议他放儿子们到边关慰问。

边关大胜,朝廷正好也要送羊酒去劳军,叫两位国舅跟着军队跑一趟,看看边关的真实情况,就当满足他们的英雄梦。这样走有大队人马护着,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不然这俩熊孩子哪天偷跑去了边关,家长们找都没地方找去。

他们外甥正德皇帝以后就常干这事,这俩舅舅也不能不防!

况且两位国舅是《少年锦衣卫》的主角,也是当朝名人——别人不敢说,王大公子可是最爱看连环画儿的。叫张家兄弟穿着书里的衣裳去慰问,就跟大明星下基层一样,对他这位战斗英雄肯定有鼓励效果。

崔燮给张国丈写了信,备述利害,拿火漆来封了口,交给家人送去张府。

两位国舅看着人出去,都长舒了口气,喜孜孜地说:“还是先生疼我们,我们从边关回来,定然带几个鞑贼人头来回报先生!”

崔老师含笑摇头:“人头就不必了,你们这身板儿一时还上不得阵,我另有事要你们帮忙。这回古北口大捷,为师想攒一部书传扬将士们的英雄事绩,可我身在京里,不知道边关真正的战况,需要你们从英雄们口中问得,你们做得来做不来这件事?”

这不就是……又要写游记?

两位国舅也是写着各种观察报告、日记、周记长起来的,登时透过现象看出了本质,脸上顿时露出抗拒神色。

崔老师皱了皱眉,给他们讲文章辨体:“怎么叫游记呢?这是纪实文学,纪录世间大事、民生百态的文章!你们两人从边关记回来真实战况,叫才子编写成书,书封上不也得印上你们俩的名字?这是你们的文章还不出色,将来写得好了,也取个号,叫人称一声先生、老师,岂不更有光彩?”

嗯……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

张大国舅仔细想了想,又觉着不对,打起精神问道:“这么说,我们出关等于就是跟着朝廷劳军的队伍转一圈,再写几篇边关战报回来?这不是派个师爷都能干么?”

崔燮将眉一挑,正色教训道:“你们去边关难道是为了玩儿去?你们是为圣上、为朝廷去的!到了边关不许胡闹,谨记着自己的身份,要叫英雄们知道圣上恩泽,知道朝廷百姓们都记着他们的功劳!”

他给弟子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留他们吃了晚饭,又承诺要写奏表支持他们出关慰问,把两人平平顺顺地送走了。

张家兄弟来时是抱着血书来的,回去时拿上了比血书更惨烈的采访计划,一步一拖地回了国公府。

崔先生同意替他们上表,父亲回去之后也答应了让他们随军,可是他们俩怎么就找不回之前那种亟盼着出关的心情了呢?

上一篇:冲喜

下一篇:穿入聊斋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