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窦荣见常禾走了,就跟赵淩说道:“那些自以为是的蠢货不用去搭理,等过完年,让我爹重新选一批人过来。来了你也不用管,你徒弟都带出来了,让他们去教。”
“嗯。”赵淩吃完乳酪,问他,“后勤那边的老鼠都处理了吧?”
他说的是这次冬季衣物。
铁脊关的冷让赵淩有了新的认知,感觉以前准备的保暖衣物,对于还需要在城墙上值夜的士兵来说还是太单薄,额外通过他皇帝先生的渠道申请了一批物资。
大致采用了他上辈子军大衣、雷锋帽的设计,外面使用的是皮革,更加防风,内里夹棉。
此外还有配套的裤子、靴子。
这么一套衣服,成本不低。
哪怕铁脊关上驻守的是皇后的亲外甥,请求的是皇帝的亲学生,也不可能短时间内筹措出人手一套这样的衣服。
最后送到铁脊关的只有一百套。
一百套其实也不少,值守的士兵轮流穿,至少不至于再发生冻死的事情。
但实际上真正在城墙上轮流穿的这些厚衣服,只有二十套。
剩下八十套被几个“有关系”的拿回去自己穿了。
“嗯,都送去矿场了。”窦荣见赵淩露出一副不赞同的表情,解释,“我知道你的意思,肯定是想让那些老鼠去值夜,吹吹西北风看看自己能不能抗住冻。不过那群家伙不靠谱,在城墙上站岗还是很重要的,不能给这些人做。”
窦荣有更加轻薄保暖的裘皮,也觉得那批衣物防寒效果特别好。
东西到的时候,他试着穿了一下,在屋子里没一会儿就出汗了,晚上在城墙上实际站了一个时辰,除了活动不是那么灵便外,并不觉得冷。
赵淩也穿过,没穿戴齐全就脱掉了。
他画设计图的时候只想着尽量防风保暖,完全没想到实物做出来,衣服裤子都能站起来。
第122章
赵淩一直记得窦荣之前说过, 凉州的士兵值夜只有芦花袄子穿,一个晚上过去,白天换班的上去, 人都被冻死在城头上。
“等明年毛纺作坊和棉织作坊盖起来, 来年将士们就能有暖和衣服穿, 也能让家属随军, 给安排工作。”赵淩感觉自己一个工业基地都快捯饬好了。
凉州这块地方虽然冬天冷了一点, 但建造工业基地的禀赋其实很不错,气候很适合种植棉花、玉米、小麦。
而且凉州本地没什么豪强势力, 依托大量的军队,人员来自于五湖四海, 不容易抱团闹幺蛾子,就很利于上层统一管理。
“家属随军?”窦荣琢磨了一下新词, “就跟你现在这样随我吗?”
“嗯,也能这么说。”赵淩说道, “将士们长期和家人分居两地, 容易出很多问题。”
这个年头当兵是极度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像待在铁脊关这样的地方,大仗可能几年才打一次,但小摩擦年年有,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
因为朝不保夕, 很多将士们就特别“想得开”,钱到手就直接花了,吃喝嫖赌样样来。
有些将士倒是顾家, 年年把到手的钱财都寄回家去,自己舍不得吃用,但能不能到妻儿手中不好说。
家中妻儿因为丈夫不在, 婆家人好一点还好说,婆家苛刻一点的,根本没法过日子。
也有一些妻子耐不住寂寞,在外面找男人的。
自古奸情出人命,引发许多社会治安问题。
窦荣对军中情况的了解只会比赵淩更多,听着觉得有道理,跟他讨论起来怎么个随军安排。
赵淩现在只担心作坊找不到工人,而且像毛纺、棉纺这样的工作,女性更加合适,军中也有大量的衣物需求,直接说道:“愿意来的都来,先统计一下数字,开春了连着新作坊一起,把家属区也都盖好。嗯,小学堂也盖起来。”
窦荣原本只是听着,没一会儿就叫了小厮拿来笔墨,一条条记下来:“这得花不少钱。”
“前期投入罢了。不够的我让我先生从他小金库里出。”京城阔少表示他先生有的是钱。
“你先生?”窦荣下意识想着裴先生、殷先生和汪先生三位,好像没什么特别富裕的,“哦,太后娘娘。”
“不是,你姨父。”他可是陛下的亲学生,“太后娘娘一个老太太了,自己身边留亿点养老钱,别想打她主意。”
窦荣对太后娘娘的私产情况不清楚,但怎么想也不可能是“一点养老钱”,不过他对花他姨父的私房钱完全没意见:“那我写信给姨父,让他多投点钱,反正以后能赚更多钱。”
“嗯。”铁脊关的情况很适合搞类似后世国营大厂的模式,后续配套一起完善起来,可以消化很多劳动力。
到时候双职工家庭也可以养活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还能过得不错。
哪怕男人战死了,女人有稳定收入,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和孩子,不用担心生命财产安全。
赵淩想到什么说什么,一会儿说需要建造的各种作坊,一会儿说怎么盖家属区,一会儿说怎么管理,怎么教育,除了小学堂之外,还需要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窦荣埋头写,遇到自己不清楚的就问,不知不觉写了一大摞纸。
常禾过来收碗,没想到两人竟然还商量起了事情。
赵淩让常禾别忙:“叫别人来干这些杂活,你好好念书,别一天到晚想着往厨房里钻。真是的,还记不记得今年要考院试?过来我给你上课。”
常禾苦着一张脸,原本参加县试、府试时候找回来的自信已经荡然无存,对学习完全没有爱,但四郎的命令不能不听,也知道四郎是为了他好:“哦。”
赵淩安排了常禾,又把窦荣赶跑:“去,看着点给府里送的年礼。”
“有管家……行,我亲自去盯着。”
铁脊关从有到无不过一两年时间。
赵淩来之前,后衙就他一个人,过日子就比较糙。
管家虽说是从镇国公府带来的,没了人管束,确实有点放肆。
常禾看着窦荣的背影消失,小声问:“四郎,你这样对窦六郎是不是不太好?”
仗着窦荣不在,赵淩说话很硬气:“有什么不太好的?他在外面是都尉是小国公,在家里就是赵四夫人,家务他来操持是应该的。”
常禾的眼神透过书本瞄了一眼自家软得没一根骨头的四郎,心想这话也就私底下说说,长眼睛的都知道谁是夫人。
赵淩注意到他的小眼神,大怒:“我说的难道不对吗?我是状元,你院试都没考上,你得听我的。”
常禾斗胆:“夫人说我是你哥哥,你得听我的。”奶兄也是兄。
赵淩:“……你现在有什么事情让我听你的?”
常禾眼睛一亮:“我想到一道新菜……”
“不行。”赵淩驳回,“还有呢?”
“没了。”
“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好的。”
窦荣盯着管家核对礼单。
管家看着窦荣,表情有些迟疑,问道:“六郎,咱们又没分家,做什么要给府里送年礼?赵四郎安排的这些礼物会不会太贵重?”
“这不是过年没法回去,正好家里有些缺的,就从我们这儿送过去。”有了铁脊关之后,他的职责就是镇守铁脊关,没有理由不能离开。
规定确实没这么严苛,但想着与其把赵淩带回家里跟那一群兄弟侄子之类的大乱斗,还不如省点心,他们自己在铁脊关过更加舒坦。
赵淩陪他的时间都不够,干嘛还分心去应付别人?
一年到头,也就这么几天闲暇日子。
管家看着那一筐筐的新鲜蔬菜,在冬日里有多稀罕就不说了,那一件件精美的琉璃器,平时一件都难得,怎么一下就送出去那么多?
窦荣没回答,只是瞟了他一眼。
管家心头一凛,顿时不敢再多说一个字,只敢在心里面嘀咕。
冬天交通不易,最近铁脊关往锦宁关往来东西,都是狗拉爬犁,载重有限,送出去的不多。
窦荣看着给家里送去的蔬菜准备好,正好在小琉璃宫,就顺便看了一下一会儿送去军营的蔬菜。
小琉璃宫里的蔬菜最近一个月进入采摘期,尤其是刀豆、缸豆、扁豆,每天能采许多。
虽然不是绿叶菜,但也是新鲜蔬菜。
铁脊关里的将士们是一点不挑,各种豆角切小段放上小咸肉煮在饭里,特别咸香可口。
窦荣看了看清单上的蔬菜种类,问掌管小琉璃宫出库的小吏:“没黄瓜吗?”这些蔬菜发到伙房,统一吃掉,发小黄瓜的话,可以直接啃。
小吏现在对窦荣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敬重,行了一个非常敷衍的礼,说道:“黄瓜被您都摘掉了。”
窦荣站在小吏的位置,都能看到架子上垂下来的许多大大小小的黄瓜:“那些不是吗?”
“赵郎中说了,吃不完的黄瓜拿去腌酸黄瓜。”小吏微笑。
窦荣:“……”水灵不吃腌菜,竟然会让人去做腌菜,显然是特别特别生气。
窦荣不敢吱声,出来往附近马厩拐了个弯,看到大黄狗和大黑马都在啃黄瓜。
声音清脆,一听就好吃。
他看看慢慢跟前有一盘黄瓜,都是顶花带刺的:“慢慢,分我一根黄瓜?”
慢慢头也不抬。
宇树听懂了他的意思,从慢慢的盘子里叼起一根黄瓜。
窦荣把手都伸了出来,却见宇树一口把黄瓜头给咬掉,重新放回盘子里,看了窦荣一眼。
窦荣明白了,没他的份。
真是的,他不就摘几根黄瓜,怎么水灵能气那么久?
难道水灵种的黄瓜不是给他吃的吗?
他看了一眼小琉璃宫里占据一整排的牧草,想着自己的待遇还不如慢慢。
慢慢在这种天气还能吃上新鲜草料,他却连一根小黄瓜都混不上。
窦荣颇有些垂头丧气地回到赵淩身边,也不坐在空着的躺椅上,就搬了一张小凳子,靠坐在赵淩身边,拉着赵淩的手,过了一会儿又把脑袋靠在他肩头:“水灵,我想吃黄瓜~”
赵淩冷酷无情:“没有。”
“慢慢和宇树都有。”凭什么豆豆没有?!
“它们都很乖很听话,豆豆不听话。”所以慢慢有,豆豆没有。
窦荣把嘴一扁,不高兴地往赵淩的肩头靠了靠,不说话了。
常禾努力目不斜视,但看着窦荣颇有点小媳妇的样子,难道家里真的是四郎说了算?
赵淩没怎么动弹,过了一会儿见窦荣歪倒在他身上,下意识扯了扯他的耳朵,没一会儿拿了个挖耳勺给他掏耳朵,又给他修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