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好不容易村里来了一个正正经经的将军,大人们倒是有些畏惧窦荣高大的体格,孩子们可不害怕,一天天的缠着要学这个学那个。
大人们还会嘀咕两句两个男人成亲什么的,孩子们也不关心。
不过当大人们得知窦荣和赵淩的婚事是皇帝皇后都同意的,一辈子最远就去过县城的族老们觉得:“不愧是神都啊,那里的风气就是开明,是我们小村子没见识,太大惊小怪了。”
窦荣曾经预想中的,自己的名字上赵家族谱,被全村激烈反对,自己和赵淩大过年被驱逐出村之类的场景完全没有发生。
赵淩听他说完,忍不住笑:“族老们不守旧。村里人相信多听有见识的人的话。”
什么人有见识?
谁家赚的钱多,谁就有见识。
谁读书多,谁就有见识。
谁家的官当的大,谁就有见识。
皇帝必然是全天下最有见识的人。
皇帝都认可的事情,那肯定是对的。
之前赵淩和窦荣大婚的时候,族里面也去了人,在神都深度游了一把,对两人的婚事更加肯定。
大道理他们不懂,好生活是摆在眼前的。
第二天开祠堂,村里人都很郑重,族长把窦荣的名字写上族谱。
窦荣作为赵家的一员跟着一起祭祀赵家的祖先。
祭祀完成之后,赵家村就开始正式进入过年的节奏,各种走亲访友。
不少人特意从县城甚至州府过来拜年。
赵淩和窦荣都对这种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状况习以为常。
他们在村里住了十来天,就去了泸阳县城居住。
赵老爷子和老夫人也跟着一起去,看到赵骅和赵王氏住进正房,两个老人家还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赵淩。
赵淩注意到了,对两人呲牙笑了笑。
窦荣也跟着看了一眼,没多说什么,就跟着赵淩去继续走亲访友。
两个老糊涂,还不知道自己老糊涂。
先前让自己大糊涂蛋儿子占了赵骅和赵王氏的宅子,还把小妾当夫人,放着有出息的大儿子大女儿不去亲近,反倒是娇惯两个脑子不好使的小儿子。
赵静、赵学两个他也见过,属于烂泥扶不上墙。
进学那么多年,背书都背不明白,连个最低一级的县试都考不过,白瞎了那么好的资源。
这会儿还跟赵淩说悄悄话,让赵淩在老家找个姑娘生孩子,生了之后养在老家,等孩子大一点了,认作养子。
呵。
别提赵淩压根就没这个心,就算有,也被他榨干了,有心无力。
赵淩熬不住窦荣的压榨,在泸阳县待了没几天,就带着窦荣去了象州府城,待在自己的小院里,天天不是请曹家的人过来,就是去外祖父王家做客。
王家舅舅们不像管家几个儿子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对老父亲住在女儿女婿家那么长时间非常不满,进而对赵淩……不敢不满。
王家舅舅们和王延一脉相承,做学问做生意都还行,但做官是真的不怎么样。
窦荣属于武官体系,哪怕官至四品,还有个国公祖父,他们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但赵淩这个翰林院直院就不一样了。
那可是翰林院!
“我不是在翰林院里做学问,就是管一些日常杂务。”校长属于行政职务,不负责具体教学,更何况他一个校长助理?
哦,不对。
翰林院不能算是学校。
赵淩思维跑偏了一瞬,又被王家舅舅们对翰林院的各种问题给拉了回来。
赵淩给他们讲翰林院里藏书室原先的乱七八糟,给他们祛魅,他们不信。
“那让表哥表弟们考进翰林院里来,来了就知道了。”亲眼看看嘛,不都什么都知道了。
原本津津有味听着的王家兄弟们没想到话题还能转到他们身上,纷纷告饶:“我们怎么考得上一甲?”
能够考个二甲靠前的名次就已经很不错了。
赵淩就问他们:“那你们不想在翰林院里做学问吗?”
想!
怎么不想?
谁不想在翰林院里做学问!
“我们想有用吗?”真当一甲那么好考呢?
一甲除了自身过硬的学识,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像赵淩考的那一届,对于争夺一甲前三就很不友好。
就这,还是意外通过“非战斗减员”,减少了一个米希。
被罗侍郎看好的侄子罗翰池,连一甲都没进去,绝对不是因为他的个人实力不行。
他比沈兰就输在年纪上。
但是年长年轻哪个更有优势也不绝对,和主考官的个人意向有关。
有些考官觉得年纪大的稳重,但是像这一届的考官们都觉得年轻的更好培养,能干更多的活。
王延致仕之后脾气越来越像个小孩儿,在神都的交际圈换了之后,也不像以前那么古板了。
听到孙子们这么说,他就两眼一瞪:“想想有什么不可以?你们怎么能连想都不想呢?瑞瑞都敢想考状元呢,不是被他给想上了吗?”
赵瑞瑞小声逼逼:“……我也努力的好不好。”
王家一个表兄不明白地看向赵淩,疑惑:“你的字不是水灵吗?怎么改成瑞瑞了?听着倒像是小名。”
赵淩不得不再解释一遍:“不是,水灵是小名。瑞是我的字。”
王表兄皱眉:“你小名不是淩儿吗?”
“水灵是陛下给起的,外人……”想想窦荣也一直这么叫自己,改口道,“原先宫里面的人都这么叫我,后来别人也都跟着这么叫。”
“哦。那爷爷怎么叫你瑞瑞?”
赵淩喝茶掩饰尴尬:这不得问你爷爷,问我做什么?
王延压根不搭理他们的偏题,说道:“你们几个小子闭门造车没用,得多出去看看。不是我说你们,你们现在的学问别说比不过你们小姑父和表弟,连你们小姑姑都比不上。”
他想让赵王氏专心搞学问,什么小学堂教材的课本确实可以编,但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大学问上面,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那些家务上面。
王家男人们是知道赵王氏学问好的。
以前赵辰和赵淩回来考试的时候,赵王氏给准备了一份考前资料,就被王延给没收了,赵淩后来还是重新抄了一份带回去的。
后来赵缙和赵茂他们回来考试的时候,赵王氏为了表示一碗水端平(给赵淩开小灶的事情暴露),同样给各准备了一份考前资料。
两份资料出自同一个手,还按照孩子们不同的性格和写作习惯准备。
在神都,赵王氏还准备了孩子们参加会试和殿试的参考资料。
这些资料,王家男人们都看过。
他们还看过王延这次带回来的一些赵王氏编的书。
让他们跟赵王氏比学问,这不是欺负人么?
他们家有谁的学问比得上赵王氏?
一群王家男人们敢怒不敢言。
小孩子无理取闹,大人能打能骂。
老小孩无理取闹,他们不被打不被骂就不错了。
赵淩在王家蹭了一顿饭,就想拉着他的外公外婆一起逛街。
王延十动然据:“不行,我们得睡个午觉。你们自己去。”
林氏也笑着拒绝:“你们俩自己去玩。”又问,“你爹娘什么时候过来?来了住家里吧,我让人收拾屋子出来。”
“应该得过两天,大概会来过上元节。”过节嘛,肯定府城更热闹,“还是住家里吧。外婆您别忙了。”
自家小院虽然简单了点,房间都是现成的,短暂住一下问题不大。
王家宅院虽然大,但王家人口多,住得并不宽裕。
赵王氏和娘家的感情也不深厚。
赵骅和赵王氏过来,说不定还会带赵家的人一起过来,住王家不方便。
出了王家的门,窦荣问:“困不困?要不要也回家睡个午觉?”
中午吃得不多,赵淩感觉还好:“你困吗?”
“不困。”
冬天日头短,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赵淩想去逛逛街。
街上一片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两人穿得好,身边又没个下人护卫跟着,逛了一条街,抓了三个贼。
小贼当然不可能只偷他们两个。
赵淩和窦荣小时候就在上元灯会的时候抓过贼,这会儿属于重操旧业。
两人本来想把小贼交给巡街使就完了,但在巡街使的请求下,去一趟衙门作证。
巡街使还拿起铜锣吆喝:“都看看谁东西掉了?这儿抓到了小偷,丢东西的跟着去衙门看看有没有!”
铜锣敲了三遍,加上人们的传播,很快就有一群人跟着一起挤到了衙门。
三个小偷,用不着开堂审理,但劝退不了凑热闹的民众。
赵淩和窦荣跟着进到厢房。
象州知府认识赵淩,立马让人给赵淩和窦荣搬来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