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养羊的技术,包括从羊毛到羊肉的一系列处理现在已经很成熟了, 不需要操心。
他准备先试试养点鸡鸭。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养羊养猪的成本还是太高了,鸡鸭会更方便一点。
当然养殖最大的问题是怎么防疫病, 避免全军覆没,更要避免一些人畜共患病。
赵淩本来是打算逃课的,没想到在庄上的十天时间,比上学还忙,带着厚厚的一摞纸,回来就到处翻阅宫中藏书,找各种关系问各种官员相关知识。
米希天天被他缠着,找这个官员问养鸡,那个官员问种树,觉得刷新了对官员们的认知:“以前只知道他们在地方上做出过不少成绩,没想到他们还会给鸡看病,会腌咸鸭蛋。”
赵淩想着,他爹还会缫丝织布呢。
这也是管过织造局的人。
现在地方官,被百姓叫做父母官。
称职的父母要帮助孩子们成长,教会孩子们谋生的手艺,指点孩子们的前路。
一些先进的耕作、养殖等等技艺、工具,都是通过官员来普及传播的。
在神都的有两种官员,一种是已经外放过回来的,一种是还没外放的。
只要是外放过的官员,想要重新回京,问鼎权力中心的,都得在地方上做出许多功绩来。
不管他们是真的心系百姓,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起码得做点事情。
写在档案里,就是——
瞧,在我的领导下,田亩增产了!
瞧,通过我改进的技术,老百姓们吃上肉了!
瞧,在我的教导下,我这儿今年出了多少名进士、举人、秀才!
总结——给我升官!
只不过官员们外放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哪怕同样养鸡,也有不同的情况。
赵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搜罗了许多养鸡养鸭的知识,又搜罗了京畿地区几乎所有品种的家养鸡和鸭。
顾潥看着御书房里埋头书写的小少年,很好奇他在忙什么,故作小声吩咐:“李伴伴,给朕看看水灵在写什么?”
“是,陛下。”李伴伴立刻走下去,从赵淩的桌子边上拿起一叠明显像是整理好的资料。
赵淩浑然不觉,继续埋头书写。
倒是顾潥大致扫了一眼通篇的鸡鸭,表情有点微妙,提高了一点声音叫了一声:“水灵。”
“嗯?”赵淩抬头看向顾潥。
顾潥一点都没觉得被冒犯,问:“朕让你考试你不考,说了认真学习也不学,在这儿研究养鸡养鸭?难道你觉得养鸡养鸭比当官好?”
“没有啊。学生正在努力学习怎么当官啊。”赵淩把养鸡鸭怎么跟百姓民生有关,做了个简单解释,“鸡鸭的饲料在农村唾手可得,只是养少量的三五只鸡,对普通农户的负担很小。鸡蛋可以拿出去卖钱,一年的针头线脑就有了。”
顾潥下意识问了一句:“不自己吃?”
赵淩觉得顾潥需要去学农,认真道:“他们舍不得。村里面的产出,能够拿来换钱的太少了。地里面的粮食产出少,交税交佃租,剩下的未必够自己吃饱。”
别以为村里面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就不用花钱了,穿的用的哪一样都要花钱。
至于村里面自己种的蔬菜拿出去卖钱?
除非大老远跑去城里卖,不然附近的集镇上,蔬菜根本卖不上价。
就算是城里,一板车的蔬菜,也只能卖上少少几文钱。
如果只是自己背筐去卖,那更少。
这年头的种菜也不比后世。
后世有众多农学家研究的高产高抗病的各种农作物,肥料和农药价格低廉高效。
即便如此,农业也是一项重资产低回报且风险很大的行业。
大虞虽然也有不少农学家在努力,但一来知识的传播效率极低,二来缺乏工业基础,别说化肥了,生产工具都匮乏,生产效率低下。
现在的农民必须依靠大量的劳动,才能换取少量的收益。
有些城池还要收入城费,不管是沿街叫卖还是摆摊要被地痞流氓或者差役收保护费。
别说是蔬菜了,就是赵淩这种开了挂的钓鱼选手,那么大的鱼也卖不了多少钱,想多割点猪板油还得靠偷藏的金叶子作弊。
做豆腐虽然辛苦,但豆腐是真能卖钱。
哪怕一个小集镇消化不了很多豆腐,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大概只能挣出全家人的衣服,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
所以孟家人学会了这门手艺,全村人才会羡慕。
顾潥听着赵淩三言两语讲他听来的和实际的见闻,有些感慨,没有再多说什么,倒是没再阻止他继续研究养鸡养鸭。
赵淩不清楚他这个皇帝,到底是有所感触却没有能力改善百姓生存现状感到无力,还是和很多只会高谈阔论的文人一样只会逼逼两句好可怜,但总之结果都一样,就是没什么作为。
也对,顾潥作为皇帝,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大虞。
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水泥。
琉璃上面赚到的钱,几乎全都用在水泥上。
加固城防要用水泥,修路要用水泥,兴修水利也要用水泥。
坚固的城防代表了更加安全,更加平整坚固的道路代表了物资和人员流通速度的加快,水利更是关于民生社稷。
关键是水泥的后续维护少,不需要那么多的徭役。
节省出来的徭役,可以实实在在缓解百姓的生存压力。
赵淩敢朝琉璃作坊要这个那个,但水泥作坊那边一点儿都不敢伸手。
小庄那边的澡房这种地方,那是原本太后管理的时候才有的特殊待遇,估计也是修一个作为实验用。
具体做什么实验,赵淩不知道。
这些都是大局。
就跟他们赵家关于钱财方面的家庭教育,赵骅教的是怎么管理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赵王氏教的是怎么管理一个家庭的微观经济。
至于百姓手头的钱财多少,那不是顾潥这个皇帝应该亲力亲为的事情,而是他任命的各级地方官员需要做的事情,尤其是一线基层官员。
赵淩其实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
他在文华殿随同皇子皇女们就接受类似的教育,学的是怎么宏观调控,也就是他有比别人多一辈子的经验,才能……
好叭,其实是多活一辈子,如果可以,他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转眼到了年前,赵淩因为福满庄的事情,又被赵王氏一阵叨叨。
“钱还没见到,东西倒是送出去不少。”赵王氏看着赵淩给庄上的人采购的过年的年礼,眼睛都快冒火了。
别说是京郊,随便在大虞哪里,那么大的庄子都非常值钱。
但年礼至于给这么多吗?
米面粮油布匹棉花,那么多东西!
赵淩弱弱解释:“那边人多,每个人没多少。”
太后把小庄给他的时候也交代了,不能让他亏待那些老宫人。
他肯定做不到养老院那样雇人伺候着,起码得维持和太后那会儿一样吧。
赵王氏看得心头火起,摆摆手:“去去去,早去早回,别在庄上待太久。”
“哦,那我去了。”赵淩说着,骑上新买的小毛驴,走在车队前面,哒哒哒开路。
车队路过一家药店,两驾驴车也跟着汇入队伍,车上还坐着个大夫和药童。
今天的车子都是拉货的板车。
赵淩看他们就这么坐在车上吹冷风,让人把板车上的货稍微堆高一些,多少能挡点风,又让他们把两件棉袍子裹着盖着。
“先将就着,回来的时候我雇车来接。”有轿厢的。
大夫赶紧拱手:“赵四郎客气了,这样就很好了。”
这一单下去,他少说也能赚个几十两,今年过年能过得很不错了。
今天天气很不错,道路上的积雪都清理到了两旁。
装满了货物的车队行进速度虽然不快,但也没多花太长时间就到了庄上。
进入庄子的地界,路口建了一个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福满庄三个字,还是皇帝御笔亲书。
这是赵淩特意扯的大旗,警告某些不长眼的,别以为庄子易了主就能为所欲为。
到了庄上,原先小庄上的大宅修葺一新,门口放着两尊形态各异宝相庄严的石猫猫。
大宅现在已经根据赵淩的需求,变成了类似村委会的地方。
大夫到了之后,就被带到了其中一间有火炕的房间,里头已经摆好了各种用具,外头的老宫人们人手一碗热气腾腾的姜糖水在屋檐下排队等候。
这些老宫人们的岁数其实都在四五十左右。
这个年纪会苍老体弱,除了太监们本身的生理残疾和常年的劳作之外,就是缺乏营养。
赵淩做不了太多,让队伍分成两列,一列排队看病,一列上他这儿来领年礼。
后院那边早上刚宰了好些羊,切割完了也一并分出去。
他这边有来福、常威、常禾帮忙,小庄上人本来就不多,分发物资的速度很快。
发完之后,他匆匆垫吧了一口,就带着人往原先惠王的庄子那儿去。
那边的庄子地方很大。
现在两边庄子合并成了一个庄子,为了方便管理,现在管惠王庄子叫大庄。
赵淩让人铲掉了一些花里胡哨需要很多人工维护的东西,收拾出来作为将来主要居住使用。
这边分发东西更快。
“蒋五!”赵淩叫住人,“你组织一下,明天带着大庄这边的人去小庄那边让大夫把把脉。什么时候大夫看完了病,你让人把大夫送回城里,直接上我这儿结诊金和药钱。小庄那边的吃用多看着点,别让老人家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
蒋五记下。
赵淩看着时间不早了,赶紧叫上车队回去。
回去的车队上也装了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