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赵骅显然比她还吃惊:“你早知道了?他跟你说过?真这么想?”
“说是没说过。不一直这么想的吗?”赵王氏很不理解他的吃惊,“上次科考,他在一边不也考了?当时他先生们说他进不了前三。我们不是把文章拿回来瞧了瞧,又给先生看了,说是和第二第三相差不大,比第四要强一点。我爹还写信过来,说是要过来帮我们教孩子。”
老丈人的学问是不错的。
别看老丈人当年也就是考了个二甲,但大概是仕途不顺,他在学问方面的研究愈发精深。
上次老丈人带着个夷人来的时候,简单跟他聊了聊,都让他获益匪浅。
赵骅还没表示什么,就听赵王氏继续说道:“我是不让他来。他就是看中了我们家的大书房。等他真来了,肯定天天待在大书房里自己看书,然后叫上里大师兄那样的书呆子一起高谈阔论,肯定没心思教孩子。那老古板,别把我家孩子给教傻了。”又撇嘴小声嘀咕,“现在已经够傻了。”
赵骅表示……还是什么都不要表示。
赵王氏看他这幅样子,有些好笑:“赵淩一直憋着一股气,你没看出来?”
赵骅认真想了想,还真没有:“他气什么?有什么好气的?”天天抱着个狸奴跟个傻小子似的,跟他说亲也不要,他当爹的都没生气呢。
小子今年已经十五了,要不是想着科举考个好名次,把身价提一提,将来能议一门好亲事,早就该定好了。
赵王氏问他:“淩儿的先生是谁?”
赵骅想也不想:“裴翰瑶先生啊。汪、殷两位先生教导的时间短了点。”
赵王氏“啧”了一声:“错,是太后娘娘。”
赵骅愣了一下,顿时反应过来:“还真是。”
赵王氏又微微一笑:“还有我。”
赵骅又愣了一下:“真、真是。”
家里孩子们教育,看似都是赵骅在管,但赵王氏还是负责了相当一部分,譬如教孩子们怎么管家之类的。
赵淩在其中算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正经跟赵王氏讨教学问的。
赵骅想了想,还是想不明白:“那这跟他憋着一口气有什么关系?”
赵王氏瞧他是真的不明白,只能解释:“他想证明自己的两位女先生在学问方面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很厉害。”
太后教赵淩的,也不仅仅是兵法。
太后教的东西很多,除了军事相关,还有朝堂上的各种派别和各种关系,其中甚至涉及到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隐秘。
这种关于谱牒学以及官场上各方面勾连的事情,只有类似王家那样的大家族才有积累,更是太后这样的身居高位多年,又努力扶持丈夫儿子登基的厉害人物,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
赵王氏虽然也是王家人,但她这一支已经离得远了。
她爹都搞不清楚的事情,她也不可能知道。
学问,太后也教。
但是太后教这些,反倒像是陪小孩子过家家。
在赵淩七岁正式进入文华殿的时候,他已经在太后跟前把四书五经全都粗读了一遍。
赵骅还是不太明白:“太后娘娘和薇薇本来就很厉害,为什么还要赵淩考个状元来证明?”他的发妻绝对是状元之才,随便学学就已经比绝大部分学子要强得多了,要是跟他求学时候那样认真读书,考个状元不是铁板钉钉?
赵王氏看着他的样子,突然很温柔地笑了起来:“这点,你和淩儿倒是真的亲父子。”
赵骅纵然有百般不是,从来没有像她父亲那样古板,对女子的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赵骅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想到自己老丈人管教女儿的样子,倒是明白赵王氏的感慨,也明白了赵淩憋的是哪一口气。
这一下,他对儿子表示满意:“算那小子孝顺。”满意不到一息,他又摇头,“明年春闱,没了米希,还有祝阳呢。”
以前米希太耀眼,加上祝阳为人低调,祝阳的声名没有很大,但他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啧。”赵王氏斜睨他一眼,“你瞧不起自己,也别瞧不起你儿子。当年你考个探花还千般不服万般不忿,觉得自己比状元榜眼只是输在家世。现在你给你儿子挣的家世不比别人差什么,怎么就不能对你儿子有点信心?你不觉得赵淩就是在等祝阳和米希吗?”
赵骅下意识想说赵淩跟祝阳、米希还差得远,但他想想最近自己看赵淩的功课,起码他自己看着没毛病。
尤其是赵淩的策论,比朝中许多大臣的都有可实践性,几乎是独一档的存在。
有了这个心思,赵骅找赵淩要了米希和祝阳的文章来看。
赵淩指了指大书房的一个书架:“那边那个放历科会试前十的文章的架子。”他整理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祝阳和米希的文章也在上面。
同为太子伴读,他们能看赵淩所有的小论文,赵淩也可以看他们的所有文章。
赵淩挑了一些抄回家,主要是给赵辰他们看。
赵骅拿了两人的文章,随便找了个空位置坐下来看,很轻易就发现,祝阳和米希的文章不是说不好,甚至好些地方都可以称一声“妙”,遣词造句更是瞧着都让人舒服,但是……嫩。
尤其是和赵淩的文章比起来,两人的文章显得很嫩。
不是说两人的文章写得不好,单纯就文章来说,他们无论是破题思路、结合时事的能力,还是提出解决的办法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这种优秀局限于一个“学生”,一个没有进入官场的学生的水平。
比起其他学子,米希和祝阳的起点比他人要高出不知道多少,作为太子伴读,他们甚至能够很容易接触甚至参与一些实际的朝廷运作的事项。
但无论是耳濡目染,还是自身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两人文章里的干货,都有限。
他看着米希和祝阳的文章,就像是看到了当年科考的自己。
反观赵淩,他的东西已经和混迹官场十数年的老油条没什么区别了。
普通考生,如赵缙这样的,干货能够有个一二成就顶了天了;
优秀考生,如赵辰、沈兰,干货能有个三四成;
米希和祝阳这种的,干货能在文章中占到五成,甚至更高一点到六成左右。
但是赵淩,干货能到八成以上,很稳定的八成以上。
不管米希和祝阳怎么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填补剩下的四五成,都没法改变他们文章中的稚嫩。
这种稚嫩不是“听说”父辈祖辈的经验,更不是“旁观”、“辅佐”处理了一些政务所能够解决的。
他们必须经过实际官场的考验,经过数年十数年的官场积累,才能慢慢训练出来。
以米希和祝阳的天赋,他们要训练出来,会很快,非常快。
但赵淩,他已经训练好了。
他的遣词用句确实不那么亮眼,但也挑不出毛病。
赵骅一直知道赵淩很优秀,但没有想到赵淩会这么优秀。
他没少让赵淩帮忙干活,户部里连右侍郎都说让赵淩早点考完了进户部帮忙。他当然知道赵淩的水平,在户部干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还比现在的很多户部官吏要强得多。
他发现自己灯下黑了。
仔细想想,赵淩在御书房都待了多少年了,连太子殿下在御书房的时间都没他长,熬走了好几拨庶吉士。
赵淩还以为赵骅想着给做考前分析,研究米希和祝阳的文章,算了算时间,又去书架上拿了基本册子给他:“爹,这些是这几年还没参加科考的乡试前三的文章。”
这一届秋闱刚开始,还不知道会杀出来多少优秀应届学生。
赵骅想着看都看了,应了一声,顺便就看了看。
数量不多。
会在乡试有个好名次,而选择不参加应届考试的,除非是重大家庭变故或者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的,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想考个更好的名次。
读书、求学、赶考的开销不小。
绝大多数考生如果乡试的成绩非常不错,都会选择直接参加来年的会试。
除了节约成本之外,更是因为大部分考生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王延对赵淩明明考了个解元,却没有参加当年的会试直到现在都表示不理解,就是因为赵淩要是当年考,十三岁的进士足以让所有人都叹服,是不是前三根本不重要。
考中进士,不要说十三岁,就是三十岁,年纪也不算大的。
而作为皇帝,顾潥肯定更加愿意用年轻的官员。
没别的,年轻官员精力更好。
要是一个人考中进士的时候都已经五六十岁了,都不一定能够赶到上任的地点,说不定就死在了路上。
赵淩当时要是十三岁当上进士,在翰林院待上个两三年,完了在六部历练个三五年,这样也不过才二十岁,再外放个十年八年,三十岁回到神都,不到四十就能进尚书省。
赵骅二十多岁就已经是户部侍郎,升迁速度不说无人能及,也是世所罕见,但十几年过去,他到现在依旧是户部侍郎。
要是赵淩按照王延设想的路线走,看似升迁速度没有赵骅快,但更加稳健,潜力也更强。
可十六岁的状元……
赵骅感觉自己的心口突突直跳,努力冷静下来,问:“你平时在御书房干嘛呢?”
“当石狮子啊。”赵淩想也不想,“哦,不是。写作业,”顺便撸猫开小差,“看奏折,看见感兴趣的就写文章给陛下看。陛下有时候会问我问题什么的。陛下自己说的,他是我先生,我跟着他上课。”
所以,他儿子其实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赵骅连着好几天,上班的时候依旧是该干嘛干嘛,但一离开工作状态,整个人都在神游太虚。
到底是自己的同僚,还是能够让自己闲闲没事干的得力副手,罗侍郎叫了赵骅一起到他那边厢房一起用午膳,顺便把赵骅盘子里的红烧肉……他看着用筷子阻挡他筷子的赵骅:“你有一盘,给我吃一块怎么了?”
赵骅从来户部工作开始,午膳都是自己带的,基本不出去吃。
现在他也不出去吃,不过是每天中午家里掐着点送过来,瞧着都很好吃。
赵骅看了看巴掌大的盘子,总共就不大的四块肉,心想这也叫一盘?
“罗侍郎怎么会差一块红烧肉?”家里吃一顿红烧肉不容易。
“我就是差了。”赵骅寸步不让。
外面的猪肉也不知道怎么养的,吃起来总是有一股腥臊味,哪怕放了许多大料下去,那股味道也是萦绕不去。
还得是自家养的猪,吃着香。
尤其是猪五花,肥瘦均匀,五花三层,炖煮到软糯香甜,入口是扎实的肉感,却又在口腔肚腹中暖暖融化。
汤汁拌饭更是一绝。
可是家里庄子总共就没养多少猪,还得等到过年再出栏。
想要在平时吃上一顿自家猪的肉肉,是很困难的。
哪怕他是一家之主,想要在现在这种时节,自己宰上一头猪来吃,回家得被赵王氏摁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