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 第237章

作者:来自远方 标签: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赵县尉容禀,官寺录名的匠人仅二十六人,纵日夜不停,也无法短期补足缺额。”

“据我所知,县内铁匠就不只此数。“赵嘉皱眉道。

“不瞒县尉,并非县内匠人皆可。”库吏解释道,“唯录名匠人可入武库,且录名之前都需官寺查验。这是国初即有的严令,绝不可轻易触犯。”

这样的规定存在弊端,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未曾改动。究其原因,非是朝廷墨守陈规,不思进取,而是从青铜器进入铁器时代,冶炼方法和制造兵器的手艺都属于保密级别,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必然要慎之又慎。

中行说曾向军臣单于进言,南下劫掠时,尽量多抓汉朝的匠人。

匈奴人不会自己打造兵器,茏城的匠人都是从汉郡及其他胡部掠来。其中,鲜卑和丁零被劫掠的次数最多,仅次于汉朝。

为了达到目的,匈奴人可以不择手段,没少干不讲道义的事。

别部依附于匈奴,武力又不如人,要么忍气吞声,继续任本部欺压,要么就如拓跋羌部一般,潜伏在暗处,等待匈奴衰弱再-暴-起发难,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鉴于匈奴的举动,汉朝严禁铜、铁出边,违者重刑,并对匠人登记造册。以云中郡为例,凡是能打铁的匠人,不管是不是能进入武库,都会在官寺留底。

先后走过几间库房,了解过武库现状,核对完缺少的兵器数量,赵嘉收起木牍,心中有了计较,对库吏非但没有责难,反而多有勉励。

库吏很是感激,正准备出言,赵嘉突然话锋一转,表示在不触犯条令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未必不能提高。

“既然人手不足,无妨先集中打造长戟和短刀。春耕之后,各乡更卒将往城中操练,长戟、短刀不可或缺,余者可宽限时日。如能尽快补足缺额,武库上下皆增钱粮。”

工匠给官寺做活并不白干,视工期长短和手艺发放粟米。

赵嘉身为县尉,有权决定发放的粟米数额。

此外,库吏的薪俸有定额,但赵嘉身为顶头上司,对属吏的工作予以褒奖,额外发下一笔米粮,严格来讲并不触犯律条。

沙陵县的新县令仍未到任,县中事务由两位长吏主持。赵嘉和县丞关系不错,彼此达成一致,其他人脑袋发抽才会跳出来反对。再则,赵嘉身为太守宾客,屡次立功,云中大佬都对他十分爱护,只要他不是自己想不开,蹦高往坑里跳,哪怕做事略微出格一些,自有人为他兜底。

有了赵县尉的承诺,武库上下都被调动起积极性,匠人们互相合计,二十多人分成三班,仿效秦匠分工合作,作坊内的火炉日夜不熄。

能被官寺录名的匠人都是熟手,技艺之精湛,在郡内都属翘楚。

常年打制兵器,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彼此之间通力合作,找到契合点,工作效率之高,连库吏都吃了一惊。

赵嘉再至武库,看到匠人们的变化,高兴之余,自己出钱,让健仆到商市购买肥羊,宰杀烹煮为众人加餐。

整个四月,赵嘉都在武库和官寺之间奔忙,田中之事尽数托付熊伯。在此期间,沙陵县陆续下了几场小雨。得到雨水滋润,谷子长势喜人。

力田仍旧早出晚归,每日往来各村寨,宣读官寺的告示,顺便清查是否还有闲汉,有的一律抓捕。

仰赖牛耕和新农具,青壮和健妇不提,身体硬朗的老人和半大孩童都能下田劳作。家中丁口多的,还计划明年再开几亩荒地,专门种植蹲鸱。

所谓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赵嘉种植大芋没能成功,几个少年却意外种成。

赵信和公孙敖将收获的芋头送进仓库,来回十多次才全部运完。赵嘉感慨之余,决定划出一顷地,专门用来种植大芋。

在亩产两石就是丰年的边郡,能填饱肚子的口粮弥足珍贵。畜场没有敝帚自珍,大芋的种植方法很快在县内传开,并开始向全郡乃至临郡蔓延。

初开始种植,种芋都是从野外挖掘。因其长在林中,且分布区域有限,搜寻略显困难。如此一来,以大芋为食的野猪自然就被盯上。

趁此良机,赵氏畜场又收获一批小野猪,数量多到照顾不过来。赵嘉干脆手一挥,挑选最壮最肥的养起来,余下尽数宰杀,部分制成咸肉和肉酱保存,部分涂抹酱料烧烤。

不得不赞叹孙媪的手艺,即使缺少调料,烤出的小猪依旧喷-香-诱人。

西汉版烤乳猪味道绝佳,大受畜场众人欢迎。赵嘉一口气吃下半头,仍感到意犹未尽。不提赵破奴几个,连卫青都抓着一条猪腿,啃得满嘴油花。

如此美味,赵嘉自然不会独享,挑出几头健壮的小猪,连同烤制的方法和酱料一同送去太守府。

将小猪送去太守府第三天,赵嘉回到畜场,赫然发现魏悦来访。

本以为魏三公子是有要事,未承想,对方是奉魏太守之命前来市买小猪,而且指明要最肥的。

“市野彘?”赵嘉眨眼。

“然。”魏悦点头,“阿多送去的野彘甚是味美,阿翁餐食一头。”

“一头?”

“一头。”

赵嘉艰难地咽了口口水。

即使是小猪,分量也着实不轻,身上的肉相当可观。一顿吃下一整头……云中大佬果真不凡,估计廉颇再世都要甘拜下风。

进入五月,田地中的谷子长得愈发茂盛,蝉破土而出,爬上高处,发出夏日里的第一声高鸣。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农人忙着浇水灌溉,脸晒得黝黑,肩头后背被晒得脱皮,却是眼也不眨,继续赶着大车,一趟接一趟往来田间地头。

鹿老又带人打了几口井,周围砌上石砖,井口安装汲水的工具,按下摇把,清水汩汩涌出,顺着挖掘出的沟渠流入田亩。

水井加上临近的一条小河,足够供应赵嘉和卫青蛾手中的田亩。包括赵氏和卫氏村人,只要打过招呼,同样能自水渠中引一条支流。遇到家中劳力不足,畜场中的青壮和佣耕还会主动帮忙。

消息传出,有临近村寨的人不打招呼,擅自截断水渠,引入自家田中。

此举自然引起众人愤怒,村中的青壮实在气不过,直接将水渠挖断,反引来对方冲到畜场,准备倒打一耙。

“为何我等不能取水?”带头叫嚣的是个二十许的青年,原本是县中无赖,被三老抓回去教育,敢不听就一顿棍棒,只能老实在家中耕田。

奈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老实没几天,知晓畜场挖掘水井水渠,不想跑远路去河边取水,村中的水井又只有一口,自然就打起了歪主意。而村人心生贪念,仗着族中有子弟战时得功,竟真的被他鼓动。

“赵县尉新官上任,若是传出跋扈乡里,欺压百姓的名声,嘿!”仗着人多,青年语带威胁,根本无所顾忌。

说话间,一双贼溜溜的三角眼瞄向人群后的卫绢,黏上就不舍得移开,差点当场流口水。卫绢当即沉下俏脸,公孙敖怒发冲冠,就要冲上去给青年一顿老拳。虽然被卫绢亲手拉住,仍死死盯着青年,恨不得当场挖出那双贼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