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第350章

作者:红茶泡泡机 标签: 生子 田园 种田文 甜文 日常 穿越重生

“打扰了。”

-

饭桌上聊事情,讲究一个酒过三巡再开谈。

姜宁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他酒量不行,但卫长昀可以啊。

陪老爷子喝几杯不成问题,大不了就是偷点懒,哄着老爷子喝,然后再开口探探。

然而,事情肯定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

才一上桌,郑三爷就开始大肆吐槽县衙如何不作为,又是怎么坑害百姓,收刮民脂民膏。

姜宁听了几句,下意识往卫长昀那儿瞥去,看他气定神闲,仿佛骂得不是他。

喝了小半杯才反应过来,好像的确不是他。

人郑三爷骂上一任县令,和新任县令没一点儿关系。

“我跟你们说,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全都是为了当官发财,有人上供,疏通门路给自家人方便。”

郑三爷一拍桌子,碗都飞起来。

姜宁手哆嗦了下,才夹起来的荔枝豆腐直接掉到碗里。

“爹,都跟你说了,贪官是有,那肯定也有好官的,咱们新来的县令不就是——”

“闭嘴!你个吃里扒外的,还嫌给你老子添堵不够?”

郑三爷打断郑荣的话,“我告诉你,新来的县令就是一个小娃娃,他懂什么?就是运气好,才有案子在他手里。”

“爹!”郑荣看眼卫长昀和姜宁,连忙转回去。

不太有脸看。

姜宁吃着家常菜,心里琢磨着到时候开店怎么结合一下。

余光扫向卫长昀,挺正常的。

“说不定他们就是互相勾结,现在觉得人家没用了,就举报出来,这样一来官威立了,还在百姓那有个好名声,等以后就开始露出原形。”

“……怎么还开始编故事了,哪有这样的。”

卫长昀看着面前喝红了脸的郑三爷,放下筷子,“郑三爷,我们打黔州这一路过来,又游历多方,见过的人和遇到的事肯定不如您,不过如今的世道,靠着经商日入斗金的人有,却是少数。”

“百姓,尤其是农户的日子,不少地方还要看当地员外的脸色过日子,田地都是从人那里租的,是佃户。”

“如今惠安县的县衙,统一管理商户对于农户的收购、采买,价格定下来,这样不管是上下浮动,都能保证一样的收益,同时也不会排斥商户对外的商贸,或者是跟农户之间达成的其他生意,并非是官府——”

“你——”

郑三爷一拍桌子,“你懂什么?!”

“我告诉你,就那二百斤粮食,我就不可能同意!”

得,其他都是次要原因,根本还是因为二百斤粮食。

姜宁吃完一颗煲汤用的荔枝,凑到卫长昀面前,“早知道有这回事,就该带过来。”

卫长昀无奈又语塞,只好叮嘱他,“小心核。”

上回咽下去一颗杨梅的核,哽在喉咙里半天。

“如果这二百斤粮食能还回来,您能同意吗?”卫长昀道:“不仅是二百斤粮食,还有耽误这么多时间的补偿。”

“其实您算一下,大娘也听一听我们说的有没有道理。”

“城里商户收荔枝是二十文一斤,但高的时候可以三十文,低的时候连十文都不到。”

“如果官府定下的标准就是二十文,不管高低都这个价,那您其实不亏。”

其实就是风险转移,或者说是分摊。

互相抵消,本质和现在并无差别。

但县衙只是针对一些物产进行这种管控,其他的该如何还是原样,只是说保证百姓的基础生活。

郑三爷糊里糊涂地算了算,“那我不亏了十文二十文吗?”

卫长昀:“……”

“产量高卖不出去的时候,您不还赚了十文吗?”

“……哪能这么算。”郑三爷摆手,“你们都是奸商,我不听。”

姜宁擦擦手,终于吃饱喝足,抬起头来。

“那别人家荔枝都顺顺利利卖出去,还做成了荔枝果脯、罐头或者是别的,就你家烂地里,这还能是亏不亏的事?那是一文不挣倒贴钱。”

“我家夫君那是上过京城做生意的,连皇上都见过,生意上的事门道可多了。”

姜宁眼睛不眨一下,信口胡诌到:“日进斗金您该听说过吧,我们以前做的生意,那都日入万金,靠的就是他。”

卫长昀越听眉头越紧,这说的是谁?

他怎么不知道自己还日入万金了。

姜宁避开他眼神,心虚地喝了口水。

吹牛而已,切勿当真。

第287章

劝人,尤其是劝固执的人,就得红脸、白脸一起上。

各说各的,打个巴掌给个枣,才能说服得了。

姜宁一本正经地看了看郑三爷,见他听完自己的话变脸,眼里滑过笑意。

其实,他对郑三爷没什么意见。

小老头一个,心里的不满都说在面上,反而好说话。

郑三爷盯着姜宁,胸口一起一伏的,突然好像受不了似的,吹胡子瞪眼拍桌。

“你个小娃娃,大言不惭,还日进斗金?你拿出来我看看呢。”

姜宁唇边牵开狡黠的笑,低头时对旁边的卫长昀眨眨眼,“这有什么拿不出来,先给你们开开眼。”

卫长昀扫了眼他手里的银锭,握拳抵在唇边,强忍笑意。

“郑三爷,我可不是说大话的人,您看看,我们像是骗人的吗?”姜宁把银锭放到桌上,“我们做生意,讲的是个机会。”

“您要听实话,那我就告诉您,惠安县给了你们便利,还想了不少法子帮你们挣钱,何乐而不为?”

“有稳定的收入,还允许你们做别的生意,不挺好的吗?”

郑三爷盯着桌上的银锭,眼睛都亮了。

这得摘多少荔枝才能挣啊?

“你们怎么帮着县衙说话?”郑三爷狐疑问:“你们该不会是县衙的人吧?还是给了你们什么好处。”

旁边的郑荣一听,表情立刻慌乱起来。

姜宁半点不慌,手指在桌面敲了敲,“我们是收了好处啊,县衙帮我们出主意,能一个价收东西,可不是占了大便宜?不然还得自己谈价格,或者四处寻商队,抢不过别人,货烂在仓库里,损失可不少。”

这话是实话。

如果官府不出手管控,任由其中一家做大,那到时候其他商户的日子会变得难过。

挣不到钱、吃不饱饭,是最容易滋事的。

至于挣多挣少,这才是各凭本事。

“可是……”郑三爷叹了一声,拍拍胸口,“我心有不甘啊,这些当官的,不把我们当人,现在同意了,是个好官,那还成,万一他升官走了,来的是个黑心的,日子还怎么过?”

姜宁神色柔和下来,知道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朝令夕改的事,又不是没有。

更别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烧到之前的人身上。

卫长昀道:“哪怕只有三年、五年,只要能在这几年里过上安稳日子,未尝不可。”

“时日长了,变数更大,谁也说不准。”

“老爷子,您的不甘我知道,可是——”姜宁想了想,“从前那些事是上一任县令做的,和现在的县令无关,人也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郑三爷看着姜宁,觉得他有意思。

刚才说话还挺刺人的,这会儿又好言相劝。

“你个小娃娃,平时就跟人这么做生意的啊?”郑三爷面上不虞,哼了声,“谁听了你这话,不得气死。”

姜宁挠头,刚才装乖戾、纨绔那点劲儿一下散了,露出一个有些乖巧的笑。

原本就长得好看,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更招人喜欢。

“那不是为了说服老爷子,才故意那样的,不然您能听得进去?”姜宁拿起酒杯,给郑三爷敬了一杯。

“这杯是给您赔不是的,千万别跟我计较。”

郑三爷扫了眼姜宁,又看卫长昀,“两个年轻后生,做生意挣了钱,在外还这么招摇过市的,迟早要吃亏。”

姜宁撇嘴,扭头和卫长昀对视了眼,露出一个无奈地眼神。

郑三爷啧啧两声,“别眉来眼去得了,来当说客也当了,赶紧走吧,至于你说的那事儿,我老头子得再想想。”

“万一这哪一年价格卖得高,四十文一斤,我不亏了二十文,相当于一斤荔枝。”

“我家地里的果子,可都是好果、大果。”

姜宁和卫长昀对视了眼,也明白不能再说下去。

说了一晚上,不得给人想想的时间。

和郑荣、郑荣娘李氏打了声招呼,便从郑家走了,郑荣送他们到院子门口。

-

比起白日里大家都在地里干活,晚上的村子看上去还热闹一些。

家家户户要么敞着门纳凉,要么就坐在院子里闲聊,小孩顶着月光烛光玩,大人拿着扇子慢慢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