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茶泡泡机
第140章
卫长昀一怔,停下翻书的动作,抬头看向端着碗进来的姜宁,见他把房门关上了才问。
“你是说,要和我一起去州府?”
姜宁拿了一颗毛辣果塞到嘴里,边嚼边含糊不清说:“不可以吗?”
州府可是一个好地界,人人都想去见识见识。
卫长昀摇头,“不是不可以,是我们都走了,家里的事情要交付给谁?娘会不会觉得我们——”
听到姜宁要跟他一起去的第一反应是高兴,但随即又担心家里无人照顾。
“阿娘知道,还是她劝我和你一起去的。”姜宁趴在书桌上,拿毛辣果喂到他嘴边,“食肆这边她可以照顾,就卖一些她会做的菜就好,实在不行关一阵子也可以,正好休息。”
“那小小和小宝——”
“他们可懂事了。”
卫长昀盯着姜宁,对上他期待的眼神,明白过来,“你能与我同行,那是再好不过。”
不会有人比他更希望姜宁能与他同行。
自打姜宁来到这里后,他们很少分开。
上回去县府考试那些天,已经是最久的。
如果这一回考试能一起,那是再好不过,虽然对姜宁来说可能有些无趣,他几乎都在考场,无暇陪他在城里转。
“那是当然,有我在你心情好不说,而且碰到什么事我还能跟你一起想法子、出主意。”
姜宁咬着一颗毛辣果,酸酸甜甜的,“不过我跟你去州府,可不是为了陪你,而是有要事做。”
卫长昀疑惑,“是食肆的事?”
“你可真聪明,这都猜得到。”姜宁噘噘嘴,瞥他一眼,“每回想要跟你卖个关子,你都能猜到,好没意思。”
卫长昀失笑,翻了一页书,不跟他说笑,“那我下回先问你是什么事。”
“算了,猜到就猜到,反正最后也是要告诉你。”姜宁抬起胳膊撑住脑袋,“我想去看看州府的食肆、酒楼和茶馆都是什么样,再改良改良咱们得店。”
“是想开大一点的铺子?”
“不全是,不过学习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课,不是吗?”
从卖零食到小吃摊,再到现在的食肆,都是他们自己琢磨的,还有姜宁从爸妈那儿看来的一些经验,如今已经是勉勉强强了,总是得多学、多看人家怎么做的,才能更适应。
姜宁好奇问:“州府是什么样?”
卫长昀微怔,摇了摇头,“我也未去过,但书上和老师说的都极为繁华,处处是人,车马喧闹、灯火如昼,想必一定是处好地方。”
“你知道长安、汴京和金陵吗?对了,还有北京。”姜宁眼睛一亮,托脸好奇问道:“我在书里看过一些描述,仿佛九天阊阖、万国来朝,有一个特别伟大的诗人写过一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还有一种画面表达的工具,就是影视,很多有想法的人,靠着文字和那些古画的信息,把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信息呈现出来,特别震撼。”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他们俩说话的声音。
姜宁声音放低一些时,没了平时的清亮,却多了一些柔软和清润。
听着很舒服,柔柔的。
卫长昀听到长安、汴京和金陵、北京,心中亦是生出一些好奇,“万国来朝。”
他不由随着姜宁的描述,去想象那样的盛世景象。
“我相信州府应该也差不多。”姜宁一脸憧憬,“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了!”
他还是有些好奇,“燕朝的历史里,真没有长安或者金陵、汴京吗?”
“是有一个长安,但已是数百年前的事。”
“哇!真的有长安啊?那去了州府,或者京城,是不是有古画,可以看看是不是一样?”
“这里有书,你可以先看看。”
卫长昀从一旁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姜宁。
姜宁接过来,看了一眼书名,坐在一旁认真地翻开来看。
两个人在一起看书,向来不怎么喜欢说话,偶尔一两句,大多是姜宁问卫长昀不解的地方。
直到夜深,房里的灯才吹灭。
-
这场雨又下了好几天,路面都是湿漉漉的。
食肆的生意不如平时好,但每日也有一二百文进账,好歹是不亏本。
姜宁倒不气馁,反正闲的时候就当休息了,还能多跟卫长昀待一块,或者陪陪朱红,再跟小小、小宝一起玩。
要不是下着雨不方便,他得去顾苗那儿,或者回村里赵秋家去一趟,串串门。
食肆收得早,姜宁把东西顺进家里的厨房,又往灶里塞了不少柴火,加满一锅水。
朱红正好看见,“你烧水是要洗澡吗?”
姜宁点头,“这几天下雨,可天还是热,黏黏糊糊的,难受得很。”
他看一眼朱红,“阿娘,你放着吧,晚上就把这些热一热,不用再做了。”
“那全都是热菜,我一会儿弄个拌黄瓜。”
朱红看眼桌上的菜,都是今天炒的,倒是新鲜,“加点醋,酸得下饭。”
姜宁“嗯”了声,便回了房间。
卫长昀看他进来,抬了下头,“要不明日歇一歇?”
“要是今晚雨不停,等会儿就先把旗标挂出去,这样大家伙也不用过来吃闭门羹。”
姜宁一边擦头发一边往床头走,从柜子里拿出钱罐。
“不同颜色的旗标表示不同的意思,也只有你想得出来。”卫长昀低头又去看书,“但好用。”
“好用就行,不然我们家食肆位置偏,遇到不开的时候跑来,结果不营业,次数多了,容易积怨,打差评。”姜宁坐在凳子上,数着钱罐里的铜板。
镇上没有钱庄,所以一直都是用的铜板。
在镇上用倒是没什么不方便,大家都是做小生意的,不会动辄一两银子、十两银子这么贵。
只是去了州府不同,州府可是大地方,物价都不一样,首先从住的客栈来说,那大半个月的时间,没有银钱必定是住不起。
姜宁一边数钱,一边琢磨去易安楼一趟,兑点银子带身上,一是方便,二是有备无患。
“长昀,我算了一下,咱们现在积蓄有二十三两,这是之前攒下的,还有苗哥儿给的分红、分利。”
姜宁转过身,看向卫长昀,“过几日天晴一些,我去易安楼看看苗哥儿或者秦掌柜在不在,咱们把二十两都换成银锭,其他的还留着铜板,去州府时,带十两银子,你说够用吗?”
十两银子,大概有一万块钱了。
两个人相当于去省城住大半个月,少说十六七天,吃住都得算进去。
好在的是,他们俩可以开一间房。
“州府的客栈要比县府贵一些。”卫长昀道:“县府是五十文。”
“那州府按照一百五十文来算,吃住加一起大概要四五两银子。”
姜宁算着,“不过有备无患,带着十两银子去,万一碰到什么事还有个应急的。”
姜宁不由庆幸,幸好当初选择了做点小生意,不然一大家人,别说是换房子了,怕是连温饱都难,更别说去私塾上课、去州府考试的路费。
怕是都得问邻里借才行,然后提前十天半月赶路,再挤柴房,或者去一些人家借一个小屋子备考。
难怪从前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家境清贫的,落榜后都接受不了,郁郁寡欢,更甚者失意难平,越考越差,最后神志不清,疯疯癫癫的。
姜宁盯着卫长昀,不由紧张道:“长昀。”
卫长昀闻声,转头看向他,“怎么了?”
姜宁抿抿唇,低咳一声,“你压力别太大,不论考得如何,我们还是一样过。”
闻言卫长昀愣住,略一思索后才反应过来,哑然失笑,“放心,我知科举艰难,更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院试虽得头名,却不过是科举之路的开始。”
天下士子犹如天上群星,人人皆有自己的优势,每一颗星星都一身光华。
然,科举之路艰难,失意者是多数,越往前,路越窄。
“那就好。”姜宁吐舌笑起来。
两人正说着话,忽然小宝敲了敲门,他们说进了后,就见小宝推门探头。
“二哥,宁哥哥,外面有人找。”
小宝指了一下门外,“是上回那个大叔,就我被拐走那次。”
姜宁和卫长昀对视一眼,立即起身往外走。
“是李捕快吗?怎么冒着雨来了?”
“是不是有姜大志的消息?不然也不会来得这么急。”
说话间已经出了房间,朱红正把人迎了进来,抬头看到他们,而后齐齐看向披着蓑衣的李捕快。
李捕快摆摆手,就站在院门口的屋檐下,“姜老板、卫秀才,还有朱家婶子,有一事得你们跟我去一趟,认认人。”
卫长昀问道:“不知李捕快所言,是何事?”
“今日雨下小了,镇外二十里的一个村里,有个老翁去河边,发现了一具——”李捕快看眼小小和小宝,放低声音,“尸体,我看那衣服有几分像姜大志,让你们去认认。”
“老张,他已经去坎子村,告诉你家两个兄长了。”
卫长昀一听,立即看向姜宁,握住他手腕,“现在去何处认?”
“送到镇上了,要是人对得上,仵作验过无误,便由亲属领回安葬。”
李捕快道:“你们是——都跟我去一趟?”
姜宁回过神,望向朱红,“李捕快,麻烦你了,我们这就去,你先行一步。”
“那行,反正离得近。”李捕快知道他家情况,不多问,“趁早一些去,坎子村那边估摸着再有半炷香该到了。”
姜宁点点头,让卫长昀送李捕快离开。
小小和小宝听得一知半解,但知道他们要出去,站在堂屋门口,巴巴地看他们。
屋檐下,朱红站在那里,半晌未回过神来。
上一篇:反派不洗白
下一篇:霸总生子文里的御用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