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第143章

作者:扶子不好吃 标签: 情有独钟 强强 末世 穿越重生

  它还是一只幼年犬。

  杨奕钦目光落在狼青犬身上:“这是爸养的狗吗?”

  “没错。”杨父解释说,“去年你三大爷家的狼狗怀崽了,年初我去抱了一条小狗崽回家养,末世爆发后就长到这么大了。”

  杨奕钦夸赞:“看起来很威风。”

  听到杨奕钦夸奖其他动物,猫小六直觉爬上乌黑的小脑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时间,它顾不上跟狼青犬针锋相对,连忙转身奔向杨奕钦的方向,顺着对方的裤腿往上攀爬,边爬边卖萌一般“喵”、“喵”叫。

  杨父看向它的小心收起的利爪,笑说:“你们的猫也不错。”

  猫小六:“喵。”

  庞大的中华狼青犬龇了下凶猛的獠牙。

  杨父摸了一把狼青犬的脑袋,狼青犬嗷了一嗓子,便乖乖往后退了一步。

  这时,杨母在楼下大喊了一声:“钦钦啊,你和小封收拾好了吗?”

  “还没有。”杨奕钦走到扶手边上,“刚刚跟我爸聊天呢。”

  “杨建国!”杨母大声喊道,“别耽误你儿子和你儿媳妇收拾东西,没事就下来帮我做饭,村长还在楼下等你呢!”

  话音一落,“碍事”的杨父和“儿媳妇”封霖都沉默了。

  村长?

  杨奕钦看向院子里,发现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站在下面,身边也跟着一条狼青犬,跟杨父的爱犬应该是一胎生出来的,大小和体型都很像。

  除了他之外,还有其他三位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以及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他们应该都是巡逻队的人。

  杨父轻拍狼青犬的脑袋,见它听话半蹲,就走到了卧室的床边。

  他检查了一番地暖的分水器,确定没有问题后就打开了上面的旋钮,随后转身嘱咐杨奕钦和封霖说:“供电虽然断了,但咱们家的地暖,可以烧灶台的时候顺便自己烧了。不过为了节省煤炭和柴火,只有两间卧室打开了地暖开关,一层的大客厅自己烧了个大点的火炉。你们这间卧室的开关我打开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就不会这么冷了。”

  杨奕钦问:“柴火是从外面砍的?”

  比起耗电来供暖,现在村里的人多是自家安装了暖气片或地暖盘管,然后利用做饭的土灶燃炭烧火来当热源,因此家家户户存了不少煤炭。

  但村里的树木都是各家种的果树和乘凉木,村外又是成片的田地,除此之外就是小路边上的白杨和柳树,唯一的树林是专门种来当家具木的,远在三公里外的地方。

  “就是东边的树林,在下雪之前砍的了。”杨父解释说,“世道一乱,大家就什么都想囤一点,不然心里不踏实。”

  杨奕钦关心地问:“出村那么远,没人出意外吧?”

  杨父摇头:“咱们村子离城镇太远了,周围都是成片的田地,除了村里的丧尸就没有其他威胁了。”

  杨奕钦笑了笑:“咱们的地理环境真不错。”

  “也有其他麻烦事,明天有机会带你们去看看。”杨父拉住了狼青犬的绳子,说,“我先下楼了,不然你妈又该念了,你们赶紧收拾好就下楼。”

  两人点头。

  杨父便带着狼青犬下了楼。

  杨奕钦将双人床上的塑料布拆了下来,闻了闻被褥的味道,嗅到一股清洗晾晒后的气息。封霖将客厅角落的塑料袋拿了过来,从里面掏出来两条冬被,放到了床上。

  随后,两人又将直升机上的大部分衣物、生活用品、食物都搬到了屋里,将它们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之后的几个月,他们都将居住在这间小套房中。

  收拾好一切,屋里稍微有了一点温度,他们带着猫小六下了楼。

  村长等人已经离开,杨父正在帮助杨母准备晚饭,手里提着一只刚刚用开水烫过拔毛的鸡。杨母正在往灶台里面添柴,不忘继续翻炒大铁锅里面的肉菜。

  杨奕钦快步走了过去:“我也来帮忙。”

  杨母笑看他:“你能干什么?去,带小封好好转转咱家院子,别给我添乱。”

  杨父提着鸡嘱咐说:“要不这样,你们把前院和侧院菜园子的大棚给搭起来,大棚的支架已经基本弄好了,就差铺上塑料布和稻草了。”

  杨奕钦有些疑惑:“蔬菜没冻坏吗?”

  杨父解释:“有些蔬菜好像更加抗寒了,大部分都没有受到暴雪的影响。”

  “我明白了。”杨奕钦应下,“正好,我和封霖很想学怎么弄大棚蔬菜。”

  杨父笑了:“我看你什么都想学。”

  杨奕钦领着封霖和猫小六,先通过侧门走到了前院。

  前院的面积很大,足足有三百多平米,院子三面都背靠农户家的墙壁,另外一面朝向村子的水泥路。杨奕钦还记得,朝向水泥路的那一面原来只砌了一米多高的砖,现在矮砖墙上面又加了一道一米多高的铁网。

  这里的冬天不适合种植蔬菜,分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种了不少抗寒的韭菜、菠菜、小白菜、葱、蒜苗和萝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覆盖了这些蔬菜,现在积雪已经被清扫到了墙角,冻伤的蔬菜看起来只是有点蔫巴。

  阳光大棚的简易骨架已经搭建了起来,塑料和稻草布堆叠在一旁,只等将它们铺平在支架上。

  看样子,杨父为此费了许多功夫。

  杨奕钦和封霖一人扶梯一人搭棚顶,配合默契动作迅速,前院菜园的大棚很快就搭建完成。

  侧院的面积只有一百多平米,里面搭建了一些木架子,看起来是想种植番茄、豆角、茄子之类的蔬菜,不过这里还没有种下菜种,也可能之前已经收获过一茬。

  两人按照支架的框架,将侧院的太阳暖棚搭建好。

  回到正院,院子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他们总觉得恍若隔世,仿佛很多年没有感受到这种来自家庭的烟火气息了。

  杨母掀开门帘,朝他们忙招手说:“忙完了就去洗个手,准备吃晚饭了,再不吃天就该黑了。”

  为了迎接杨奕钦和封霖,这顿晚饭前所未有的丰盛。

  精米饭、炒腊肉、炖整鸡、红烧肉、猪肉粉条……就算是在末世前,这么一顿饭都是极为丰富的,称得上是年夜饭了。

  杨奕钦问:“咱家囤粮这么多吗?”

  虽然目之所及都是各种粮食,但这种吃饭未免也太过奢侈了。

  “家人团圆,我和你爸开心啊。而且咱们又不是浪费粮食,吃不完就慢慢吃。”杨母笑了笑,转头招呼封霖说,“小封快坐吧,今天是咱们第一次见面,按照我们这儿的习俗应该办宴席请人的,但是现在情况特殊,你别嫌弃招待不周。”

  封霖罚站般站直了身子,摇头说:“不会,谢谢您。”

  杨父将筷子递给他:“别太紧张,坐吧。”

  封霖这才态度端正地坐下,杨奕钦坐在了他的旁边。

  虽然没有请其他亲朋好友过来见证,但杨母和杨父完全按照步骤招待封霖,不过于冒犯地询问他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将这顿晚饭吃成了“定亲”宴。

  晚饭过后,杨父去洗碗筷,杨母从西侧的套房里拿出来一对银镯子。

  杨母将银镯子递给杨奕钦和封霖:“这是你姥爷当初给我和你爸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却是咱家的传承。现在,我把东西给你们,你们两个一定要在末世里互相扶持,好好活下去。”

  两人慎重地接过。

  镯子十分朴素,上面没有什么花纹,只有些微氧化的痕迹。

  封霖语气郑重地说:“您放心,我现在为杨奕钦而活。”

  闻言,杨母神色微微一顿,这才继续说:“这……也别、别说的这么严重,你得为你自己而活,我们做长辈的不求什么,只要你们两个相互依靠相互信任就好。”

  封霖没有再多说。

  毕竟他不是胡言乱语,也不是为了得到认同,所以故意夸张。

  .

  晚间休息时,杨母跟杨父提到了这件事,她说:“小封愿意不顾危险,陪咱们钦钦跑这边来寻亲,就已经能说明他的心意,但那孩子是不是太执念了?”

  “那个孩子确实不一般,我都能感受到他的威胁,这样的人在末世里往往能活得很好。”杨父话锋一转,说,“咱们钦钦向来有主见,他既然选择了小封,肯定不是头脑发热喜欢错了人,咱们只要相信他们就行。”

  当初杨奕钦向家里出柜时,杨父一开始收到了不小的冲击。

  即使深觉不敢置信,但缓了两天之后,他还是认同了。毕竟杨奕钦从小就极有主见,自己就算不同意也无济于事。

  而且杨母接受的很快,还反过来劝他。

  杨父调整一番心态,按照看待男女恋爱的眼光,去看待杨奕钦日后的恋情。尽管理解了出柜的事,但他认为以杨奕钦和封霖的年纪,感情经验恐怕并不稳定,会和其他小年轻一样分分合合却走不到最后。

  杨奕钦要带封霖回来见家长,杨父自然十分认同€€€€这是负责任的表现。

  做人的本质,就得要做到负责。

  然而末世爆发后,人性变得更加复杂莫测,单单在这个小小的乡村中,他就已经看到了太多的恶心事,所以对于儿子的感情,他其实做好了无法长久的打算。

  可见过封霖之后,他终于确定了对方的能力和心意。

  “你说得对。”杨母放了心,“执念深就深吧,无伤大雅。”

  两个年轻人不仅经历了学生时期的陪伴,还遭受了末世的磨砺,却依旧坚持在一起,还有什么理由质疑担心他们的感情。

  .

  次日。

  一家人吃过早饭,杨父便拿起弓箭,招来跃跃欲试的狼青犬,然后对杨奕钦和封霖说:“我们去巡逻了,你们跟我一起吧,正好给你们介绍一下村子里面的情况。”

  杨父手中的弓箭,跟杨奕钦之前用的弓箭很像,一看就是他自己打磨出来的武器。

  杨母提醒说:“别忘了带上你们的小猫,也让它认认路、认认人。”

  闻言,猫小六亲昵地拱了拱杨母的脚。

  杨母乐得弯起了眼睛。

  “猫小六。”杨奕钦喊了一声,“列队了。”

  黑猫立刻蹿到了杨奕钦的脚边,优雅蹲下后昂首挺胸看向前方,一副随时等待发布号令的模样。

  杨奕钦蹲下身摸摸它的脑袋。

  封霖对杨父说:“我们可以出发了。”

  杨父点头,牵着狼青犬,领他们先去看了家门口水泥路尽头的封堵。

  路口两旁的农家早就不住人了,小路尽头堆满了石头和砖头,还在上面浇筑了水泥砂浆,障碍物高达四米,可谓是堵得严严实实。

  他们顺着梯子爬上路口两家农户的楼顶,走到边缘看向村子外的景象。

  变异后的狼青犬个头很大,动作却相当灵敏,也顺着梯子爬了上来。猫小六则直接伸出利爪,沿着墙根爬到了房顶。

  农村平房的层高普遍高于楼房,房间本身还会被台阶垫高半米多,再加上村子通往田野的路是下坡路,因此站在最外层农户的屋顶俯视下方,会发现实际距离地面的距离有接近六米那么高。

  这个高度进一步保护了村庄,阻挡了企图冲入村里的丧尸和动物。

  抬眼往稍远的地方看去,就会看到沿着村子还挖了一条类似壕沟的东西,壕沟并不连贯,但每条壕沟都有两米宽三米深,掉进去之后很难爬出来。

  杨奕钦好奇地指向那些包围了村子的沟壑:“这是村里的人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