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陆凤羽在边上看着,嘴角紧抿:“你画画就得了,别真自己去。”
去神都一次的费用还是其次,主要是他好赖算个官,没法请那么长时间的假。
只不过周彦红又不用请假,真想去神都探亲,无论是跟着葛家商队,还是跟着窦荣的水军巡逻战舰走,安全无虞。
就是周彦红不认路。
他担心他娘子出门就丢。
窦荣一下就听出了内涵:“表姐也不认路?”
周彦红拿着笔催促:“你说你的,别听你表姐夫瞎说。我就是平时出门少,多去几次就认识了。”
陆凤羽捕捉到关键词:“也?”下意识把视线投向赵淩。
赵淩一脸严肃:“看我干嘛?我还会看星星辨别方位呢,跟司天监的李监丞学的,厉害着呢。”
窦荣都不想说他,反正臭水灵就不能一个人出门,就适合前呼后拥。
田学仁一时嘴快:“我娘也不认路。”
赵金娘抬手就给了儿子胳膊一巴掌:“有你这么说自己娘的吗?我这是随了你外公!”
好了,老赵家的迷路根子找到了。
赵淩一听,就开始念叨自家爷爷。
客船晃晃悠悠到了海港,一群人先到赵淩和窦荣住的市舶司认了个门。
赵淩让常禾带着他们去逛。
现在他也是一个衙门的大领导了,下属还没正式上班,他就先把衙门里的事情开始安排起来,询问了一下值班的几名下属,没什么特殊事情,就去三星岛上市舶司办事处转了一圈,回来天都快黑了。
窦荣忙着安排这次从赵家村带来的东西。
儿行千里母担忧什么的,窦荣原先在窦家并不能够感受到。
可能是因为窦家人数代戎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对于别离的感触并没有一般人深厚。
赵家就不一样了。
逢年过节,赵王氏都会给家里人寄送家书伴随大量的礼物。
这些礼物不能说都是精心准备的,但都是认真考量过的。
哪怕在神都的师长亲友,赵家也会准备贴心的礼物。
这次从赵家村离开,明明他们什么都不缺,赵家也准备了大量的礼物,恨不得连米袋子都给他们扛到船上。
最后米虽然没拿,但是拿了大量的年糕。
他想着能够当压舱石用的好多年糕,都怀疑今年能不能吃完。
他把带回来的一堆东西都安排完,看到赵淩从外面进来:“你没在休息吗?”
赵淩被问得愣了一下:“没啊。我都去了一趟岛上回来了。”
“啊?”窦荣惊讶地把赵淩抱起来,“你才回来就去岛上跑了个来回?怎么都不跟我说一声?”
“我跟你说了啊。”没外人在,赵淩倒是不介意自己被抱起来,就是觉得这样他像个小孩儿似的,想想跳下来搂着窦荣。
嗯,这样就很成年人。
窦荣想了想,想起来赵淩似乎跟他说了一句出去一趟,伸手把赵淩伸到自己衣服里的爪子抓出来,咬牙:“你不饿?”
“饿。”赵淩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哪方面更饿。
赵家老宅里,他们可没有单独的院子,现在的隔音忒差,两人不敢闹出什么动静。
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周彦红一家回了罗湖县,跟来海港的赵家和田家人被安排在了市舶司招待所。
没有任何人打扰。
等新年一开年,正式开始工作后,赵淩就开始沿着大运河沿途设置市舶司的办事处。
这些是内贸,不是外贸。
市舶司取代原本漕帮的生态位,对漕工、码头配套的人员提供正规的人员培训和福利保障,肃清航道秩序,给按照法律规定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船上的疍户,提供一个可以有限范围上岸的地点。
疍户们可以在市舶司码头停靠、维修船只,做一些小本买卖,购买米粮杂货,求医问药,甚至上学堂认字和了解最新的和他们相关的政策。
赵淩希望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人口流动变得不那么死板。
树挪死,人挪活。
走出去,多看看,只要能够保障自身安全,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件开拓眼界的好事。
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疍户这样的底层百姓,更是关乎到生死存亡,而不是简单的提高生活品质。
疍户们不许上岸,只能去缺乏监管的村子换取一些必要的物资,如果被举报,甚至还会面临严重的刑罚。
而且他们常年生活在水上,湿气重,人很容易生病。
加上先前河道上水匪多不胜数,疍户的日子怎么过的,赵淩都不敢想。
疍户来源复杂,只是再怎么复杂,也是重要的人口,是大虞的百姓。
先帝期间战乱不断,当时大虞的人口跌至大概三千多万。
经过今上几十年的治理,人口数量已经稳稳迈向五千万。
疍户们有一部分是因为逃避苛捐杂税才成为的“船家”,现在他们上岸,每户每天只需要付出一斤鱼就算是税收。
既然缴纳了税款,那可以享受权利。
赵淩不能做到一下就取消贱籍,只能先开一个口子慢慢来。
至于收上来的鱼,直接在市舶司码头的食品作坊处理,一部分新鲜的直接用车拉去城里售卖,不够新鲜的就加工成便于储存的咸鱼、腊鱼、风干鱼等等,再通过商队运往缺少这些食物和盐分摄入的地区。
反正伴随着晒盐法的日渐成熟,象州的盐价是很便宜的。
赵淩这么搞,就很缺人,什么人都缺。
建造码头的建筑工人,市舶司办事处的官吏,食品作坊的人手等等。
以前三年一次科举,能够榜上有名的算上同进士,也就两三百人,有时候人数还会更少。
这些考出来的准官员,除了那些名次极好或者家庭背景不错的,不知道多久才能等到缺。
更别提那些理论上也可以当官的举人了。
像赵淩的表姐夫陆凤羽就是个举人,能够在东州罗湖县当个八品的教谕,得是朝中有人。
伴随着大虞已经持续顺风顺水的太平盛世,人口激增的同时,带来的是读书的卷生卷死。
诞生大量的学问还不错但是没法在科举上更进一步的学子。
赵淩一个市舶司,却还有用人缺口。
这一年赵淩忙忙碌碌的,基本没怎么休息,趁着年底回神都述职,特意提早了半个月到,到了就往吏部跑,张口就是:“给我人。”
杜尚书看到赵淩还很高兴:“赵瑞瑞,怎么两年没见,都不会叫人了?”
赵淩规规矩矩行礼:“下官赵瑞拜见尚书大人。”然后直起身就摆出一张讨债脸,“别说那些有的没的,我要的人呢?老祝那边河都已经挖通了,我市舶司码头沿着大江一路过去造了六个了,现在一个人都没有。我明明年初的时候就让您帮忙留意这次新科的人了,想着年初拿到人手,在现在的码头跟着学上半年,就能去新码头独当一面。现在新码头都造好了,人呢?”
按理来说,招聘几个从九品的小芝麻官而已,完全不需要经过杜尚书。
可赵淩要的实在是太多了,偏他要求还高。
杜尚书原本笑嘻嘻的脸顿时比他还臭:“我是没给你人吗?你不是退回来了吗?”
“您给我的都是些啥人?基础的账都不会算,教也教不会。有一个更奇葩,让他收一斤鱼的税,非得要收三斤鱼,说是刮了鱼鳞去了内脏和骨头就得要三斤活鱼。我只是把人退回来,已经够给面子了。”
市舶司的待遇已经够好了。
从九品的官员俸禄确实很微薄,但市舶司有石狮子坐镇,怎么可能差钱?
除了市舶司征收的税赋外,码头上有许多店铺、仓库,都是只租不卖的。
一年下来,这些店铺和仓库的租金就是一大笔钱。
市舶司给所属官吏发放的补贴,比俸禄还高,另外对应职田的产出也高。
现在官员的俸禄组成主要是三部分,钱、米粮以及职田。
市舶司的办事码头都是新的。
赵淩直接画了一张图,用密信寄给他的陛下先生,就得到了一张圣旨,让他可以把市舶司官吏的职田划分在码头附近。
码头因为人流客流众多,带来的副产品是许许多多的人畜粪肥。
食品作坊处理渔获也有许多下脚料,经过统一发酵之后,正好拿去肥田。
赵淩自认已经想尽办法给手下们贴补了,竟然还敢朝疍户敲骨吸髓?
没看到人家已经苦成什么样了吗?
那不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的问题,是人已经严重营养不良了。
看到人这幅样子,竟然还能下得去手盘剥,连做人的同理心都没有。
哦,那个畜生姓杜。
杜尚书一听,顿时老脸挂不住。
那个小子原先说是他同族,只是早年迁居别地,但根上是同一个老祖宗,他也就稍微照顾着点,也没安排太好的官,就一个从九品。
谁能想到,竟然给他丢那么大的脸。
讲真,赵淩要是直接给处理了还好,把人退回来,感觉脸上火辣辣的疼。
杜尚书只能让下属给他拿来名册:“反正你来得早,名册给你,你自己选人。随便你怎么考怎么选。”
赵淩不想自己干。
他提前回来,就是想多休息两天:“我给您卷子,您让人组织了考试。”
杜尚书看着他:“你小子连这点时间都没有?”
“没!”赵淩话落就已经跑到了门口。
杜尚书下意识站起来追:“赵瑞瑞,你跑什么?去哪儿?我还有话跟你说!”
“我去见先生!”赵淩已经只剩下一个背影。
“见哪个先生?”
“我姑外祖母!”赵淩已经不见了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