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茶泡泡机
不得不说习武的人脚力就是好,陆拙尽管能干小厮的活,平时也手脚麻利,但之前跟不上卫长昀,现在也跟不上贾明他们。
跑了两趟,气喘吁吁的,被贾明大膀子搭在肩头,让他在家里歇会,不用跟着去。
短短一句话,重创了自尊心。
好在卫长昀回来得及时,事被岔了过去。
厨房外的水缸满了,灶台上的饭菜自然也烧好了。
考虑到人多,姜宁全用的盆来装,一盆大的,一盆小点,分成两桌人吃饭。
谁都不愿意往屋里待着,宁可在院子里的树下边吹风边吃。
“我们以前从黔州过,都不知道还有这地方,不然说不定早就认识东家了。”
贾明呼噜扒完一碗饭,“不过黔州看着全是山,百姓大多过苦日子,土地都得在山上,种庄稼都比别人费劲。”
“外面人都说黔州是穷山恶水刁民多。”姜宁失笑,“脾气是凶了点,但心眼不坏。”
“心眼是真实在。”贾明感慨。
他又盛了一碗饭,“有一回我们去蜀地,路过了黔州一个村子,谁家吃饭都喊我们进去吃一口。”
不过他没说的是,那锅里都是土豆,要么就是野菜。
放到一些人家,压根不好意思开口留人,觉得寒酸了。
偏偏黔州那些村子里的人,似乎不觉得,单纯就是看到有客来,招呼一声。
“贾大哥,你们要是喜欢吃黔菜,等会送你们去镇上时,我给你介绍几家店,肯定合你们的口味。”
姜宁见甑子里的饭还够,便不急着再煮。
一群人赶了这么久的路,舟车劳顿的,外加回来还干了点体力活,吃饱喝足休息好,比其他什么都强。
“镇上客栈只有一家,前两日赶集,恰逢村里有人去过,有空房,如果开不了四间,只能将就一下,两人住一间。”
卫长昀去了一趟村里,该打招呼的打招呼,该拜访的拜访,顺道领着方叔把人认全。
往后去了惠安县,方叔操心家里大小事,得知道信是从哪儿来的。
小侯诧异抬头,“还住客栈?一人一间啊!”
柳二道:“那我不跟大哥一间,他打呼声太响。”
何老三擦了擦嘴,“我也不跟,小侯去吧,小侯年纪小,少睡一点不碍事。”
小侯:“……!”
“麻烦大人给个单间,后面路上,我一定比现在更努力。”
贾明脸上都要气绿了,愤懑地多吃了一碗饭。
邻桌挨着的卫小小生了一对灵敏的耳朵,捏着筷子举高手,“小侯哥哥,你睡着了根本什么都听不到,打呼声影响不了你的。”
不给小侯一点反驳的机会,“上回你睡着,哥哥扯了你一根白头发。”
小侯下意识抬手摸脑袋,完了,他真的毫无印象。
第269章
回到村里,先是安顿好家里人,又是打扫里外,去各家打了声招呼,最后吃过饭还要把贾明他们送到镇上休息。
这一通事情办完,等真正歇下来时,天色已经暗下,蝉鸣蛙叫阵阵响起。
连着赶了小半月路的大家伙,兴奋劲儿过了,只觉又累又困,入夜后不久纷纷回到房间里休息,明天什么时候能醒再说其他的事。
热闹一下午的小院,又安静下来。
姜宁哄小孩睡着,觉得热,又打了盆水在屋里擦身,刚拉好衣服,便听见开门声。
扭头看去,边拉衣服边问:“大家都睡了?”
“屋里的灯都熄了。”卫长昀反手关好门,“天有些热,这边的窗夜里开着通风。”
“今年这天也太怪,我记得去年端午后都还没这么热,还冷了好几天。”
姜宁系好衣服,“明后两天放大家休息,我们俩去村里一趟。”
尽管今天卫长昀去过,但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从前在村里对他们颇为照顾的长辈,都得一一去拜访,而且——
“不过去拜访前,明天一早得先带小小、小宝和幼安去祭拜父亲和母亲。”
卫长昀笑着看他,朝床边的摇篮看去,小孩睡得正熟。
“从村里离开那么久,这次回来,还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姜宁抖了抖被子,先躺到床上。
“笑什么?”
卫长昀理了理换下来的衣服,全部装进筐。
“心里高兴。”
姜宁看他走过来坐下,抬脚轻轻碰了下他腿,“这一路上,离家越近你看起来越心事重,我还以为你有什么心事。”
不是人人都喜欢家乡的。
再多的乡情,发生了一些事情后,会让那些伴随成长的记忆和岁月都变得面目可憎。
但小河村对卫长昀而言,不是不想回来的地方,这里有他牵挂的旧友、如亲人的邻里。
唯一触景伤情的,便是这里再无家人等他回来。
父母和长兄的先后离去,的确让卫长昀怅然,尤其是未看到他金榜题名,一直令他耿耿于怀。
“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你高兴的。”姜宁从一旁靠近,伸手环着他肩膀,“往好了想,过这么些年,他们生前是个好人,一定能投个好人家。”
卫长昀偏过头,垂眼看他,“会吗?”
姜宁掀起眼,“当然会。”
“你可是十里八乡这么多年出的第一个探花,换作别人早广而告之文曲星下凡,那不得好好关照家里人。”
卫长昀失笑,抬手抓住他手腕,“什么事都有你的道理。”
姜宁点头,“人生在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道理,会过得舒服不少。”
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自我反省。
卫长昀低头亲在他鼻尖,“是。”
姜宁仰起脸,亲在他唇角。
少了几分爱欲,更多是安抚和亲昵。
从相识到现在,一路走来这么长的日子,他们对彼此的心事再清楚不过。
卫长昀扶着他的腰,回应着姜宁。
分开时,姜宁弯了弯眼睛,抿着唇角低笑起来。
再对上卫长昀带笑的眼神,莫名生出几分不好意思,轻推他一下,恼道:“睡觉。”
卫长昀见他要躺回去,忽地把人拉住,弯腰低头,又亲了上去。
“别闹。”
“不是闹,是想亲你。”
喜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反应,是骗不了人的。
-
要忙的事情太多,姜宁和卫长昀连着两天,都在办各种事、拜访各位长辈。
好在关系近,哪怕是上门去,也仅仅是闲聊。
杨二爷身子骨硬朗,每个月有二十天都在村学里给孩子们上课,村长比以前也更支持各家把孩子送到村学。
交的束脩不多,一个月给斤稻子,或者一块肉,便作数。
卫长昀还能回村里,他心里高兴,却不揽功,连镇里、县府差人来请他去各处讲课,都一一谢绝。
当初教卫长昀启蒙,后来又教导那么多年,是因为他天赋好,不想埋没了人才。
田间地头的确需要人,不然天下哪来的米粮。
可有的人既有天资,便应该去到朝廷,为更多人做事。
知道他因新帝登基而外放,并未有任何的说教,只说人平安就好。
去杨二爷家里待了半日,蹭了一顿晚饭。
第二天再去赵秋和王子书家里时,反而方便了,迟早都是一家人,干脆就一起。
尽管上元节赵秋和王子书才离开家,但眨眼便是三个多月时间。
家里人惦念,有书信也不如从亲近的人口中得知消息来得好。
提起他们在金陵的情况,那就有得说了。
从揽月楼的生意,到国子监的考试,大小事情都得挑着说,不然一天的功夫都说不完。
家里人听完,自然是欣慰的。
尤其年前回来时,二人给了家里不少银钱,比在村里种好几年的地都要多。
长辈相信他们是一回事,担心又是另一回事。
总怕孩子们在外面过得不好,回到家里又报喜不报忧,犯了错。
好在姜宁和卫长昀在他们眼里一直都可靠,听他们说完,便放了心,又留他们吃午饭。
等从赵秋家出来,姜宁和卫长昀一致决定去走一圈,消消食再回家。
-
“我发现村里种稻子的人家变多了。”
姜宁走在田间,抬头看去,“田坝里几乎都是稻子,以前还能瞧见藕之类的。”
卫长昀发现他不看路,伸手拉住他的手,“这一片田原本就是竭力挖出来的,四周都是山,只有这一块算得平地,又在河边水源离得近,否则挖沟渠都要不少时日。”
上一篇:反派不洗白
下一篇:霸总生子文里的御用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