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秘密花园 第803章

作者:三千烦恼丝 标签: GL百合

第一部作品,而且正在向着她的目标一点点的前进着。

当然,虽然进程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在完全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前还有不少甚至比之前更多的阻力和考验,比如现在正在面对的这些。

“安吉拉小姐,为什么你会到中国去拍摄这部电影?”一个记者当先问道。

安吉拉挑了执眉,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是哪家的笨蛋记者?不过,能出席这种场合的记者真的有那么笨?还是想要挑衅或者激怒?

“因为当地政府也给了很大帮助,他们的资金也帮我们分担了部分风险,更重要的是人工相对便宜。”安吉拉用调侃的口吻说道,这个回答顿时引起一阵轻笑。

顿了顿她才双手交叉的看向对方:“而且,这场灾难就发生在中国,我想不出不去实地进行拍摄的理由。”

“那么你对历史的约翰·拉贝有什么评价?要知道他毕竟加入过纳粹党。”另一位记者接着问道,“纳粹党”这个词发音很重。

“关于拉贝先生‘纳粹党’的问题,我想当初的国际法庭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安吉拉摊开手,然后同样加重的语气:“我只知道拉贝先生在那场可怕灾难中救助了不少人,无论他怀着什么样的目的,他的的确确和他的同事以及朋友救了许多人。我想各位应该还记得那句话,一直放在我的博客上的那句话: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听说你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计划着拍摄这部电影了,是这样吗?”又一个记者问道。

“这么说也没错,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就看过《拉贝日记》这本书,后来在制作《钢琴家》的时候再看了一次。那时我就常常在想,同样的时间里为什么在中国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却很少有人提及?而当我抽时间查过资料后才知道,有多少相关资料被束之高阁不为人所知,我认为有必要让大家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些在那场战争中以人道主义救助别人的人们不应该被遗忘。”安吉拉不慌不忙的回答道。

“你怎么看待日本人?我记得你曾以日本风俗为题材写过恐怖电影的剧本。”一个看起来有亚裔血统的记者问道。

“我对东方文化向来都有好感,因为那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但也正是如此我对东方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我的看法并一定准确。从自身的角度和观点来讲,承认自己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安吉拉避过了敏感的地方神色自若的回答道。

记者们的问题随后变得轻松起来,即使有那么几个亚裔,也没有再提及什么问题,毕竟安吉拉是美国人又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即使想扯点什么也不好下口。所以他们转向了其他几位演员。

安吉拉在心里微微松了口气,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过了一半的关。抛开一切从人性、人权以及人道主义下手的确对上了美国人的胃口,而且她努力的在几根钢丝上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平衡,既没有偏向谁也没有夸大谁,尽可能象《钢琴家》那样用客观的目光去描述,比如那些日本士兵虽然粗野但中下级军官基本都符合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形象——刻板、骄傲、有纪律遵从武士道精神。不过正因为如此,当他们肆无忌惮的屡杀起来,像部冰冷的机器之后产生的效果更为震撼。

尤其是刻意没有提到南京到底被杀了多少人——难道屠杀了10万就不是屠杀了?并且百人斩比赛也只用镜头隐喻,却在最后用文字交代拉贝他们之后的事情时做了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拉贝贫困交加死于1950年;魏特林在1940年回国,然后事隔一年自杀;威尔逊医生和韩湘琳都还好,虽然也被那些痛苦所困扰,但勉强还算善终;但是朝香宫鸠彦却因为某些举措逃过了审判,优哉游哉的度过了下半生,最后还担任高尔夫球协会会长!这几个人的经历对比起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安吉拉在心里这样说道。看着被记者围攻的海因茨、斯特里普以及斯蒂夫他们,她忽然觉得姜文这家伙没过来是正确的,恐怕他自己也怕一不小心会说出点什么不妥当的话吧?

第661章 发酵

由《拉贝日记》改编制作的类似传记电影的《约翰·拉贝》终于在全美上映了,无论安吉拉有多么的期盼这一刻,美国人是不会知道的,所以他们只会根据自己的感官去评论。

虽然其中不缺乏某些为攻击而攻击的文章,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一个影评人就在自己的专栏里这么写道:

“安吉拉

第二部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终于上映了,虽然这部电影像以前一样从制作开始就充满了争论,但和《约翰·拉贝》有关的争论要凌乱许多,比如关于约翰·拉贝其人其事又或者那场人道主义灾难有多么严重。然而,争论得最多的还是这部能否超越她之前的那部相同题材的作品《钢琴家》,要知道那部电影的口碑几乎是一边倒。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做出评论了,坦白的说,我也像很多人那样认为超越自己是件困难的事情,这部电影同样也证明了这点,但要说《约翰·拉贝》比《钢琴家》差却不尽然。虽然在很多主题上它们是一致的,比如反映战争的残酷又或者对人性的展示等等,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钢琴家》反映是在那种可怕的情况下一个人为生存而挣扎,而《约翰·拉贝》则展现的是以拉贝为首的一群人从人道主义出发帮助更多的人以那场可怕的战争生存下来。这里没有英雄,只是那些普通的想要救助更多人的人。虽然电影的名字叫《约翰·拉丹》,但更多的还是一场场的群戏,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安吉拉曾经用过的手法,综合起来却给了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她依然保持着那种让人惊讶的创作力。

无论如何,拉贝他们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应该被遗忘。”

正如之前的安吉拉所预料的那样,人道主义抓到了美国人的目光,加上她在钢丝上走得很稳当,还有从911至今两国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从最开始就刻意的小心引导着舆论,让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得到不亚于《钢琴家》的关注。即使影评人对某些地方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还是在人权以及人道主义上面的意见还是非常一致的。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拉贝等人仿佛无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凌乱的剪辑让每个人看起来都仿佛疯了似的,苍白的剧情、做作的表演,只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稍微好上一些。不得不说这是部失败的作品,安吉拉彻底的选错了题材。”充满恶意的评论哪里都有,无论是那些心怀不轨的家伙还是长期以来为反对而反对的记者,都大肆的攻击着。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能在电影主题上面指责什么。

不过,安吉拉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对于某些评论依然只能保持沉默。

“……作为曾在国际安全区工作过的一员,同样救助过许多中国人的刘易斯·史密斯在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差点哭出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政府口中的‘美国人点完名后,便由日本人进行处’那类人。还好他的中文教师安慰他,说‘南京城里的十多万人都知道你们所做的事情’,这真是荒谬而滑稽……”

这是《华盛顿邮报》上面的一片文章,其中例举了种种中国政府曾经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抹黑那些曾在国际安全区工作过的美国人,而且不少资料还引用的是爱丽丝·张的那本书。虽然两个国家相互之间没少给对方抹黑过,但在这件事情上面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安吉拉自己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过“无论抱着什么目的,他们的确救了那么多的人”。

所以遇到这种问题她只能说很遗憾,然后将话题引开。

当然,这样的报道是不会在中国的主流媒体上出现的,即使网民通过各种渠道已经知道,他们精力都放在了宣扬电影获得美国媒体一致称赞之类的上面。

得承认,华谊在发行和宣传方面做得很不错,虽然大剪刀难免剪了几下,对剧情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在这种宣传下,又是作为难得的和美国那边同时上映的电影——要知道其他地区还没有发行,而且根据太平洋上的换日线,中国甚至比美国更早上映。所以原本很多持观望态度的民众也按捺不住,在第一时间进入了电影院。

然后呢?中国的主流媒体的看法是相当出色的电影,完全不比安吉拉之前的那部《钢琴家》差多少。总之,基本上都是叫好的声音,除了网络上。

“这个女人把中国人拍得太没用,没有精神跟没有希望,在她眼里中国人就这德行?”

“说什么喜欢中国文化,还唱中文歌曲,结果拍成这个样子,太让人失望了。”

“什么跟什么啊,历史上的韩湘琳哪是这个样子,拍得也太窝囊太恶心了点吧?居然还让姜文那SB来演,什么狗屁的Miss Agnel,也就这个样子了。””

“剪辑得要多烂有多烂,我承认那时确实有很多人帮忙救人,但是其他的中国人到哪里去了?中国人只是被救助者?而且明明电影叫《约翰·拉贝》,那两个美国人反而看起来更像是主演!所谓天才也不过如此,让人作呕!”

诸如此类的言论在网络上络绎不绝的出现,即使每次出现都被别人驳斥得体无完肤,可始终有人乐此不疲的发表这种言论,并与驳斥者连番争论。

虽然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安吉拉在浏览那些中文网页的时候依然忍不住磨着牙齿蹙起眉头。很正常,在网络中人和人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简介都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自私的表现,反正在网络里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尤其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的人的观点、言论只要放到了上面,都有可能被世界上所有人看到。很多人都会想要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所以有这种出位的言行也就不奇怪了,尤其是头一次发现有人会听自己说话的中国人。

算了,何必在乎这些言论,在网络中这种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被勾起某些回忆的安吉拉在心里如此对自己说道,只是依然忍不住在心里轻叹了口气。

首映之后,她很快接受了ABC电视台的某个谈话节目的邀请——艾斯纳下台后新上任的CEO罗伯特很快做出了补救措施,迪斯尼和皮克斯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这让很多人都小小的惊讶了一番,要知道安吉拉以前基本上也就出席下电影首映式,最后再录制些关于制作的访谈花絮,别的什么宣传工作一概不参加。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票房不理想的缘故,虽然《约翰·拉贝》在影评人当中的口碑还算不错,但是上映院数只有《钢琴家》的一半大约500家左右,这还是艾德沟通了许久以及院线的老板们看在天使小姐的份上得到了结果,毕竟这个关系其他太平洋那边那个国家的电影能不能赚钱实在很难说。

这应该是安吉拉的电影头一次在这么少的电影院中公映,因此票房也是头一次如此的少,首周不过300万美元。根据某些人的分析,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即使最后上映院数能达到1500到2000家,最终票房也就投资差不多。加上作为美国电影最主要的海外市场,日本又拒绝这部电影公映,《约翰·拉贝》很可能将成为安吉拉首部亏本的电影,所以才会这么破例的出来为电影宣传。

“你怎么看日本拒绝这部电影上映?”主持人这么问道。

“我大致能体谅他们的心情,”安吉拉微笑着说道,“虽然他们只是含糊的说什么不适合在日本上映,但我能猜出他们在顾忌什么,毕竟之前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电影也曾在日本公映过,所以在这方面不存在问题。所以我想他们会拒绝上映大概是因为电影涉及到了日本皇族,就是那位朝香宫鸠彦亲王。”

“就因为这个?”主持人微微有些惊讶。

“是的,因为在不少日本人心目中,皇族依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资料显示以前的日本电影在涉及到天皇的时候,只会给出个模糊的背影。”安吉拉解释的说道,“所以他们拒绝《约翰·拉贝》在日本上映,我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