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赵辰嘿嘿一笑:“咪咪的尾巴。你们没看到,淩儿快被狸奴压死了,那一只只的全都压在他身上。”他突然想到什么,“对了,大疆那只胖鸡呢?”
“什么胖鸡?那是金雕!”赵淩追着赵辰打,“大疆现在飞得可好了,还会自己打猎,我把它留在凉州了。”
赵辰一听,顿时停下了脚步:“啊?”
赵淩没料到他说停就停,厅里面就那么点地方,闪都没地方闪,一头撞了上去,把赵辰撞地往前扑腾,自己也跟着摔了下去。
还是赵王氏反应快,一手一个把两人拎住,再反手给了两人后背一人一巴掌:“都几岁的人了,还胡闹什么?”
“嘿嘿嘿。”两人一起傻笑。
赵淩突然来回看了看:“对了,大嫂呢?我那儿还有米希他们写的信,差点忘了,我去拿过来。”
赵辰说道:“我跟你一起去。你大嫂有身孕了,就是害喜得厉害,这几天都待在房里。”
赵淩愣了一下,挠头:“总感觉大嫂还小呢。”
当初米氏进门的时候才十四岁,被当成姑娘一样在赵王氏身边养了几年。
赵辰没好气:“你都十八了,你大嫂比你还大一岁。”
他现在要孩子已经算晚的了,他大妹妹的孩子都已经满地乱跑,跟着先生开蒙了。
“哦。”赵淩摇头晃脑了一会儿,还是觉得十九岁就生孩子早了点。
他到新宅,问了来福。
来福立马就找出了三个箱子:“上面写着‘米’字,都是给大夫人的。”
箱子上面封条都没拆。
赵辰本来以为就几封信:“这么多?她们不是自己都刚到凉州,我还琢磨着给她们寄些什么东西过去,怎么寄回来那么多东西?”
赵淩也不知道里面具体是什么:“那边基本的吃穿都不缺。我回来的时候,大批百姓已经迁徙了过去,开始开垦耕地了。”
凉州有面积广袤的草场用来放牧,但有着更多的荒地。
尤其是从铁脊关到锦宁关中间那一片,原先属于大虞和塔尔罕的缓冲带,百姓们怕被劫掠,根本不会出关去放牧,更别说是在关外种地了。
现在多出来了大片的土地,大虞人哪个看了不想种点东西?
可是铁脊关人少,哪怕迁来了大量的家属,也压根耕种不过来。
朝廷就向全国招募自愿前往的百姓,政策非常优渥,根据每家每户和土地条件,来了就送三十亩至五十亩的土地,只要连续耕种满十年,就能获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并且当地铁脊县提供一套基本的住房,提供种子、农具、耕种指导。
要是农户选择种植棉花或者桑树这样的经济作物,县衙负责统一收购。
其余还有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政策。
虽说凉州在大虞人眼中一直都是偏远苦寒之地,很多地方的人连凉州在哪儿都不知道,长途迁徙非常辛苦又危险,但很多人不是不勤劳不吃苦,却还是没法吃饱穿暖,几十亩完全属于自己的土地,更是这辈子都没有想象过的财富。
很多人都心动了,在当地官府的统一组织安排下,迁徙到了铁脊县。
赵辰听着赵淩讲铁脊关那边的情况,心神向往:“要不是我们都走了不好,其实我也想去铁脊关看看。”
“不急。等大嫂生了孩子,孩子稍微大一点了,你再带他们去。我回来之前,听说米老先生他们也会到铁脊关去,应该是准备在凉州扎根了。”
来福叫了小厮拉了车过来,把箱子装上,跟着赵辰往老宅那边拉。
赵辰看着两轮的小车在家里自由穿梭,感慨:“吏部的张郎中你知道吗?”
“张英华?”
“对。”
“他怎么了?”
“腿摔断了。”赵辰指了指高高低低的台阶和门槛,“喏,就这些东西,把人绊了一跤,摔得可惨了。现在好了一点,生怕位置不保,每天拄拐都要过来。景侍郎让他带两个小厮,稍微有点高度就让人抬着。”
“你问爹,看他愿不愿意批钱给衙门里增加无障碍设施。”赵淩觉得没希望。
赵辰摇头:“不用问,爹肯定不愿意。”顿了顿说道,“要是只改中书省的,爹肯定愿意,就是别人不愿意。”
为什么只改中书省?
因为他们的师公在中书省。
提起管博澹,赵淩刚准备走出去,又回头绕过影壁去看大书房,里面空无一人:“我师公和外祖父他们呢?赵茂、赵游、赵静和赵学呢?大伯呢?回老家了没?”
“没回去,还在庄上养猪呢,把卢姨娘也接过来养猪了,卢姨娘的样子笑死我了。赵游回老家考试去了,上次来信说县试、府试都过了,院试的消息还没传过来。哦,常禾院试过了。”
常禾要考试,提前回来的。
赵淩得意:“嘿,不愧是我弟!”
赵茂黑着脸出现:“常禾是你奶兄,我才是你弟!”
第127章
赵淩抬手就把赵茂举起来:“咦?你这小子怎么一下就长高了那么多?”
说起来, 赵淩已经有两三年没看见赵茂了。
先前是赵茂回老家考试,后来赵淩去了梁州,来来回回差不多有三年时间。
印象中还是个肉嘟嘟矮墩墩的小孩儿, 突然间就有了点大人模样, 得赶紧更新一下版本。
赵茂一扭身就挣扎着跳下来, 脸涨得通红:“我都十五了!”娘都开始给他议亲了。
赵淩抬手拍拍他脑袋, 问他:“怎么这么晚回家?”
“放学去买了本书。”赵茂说道。
赵淩让赵辰先去把米家的东西搬去米氏那儿, 自己跟着赵茂走,小声问他:“在新宅住得惯吗?地方会不会太小?”
“不会啊。这儿住着挺好的。”顿了顿, 他小声说道,“就是离师公和外祖父太近, 有点吓人。”
“哈哈哈!”赵淩一听,顿时乐得不行, “下个月我成亲了,你就搬到正房来住。”
“啊?”赵茂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安排, “这是陛下赏赐给你的宅子, 我怎么能住到正房去?”
“我往后就住桃溪巷,来回也没多少路。家里房子空着做什么?”赵淩看赵茂现在住的小院,比他们当初在老宅那边的还小一点,要是成亲生了孩子, 肯定是住不开的, 看小厮给赵茂端来热水洗手洗脸,完了之后,他才坐下说道, “爹娘一直想给你在坊里面买房,可惜周围一直没人卖。你也别想着住远一点,将来等你自己掌家, 就知道柴米贵了。你看我现在五品的俸禄都不够自己的花的。”
赵茂立刻说道:“那是你败家。”
“噫~你个臭小子!”赵淩抬手就给了他后背一巴掌,“坐下!”
赵茂对赵淩还是有点害怕的,乖乖坐下。
“我说,你听着。”赵淩摆出哥哥的威严,“你住这儿,家用是一方面,另外就是你娘。别急,你先听我把话说完。”
赵茂忍了忍,忍住了:“你说。”
“你娘这个人,认死理。”其实就是轴,心思重。
书兰这个人非常要强,乍一看跟赵王氏挺像的,但实际很不一样。
赵王氏要强,就努力学习上进,让自己变得更强。
书兰要强,确实也努力学习了,但她努力到一半就想着走捷径,想着通过别人来让自己“变强”,早年是通过赵骅,现在是通过赵茂。
当然这些话不能直白地跟赵茂说,赵茂想要维护自己的母亲也没什么错。
“嗯。”他娘确实特别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他看家里其他姨娘离家经商的,去小学堂上课的,那种精气神瞧着就知道过得很开心。
偏他娘还执着于“女人就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坚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认定这才是富贵人家的规矩。
赵淩见他没那么抵触,就继续说道:“你要是搬了出去,你娘在家不就一个人了?”
赵茂还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想想这情形,就觉得不妥当。
他在家里,他娘好歹还有个人说说话,可他要是搬出去了,哪怕时常回家探望,到底不一样。
可他爹还活着呢,没理由让他娘搬出去跟他一起住。
“到时候以你娘的性子,还不知道心里面怎么想。”赵淩又说,“你想你就在这儿住着,将来家用不用出,生了孩子家里往来的师公、师伯他们,随便跟他们聊一聊,都比在外面书院上学强。你自己也是,在家里住着,经常在他们面前露露脸,仕途上都不用你自己去说,能帮衬一把的肯定就帮衬一把。朝中有什么消息,也能早早知道。
你也去老家那儿上过学,爹给你找的先生已经是当地顶顶好的了,比起你现在的书院如何?”
赵茂脑子不笨:“肯定是远远不及,更不及师公和外祖父、师伯们。”
他四哥都已经掰开了揉碎了跟他分析利弊,他是彻底听进去了,也明白四哥说的有道理。
他以前觉得自家的读书条件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书院里比他们家阔绰的和比他们家稍有不如的同窗都有,他家就是个中不溜丢的水平。
等堂表兄弟们来了之后,他才明白似乎别的地方的学子读书条件要差一点。
一直到他回老家参加考试的一年多时间,才明白到底差距有多明显。
读书如此,当官更是如此。
应该说,当官的差距更大。
看他三哥赵缙和四表哥田学智,考试的成绩在同进士里也是敬陪末座,但能够成功在六部留任,哪怕刚开始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可谁不是这么过来的?有些一甲的人也都是从九品开始的。
可现在才一年多,虽说要去铁脊关那种偏远之地,但官位一下变成了八品,甚至都没做出什么具体功绩,只是朝廷对愿意主动往铁脊关去的官员们的补偿。
外人不了解铁脊关是个什么情况,他可是知道的。人力物力都不缺,哪怕会吃点苦,可也没有大部分人想象中的那么苦。
哥哥们在那儿绝对待不久,回来肯定能再升官。
而没什么关系的同进士呢?有些还在吏部等缺呢,有些等不及的已经开始在准备下一届的会试,准备把排名刷高一点,方便谋职缺。
他自己如此,也想自己将来的孩子如此。
他目光坚定地看向赵淩:“四哥,我想明白了!”
“想明白就好。”赵淩欣慰地拍拍他肩膀,“最近天气开始凉快了,你也别只顾着埋头读书,有空多带你娘出去走走看看。对了,有没有钱?”
“嘿,买书花完了。”赵茂看着赵淩的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着小钱钱的光辉。
赵淩刚被赵辰从床上拉起来,这会儿也是身无分文,说了一句:“等着。”就回房去拿了一些钱给赵茂。
他们家里六个孩子,表面看着一碗水端平,实际上赵辰、赵缙和赵婉清是嫡出,赵王氏和赵骅私底下都会贴补;
他自己一多半是太后养着,不仅没什么花销,还有不少赏赐;
赵婉蓉一个庶女,但葛家巨富,葛姨娘手上的钱财说不定比赵王氏还多,对独女肯定不会亏待;
就剩下一个赵茂,不能说日子过得跟个小可怜似的,但确实没上面的兄姐过得宽裕。
兄弟俩说完话,就一同去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