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导演 第51章

作者: 标签: 爽文 娱乐圈 业界精英 穿越重生

  难怪说新闻媒体是无冕的王者,他们操纵舆论的本领实在太强了。

  在他们的挑事之下,很多人开始吹捧秦砚、贬低张一谋,并且说年轻的导演才是华国电影的未来,老年人应该退位让贤了。

  对于这些说法,秦砚一直没有出面澄清。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打电话,想要采访他。实在被骚扰得心烦意乱,秦砚直接就把自己的私人电话关机。

  可是这些媒体无孔不入,他们查出了秦砚所成立的华砚,他们纷纷找上了丁畅,又把丁畅搞得苦不堪言。

  无论外界多么希望秦砚露头,秦砚还是选择了保持沉默。

  他知道这种这种情况之下,无论他说什么,肯定会被媒体和公众恶意曲解。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想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不会去关心发言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秦砚早就知道舆论的威力,所以他避而不及。

  另外一方面,这件事情的确有和秦砚有一点关系,那就是涉及到整个大陆电影市场的推动改革。

  去年之前,华国票房制度普遍是各个院线直接购买电影的放映权,然后盈亏自负。

  电影获得多少票房那电影院的收益,和制片方已经没有关系。所以说制片方对于偷票房这件事也没有太大的抵触。

  但是现在国家和市场都发现,如果继续按照以前这种一锤子买卖的交易方式,不利于优秀电影的发展。

  从去年开始,国家便主动推动了电影改革,要求电影院线按照分成比例来购买影片放映权,而不是像以前的买断价。

  但院线也很聪明,会看碟下菜,只有大型制片公司的电影才能够获得一个公平的分账比例,而小制作的电影只能面对残忍的剥削。

  张一谋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师,除了他在电影方面的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直和有关机关保持着相当紧密的联系,而这次改革的真正杀手锏便是张一谋的《英雄》。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等着看《英雄》,没有哪一家院线公司愿意错过。

  但如果你想买《英雄》的放映权,那你就得签署相应的分账条款,以后购买其他电影的放映权也得按照这个条款进行,这是在为其他电影做好事。

  有些不那么出名的电影却愿意分给电影院更多的票房比例,而向张一谋所拍摄的《英雄》,院线只能够得到45%左右的分账。

  于是不少电影院纷纷把原本属于《英雄》的票房,成为其他电影的票房,那电影院便可以多获取10%左右的收入。

  更不要说其他的劣质电影,还有可能会暗中和影院进行勾结,让影院把《英雄》的票房偷给自己。

  有关机关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在《英雄》上映期间,全国各地都开始进行票房清查活动。

  之前《古宅》的“偷票房”风波,其实背后便是华国电影集团暗中推动,有关机关在利用《古宅》去试探各地院线的反应。

  虽然现在这件事情也和秦砚没有任何什么直接的关系了,但是秦砚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算是跨时空的和国师进行合作,有半分战友情。

  张一谋在为华国电影做实事,所以无论如何秦砚都不会回应这些问题,他不想去背刺“英雄”一刀。

  但谁知道这个时候华国电影集团的领导突然找上了秦砚,并且告诉秦砚有一人想要和他见上一面,这个人正是国师。

  这一次秦砚更加早的来到和张一谋约定的地点。

  张一谋进来的时候,他带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身上穿着也很朴素,就像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在秦砚的记忆之中,张一谋一直都是这种朴素的装扮出现在公众面前。

  张一谋进来之后,秦砚立刻起身:“张导,您好。”

  秦砚对于张一谋是打心底里的佩服,在秦砚成名之前,如果把华国电影的海外获奖数量分为十斗的话,那张一谋独占其中的七斗。

  除此之外,张一谋的性格也是演艺圈中公认得低调、朴素。在第五代导演之中,他的人品绝对是最好的。

  比方说现在张一谋明明已经是国内第一的导演,面对秦砚这个刚刚展露出投教的年轻导演,他脸上依然笑着说道:“你就是秦砚吧。来来来,坐着说话。”

  秦砚坐在位置上继续打量着张一谋,上辈子他基本在西方生活,和张一谋打交道的机会特别的少。

  张一谋的确和传闻中的一样的平易近人,如果说秦砚在片场是暴君的话,那张一谋肯定是老师。

  张一谋也没有拐弯抹角,他直接开口说道:“我大你这么多岁,我就托大叫你一声小秦吧。”

  “怎么样,没有想到我会突然约你来见面吧。”

  秦砚点了点头说道:“一直很喜欢张导的很多作品,没有想到能有机会和你见面。”

  每个导演在见到张一谋的时候都会表达对于他的喜欢和崇拜,张一谋已经习惯了。而且看得出来张一谋的心情最近并不是很好,他颇有些自嘲的说道:

  “喜欢我的作品吗?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我的作品啊。”

  言下之意很明显指的是他正在上映中的电影《英雄》。

  这部电影对于整个华国电影市场以及对于张一谋的意义都是特别大,尤其是对于张一谋。

  以前拍电影,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虽然偶尔也会采访观众对于电影的看法,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导演听不见观众们的反馈。

  但时代不同了,网络越来越发达,现在观众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表达自己对于电影的看法。

  每一个看上去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却能够汇聚出一股不受任何媒体控制的民意。

  而这一次张一谋以及集华国电影行业力量所拍的《英雄》,无论是国家还是他个人对其都寄予厚望。

  看到现在的批评,张一谋内心自然是有失落的。

  秦砚知道这其中的种种情绪,甚至也知道《英雄》在国内口碑不佳的原因,但是作为晚辈、作为年轻导演,他不能说。

  现在的秦砚,没有资格评价与定义整个电影圈。哪怕他心怀好意,哪怕张一谋看上去明辨是非,秦砚也不能说。

  所以秦砚只能说一句:“电影终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张一谋也算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并没有继续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说道:“其实这次来是想感谢你的。”

  张一谋以为秦砚什么都不知道,便把最近发生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其实就是电影改革那些事,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大导演担纲、知名演员加盟,有这些噱头更容易卖出好的价钱。只要卖得出去,没有人会去考虑电影的质量。

  这让小制作、小成本的电影,完全没有未来。

  偶尔如果出现一、两部精品级的电影,那就会遭受到各种打压,比如说压低价格、偷取票房。

  长此以往,这对于华国电影的发展十分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秦砚如此努力的想要背靠华国电影集团进行上映,因为只有看在华国电影集团的面上,这些院线才不会吃相那么难看,才有可能给秦砚一个合理的分账比例。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影院偷取《古宅》的票房,他们的猖狂可见一斑。

  《英雄》实际上就是有关机构牵头进行投资,用来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秘密武器。

  赵厅长所谓回去与领导、导演讨论一下,其中之一便是张一谋。

  张一谋为什么能够被称之为国师,除了他在电影上最大的成就以外,他和政府的密切来往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而且这种来往并不是指对于权力机关的谄媚,而是指张一谋的确为华国的电影改革和发展做了很多实事儿。

  这一点秦砚心知肚明,所以像他这么心气高傲的人在见到张一谋的时候,依然会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尊重。

  “所以你的《古宅》算是帮我分担了很多压力,如果没有《古宅》的话,这件事情还不一定能够顺利推动,而《英雄》的票房还会再缩点水。”

  秦砚立刻摇了摇头:“张导,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作为一个华国人,谁不想自己国家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好。”

  “而且国内市场票房制度越来越完善,起码下次电影上映,我就不用那么担心票房被偷了。”

  听到这儿,张一谋双手十指交叉,露出思考的表情:

  “你是说你现在在拍的那部电影吧。我看到了你在有关机关的备案,没想到会是一部武侠电影,拍得如何了?”

  “已经开始后期制作了。”

  “怎么样?你对你的电影质量看上去很信任的样子。”

  秦砚拍的《大笑江湖》,并不是上辈子的任何一个剧本,也没有任何类似的案例,按理说难以预测成绩。

  但是秦砚相信工业电影的标准有其独到之处,而自己按照工业流程所制造出来的电影,票房成绩上绝对不会差。

  所以秦砚自信说道:“我相信它的成绩肯定不会差。”

  听到这儿张一谋顿了顿:“会比《古宅》的成绩更好吗?”

  秦砚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张一谋笑着说道:“你还真是不给我们这些老人家活路呀。这么有自信超过我?”

  秦砚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摇了摇头:“其实我并不认为我的电影就一定比您拍的好,只不过我所拍摄的电影是观众喜欢看的电影而已。”

  “你的《英雄》不也有明确的目标观众吗?”

  张一谋愣了一愣,他没有想到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透的事情被秦砚一语说破:“我果然还是低估你这个年轻人的呀。”

  “之前这么多媒体吹捧你,然后用你来打击我,我还以为你会站出来说几句,无论好话还是坏话,没想到你居然一直没有开过口,我这才想着找你来聊聊天。看来你比任何人都要看得更清楚。”

  秦砚安慰道:“张导,圈外人不会理解《英雄》的重要性。但唯春秋可书功过,十年、二十年后,等我们国家编写影史的时候,《英雄》会有它该得到的评价。“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懂得自己的导演,张一谋的话也多了起来,他说:“是啊,谁知道我为了拍这部电影花了多少心血呢?”

  张一谋这种导演,他可能不知道市场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吗?

  哪怕他未来的电影一直备受争议,但实际上张一谋一直都是特别懂人性的那类导演。

  那为什么张一谋还要拍《英雄》呢?甚至无数人骂他模仿李桉、东施效颦,他也义无反顾的拍了。

  大陆和台城的紧张关系是谁都知道的,这种情况之下,竟然让台城的导演在国际上掀起了华文化的浪潮,这对于□□来绝对没有办法接受的。

  而且同时大陆马上就要入世了,必须要树立起自己文化强盛的形象。

  “国师”,享受着国家给他某些特权的同时,他也必须要为国家做出很多事情。

  而这一次拍摄《英雄》,实际上就算是半个政治任务。

  很多人都说《英雄》先开了华语电影的商业战争,但实际上《英雄》的主战场一直都是在海外,而不是在国内。

  比如说像这一次国内观众特别爱抨击《英雄》的服装颜色问题,主角身上穿着鲜红、艳绿长袍,国内绝大部分观众都无法接受。

  作为一个摄影大师,张一谋当然知道国内观众喜欢什么款式的服装。

  但问题是西方观众和国内观众对于华文化的认知本来就有差异。

  国内观众对于武侠电影的期待,更多的是劫富济贫、仗剑天涯,而这种文化观念和西方信奉的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西方更喜欢塑造出空灵、抽象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英雄》所努力构造的江湖世界。

  想要做一道菜,让喜欢吃辣和不喜欢吃大的辣的人同时满意,这何其困难?

  张一谋必须选择国外市场,必须完成国家给他的任务。

  而这也是为什么《英雄》能够在海外创造出如此高票房的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雄》就是大陆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起码在秦砚上辈子死的时候,海外票房依然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超过《英雄》。

  这既是《英雄》的骄傲,同时又是《英雄》的悲哀。

  悲哀什么时候,华国真正的文化才能够走出国门,让世界所接受。而不是西方人脑海之中自以为是的华国形象,就像《花木兰》一样。

  张一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带着教育指导的语气,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