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这么一来,效率就高不了。
高品质盐的价格也便宜不了。
而所谓的高品质盐,在赵淩看来也不过如此。
祝阳陪着他搞了半天,烦了:“搞半天又回到烧开水上面。你自己玩吧,我还得研究滑轮呢。你小子悄悄摸摸搞出这么好玩的东西不带我。”
赵淩听得满头黑线:“你可别乱搞啊。注意材料的承受力和平时的磨损,注意施工安全。”
“知道的,我这么贪生怕死的人。”在赵淩的实验室里,反正就他们两个人,祝阳一点都不遮掩,“有这东西和火药,感觉有生之年真能把西川和奉浦挖通,把黑龙泽排干。”
“还有生之年呢,要不了二十年你就得混上工部侍郎。”赵淩觉得要不是再往上的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加上顾潥再活个二十年没什么问题,以祝阳的本事,给他二十年时间,工部尚书也不在话下。
祝阳脸一皱:“我还是在外面挖河吧。”又目光炯炯地看向赵淩,“你不干工部?”赵淩这小子现在就已经是工部郎中了。
赵淩突然从椅子上站直,对着一面墙眺望远方:“不,我志向高远!”他要当吏部尚书!
吏部景侍郎面对他爹时候那副高傲的姿态,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也想跩得二五八万!
祝阳以为他是想干户部。
想想也是,虽说六部级别上都一样,但户部比工部肯定更受重视。
祝阳撂挑子了,赵淩只能把无所事事的太子抓壮丁。
顾朻:“你什么时候觉得我无所事事了?”
赵淩把太子抓过来就丢给他一支笔一张纸:“殿下你记录数据就好。丽娘姐姐,你帮我打下手。”
赵淩觉得把顾朻放在实验室里过分危险,想把顾朻丢出去。
侍卫长往顾朻跟前一站,挡住赵淩的视线。
嗯,侍卫长还是可靠的。
赵淩收回视线,继续捣腾自己让葛家商队运回来的海水。
葛家商队这一趟赚得不少,但从来没想过海水都能成为商品,头一回赚钱赚得莫名其妙。
装满海水的大缸堆满了新宅的小校场。
等这些大缸差不多都空了的时候,赵淩也算是在实验室里改进了现在晒盐法的工艺,剩下就是把方法运用到实际。
这就不能是搞几个海水大缸的事情,得去海边。
本来赵淩是想着自己一边造船,一边去盐场,反正晒盐仰赖太阳公公,盐场那边也不用天天去。
他还可以回去老家待两年。
现在自己去不成了,派谁去呢?
皇帝把太子派了过去,理由很正当。
作为太子,需要做出一些政绩,多去看看大虞的江山。
顾潥:“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第109章
要不是赵淩的小论文看多了, 顾朻还真当是把实验室结果搬到实际生产上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键吧,他爹还不把赵淩给他。
搞清楚,赵淩是他的伴读好不好?
啥糟心爹!
偏偏还没法吐槽。
顾朻只能拿上赵淩的小论文, 又去赵淩的实验室里把整个流程都熟悉了一遍。
赵淩全程胆战心惊, 抢他一作就算了, 可别把他的实验室给拆了。
他这一屋子的琉璃器材可不容易。
熟练的工匠和官员们都小心翼翼, 在赵淩的指点下完成一个个步骤。
实验室条件有限, 赵淩用烧开水代替了阳光晒,大大减少了整个实验时间, 很快就送走了太子等一行人,想着自己坐在家里换个二作好像也不算亏。
晒盐的事情交给了太子, 造船的事情自然也是太子的。
挖河的事情预定给了祝阳。
赵淩突然一下子没啥事情干了,就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挂名翰林院编修和挂名工部侍中。
反正他这个工部侍中是额外的名额。
该干的活也干了, 总得留一点给别人。
他一个编修,也不用去当庶吉士在御书房里轮值, 修书的活……哦, 修书的活!
赵王氏的小学生教材现在只有到二年级,他可以编写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正好他也是工部郎中。
他先从自己熟悉的琉璃和水泥开始,编写了初中高级的职业技能手册。
然后又找赵王氏询问丝织、棉纺等方面的技艺。
赵王氏说道:“这个倒是不错,可以按照这套教材给人培训。回头我把刺绣、织锦之类的职业手册也给写了。接下来的什么职业技能你也别忙了, 人家匠人指着这个吃饭, 敝帚自珍,可不会拿出来公开。”
她把赵淩编好的书册放在手边,准备找人先抄几份, 回头看需要是不是进行删改还是印刷。
“啧,阻碍技术进步……”赵淩也就是嘀咕一句,倒也不会逼迫别人把技术交出来。
赵王氏看他趴在课桌上撸猫, 问他:“你怎么这么闲?”家里其他人还没下班呢。
赵淩疑惑:“我都自己找活干,现在不是活都干完了吗?”
翰林院里院使不给他安排工作,工部那边他只是挂个名方便他多领一份工资……不是,是方便他用作坊和匠人。
他现在找不到活干,不就可以休息了吗?
再说他前面加了那么多班,休息两天很合理啊。
滚地锦坐起来,抬起前爪摁住他的脑门,阻止他把脸埋在自己肚皮上。
赵王氏分清楚了:“是小花啊。”
抹布的话随便赵淩怎么折腾都无所谓。
小花跳下课桌,发出“嗯咪”一声,甩了甩脑袋,自己开门出去了。
“抹布在我炕上呢。”
赵王氏有些惊讶:“你晚上都开始睡炕了?”
“没。隔三差五烧一烧,去去湿气。”现在还没冷到那个地步,“抹布它们已经开始冷了。”
正好课桌空了出来,赵淩开始自己研墨,摊开信纸写信。
赵王氏扫了一眼,吩咐:“顺便给你舅舅写一封信,报个平安。”
“哦。”赵淩就埋头唰唰写信。
赵王氏也不去管他,埋头忙自己的事情。
中间有大小管事过来说各种事情,赵王氏都忘记了身边还有个儿子。
过了一会儿,一天的工作结束,赵茂、赵游、常禾从书院回来,赵王氏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回头看到赵淩愣了一下,才想起来今天赵淩提早回来了,见他还在写信:“你要写多少信?怎么还没写完?”
“嗯?”赵淩抬头,“舅舅的、三姑姑的、大堂哥的,老家爷爷奶奶和嫁出门的堂姐的、汪先生的、米希的……快写完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豆豆的。
给豆豆的信写得细一点,半旬一封。
剩下的差不多一个月一封。
除了信之外,还要随信寄一些东西去,先草拟一张物品清单。
赵王氏过去看他写的好几张纸的信,上面是王延夫妻在神都的日常生活,还抄录了王延最近比较得意的一首诗和一篇文章,和她平时写不满半页纸的家书完全不一样。
常禾刚放下书包,洗了个手就过来给赵淩糊信封。
赵王氏对她摆摆手:“刚回来歇口气。”
常禾这次考过了县试和府试,院试没考过。
赵王氏觉得是他分心的事情太多,尽量不让他干别的事情,让他起码考个秀才功名出来。
常禾说是给赵淩当书童,但文华殿他又跟不进去,刚开始是赵淩在家里教一些,后来岁数到了就送去学堂跟着先生上课,除了各种用度比家里的赵淩他们略微差一些,但该有的都有,钱还是公中出的。
有时候赵王氏也会指点一下他的功课。
常禾本来觉得自己读书那么多年,赵淩都已经当官了,自己却连个院试都还没考出来,实在是太笨了,等他回乡考试见了别的考生,最近又见了赵静、赵学两个人,顿时觉得自己的读书水平还算是比较正常的。
赵淩也对常禾说道:“炉子边温着奶茶,薄饼是下午刚烤好的。”
他回来的时候还秋高气爽的,这会儿日头没了,风声都吹得乌拉拉的。
他写完了信,把信纸挂在面前的细绳上晾起来,想起自己提前回来还有个事:“娘,我打算把书房扩一扩。您帮我看看。”
赵王氏就跟着赵淩出去,听他比划怎么扩建。
现在家里人多了,原本还算宽敞的大书房又加了两张桌子,变得有些拥挤。
别的不说,书童都没法进去伺候。
“我的意思是再加盖两间。”赵淩比划着书房边上原本规划的荷花池,当初心思很活络地还想着荷叶田田莲子羹,接天连碧糯米鸡,上面还像模像样地搞了个小桥。
他甚至还想着架个水车,连接水流搞个水循环,用于夏天降温。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别说水循环了,就这一滩死水他也没法搞定。
为了避免变成臭水沟,里面的水已经排干了,还填上了土,常娘子在上面种了点小葱什么的。
赵王氏比划了一下长度,盖两间的地方是有的:“你能搞来多少琉璃窗?”
“两间屋的琉璃窗不是问题。”赵淩一拍胸脯,“我可以假公济私。”
赵王氏没好气地作势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