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导演 第40章

作者: 标签: 爽文 娱乐圈 业界精英 穿越重生

  秦砚感叹自己果然是一个越来越像好人了,对朋友真的很负责。

  导演之爱演员、爱摄影、爱音效,则为之计深远。

  秦砚如此为众人着想,当然要严格要求众人!

  连秦砚都觉得繁琐庞杂的工作,对于其他人而言那就是名为绝望的深渊。

  能够借到的图书和影片秦砚就借,如果借不到的秦砚就直接买。

  不是秦砚吝啬,而是秦砚知道他的家实在装不下很多资料,而且用完一次后也不会再次使用。

  平影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电影院校,图书馆内收集了大量的电影作品。秦砚每天都带着刘正文他们去搬运资料。

  他们几人的租借额到上线后,秦砚就发动室友丁畅、丁松之他们,后来连何建华也没能逃过。

  在优先租借的情况,秦砚最近花在买书和影碟上的钱也高达5位数。

  现在秦家里真的可以称得上书山碟海。各种武侠,分门别类地放着,按照作者、类型、年代、国别分类。电脑、两台电视一直以两倍速播放着各国的影视作品。

  虽然刘正文、任越他们平时也喜欢看武侠作品,但完全是在自由自、随心所欲的状态下与观影。

  而现在他们一边看,一边要按照秦砚的要求,把其中让他们感觉到印象深刻的剧情和逻辑上无法自洽的剧情全部摘出来,记录在笔记本上。

  《某某作品》,什么情节,调动了观众什么情绪,出现频率……

  而且每个人每天都有具体的工作量要求,目前看来每天的工作量都在八个小时以上。

  人类会有很多爱好,但这些爱好只有在没有任何的负担之下,才会让人感觉到快乐。

  而当它们变成一项工作,有着目的性去完成,甚至还有各种考核指标的时候,它们就会变得格外枯燥。

  谢北杨能力可以说相当出色,而且文字敏感力特别强,否则他也不可能考得上平大。按照秦砚的要求摘出剧情,他依旧可以做到一目十行。

  哪怕是他,看一两个小时就会意志不清、浑浑噩噩。

  对于现在的刘正文他们来说,看武侠、电影,就是这样一件枯燥乏味,让人痛苦无比的事情。

  爱好,根本无法再称之为爱好。

  很多次他们都会想要放弃,虽然秦砚当初和他们签了合同,但是他们知道那更多是一个玩笑,如果他们真的要退出,秦砚肯定不会拦着他们。

  但同样他们也知道,秦砚与他们签合同就是在告诉他们:编剧,不是游戏,而是工作!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轻松又快乐的工作,包括之前拍摄《古宅》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感受到了秦砚对待工作的严肃。

  每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会看一眼秦砚。

  秦砚看书比他们看得多,做得笔记也比他们多,最后汇总出来的典型剧情、反转剧情、笑点也比他们多。

  秦砚的效率的确比他们高,作为一个专业导演,秦砚早就学会了总结各种剧情。除此之外,秦砚的工作时间也比他们更长!

  有的时候秦砚集体工作时间结束,他还在看a,结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已经把b和c已经看完了。

  根据谢北杨的描述,北方天气干燥,他偶尔会半夜起床喝水,他总是能够看见秦砚门缝的微光,秦砚似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用睡觉一般。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看到工作状态下的秦砚,他们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秦砚能够写出《古宅》那样的剧本。

  对于秦砚而言,剧本创作哪有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书山苦海,百炼成钢。

  每一个情节的安排,每一个冲突的出现,完全是靠大量的枯燥乏味工作堆砌而成。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奚芊芊他们叫唤几声,宣泄苦闷后,又继续与抄录。

  哪怕是最嘻嘻哈哈的刘正文在抱怨之后也投入了工作,他心理憋着一口气:老子是学长!不能被学弟给比下去了!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压力,现在他们还能和秦砚合作电影,如果秦砚再这么进步,有一天自己会不会被远远落后,再无一起合作的可能。

  其中受秦砚影响最大的还是作为半个同居人的谢北杨。

  最近谢北杨晚上也不回自己的宿舍了,就留在秦砚家里和他一起看书。

  一开始的时候,秦砚和谢北杨还是各自就在自己的房间挑灯夜读,谁也不打扰谁。

  到了后来也不知道发生了,晚上两个人便会各自拿着一本书坐在沙发上静静。

  什么也不用谈,什么也不用说,只是知道还有一个人在和自己做同样的事情,便会感觉到无比的安心。

  到夜深人静、寂静无声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压力,想休息或者是想做其他事,只需要向对方说一句晚安,便可以自己回房休息。

  两个人都在心理默默想着:同居的生活,似乎还不错。

  ——

  这样高强度的编剧工作大概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总算是把秦砚所需要的剧本大纲完成。

  仅仅是大纲就有有30万字左右,远远超出常规电影剧本的字数。

  当然这并不是最后的剧本,反复修改。

  秦砚创作剧本有自己的习惯,那就是先让剧本足够的丰满,把一切的可能剧情都纳入剧本之中。然后再开始删除,最后在种种可能性中挑选出最为出彩的一条剧情线。

  其实秦砚手中的剧本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富家子弟,向往快马恩仇的江湖,想知想成为一代大侠,但是屡屡不得门而入的故事。

  今天总算是把整个故事的大结局给写了完。最后的结局也是经过秦砚和谢北杨他们反复多次讨论,最后确定的。

  虽然秦砚定的整个剧情基调是搞笑、反套路的江湖故事,但是实际上在搞笑中,秦砚又习惯性地添加了一个更深邃的主题。

  当秦砚提炼出整个事件脉络和主题的时候,谢北杨他们都惊呆了。他们原本就以为这是一个纯粹的搞笑故事,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之前挑选具体情节的时候,秦砚一直在暗中安排另外一条线索。

  而他们也见识到了秦砚到底有多妖孽,明明整个创作过程是他们一起完成。

  每一个剧情、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反转都是他们共同决定的,他们却没有及时发现秦砚把整整个素材串成一个完整故事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剧本创作所必需的灵魂,一般情况下会安排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同时展开。

  很明显剧本明线就是这一个少年郎在江湖上成长的各种遭遇,而暗线则是秦砚所安排的江湖变化。

  感受到秦砚的变态,刘正文忍不住发出一声长叹:

  “我的秦大导演剧本终于完成了吧,你终于可以放过我们了吧,我在看剧本都快吐了。”

  天知道最近他们都过得什么日子,昼夜颠倒、殚精竭虑。

  听到这句话,秦砚露出一个微笑,自己刚想说点什么,结果被奚芊芊立刻打断:

  “我说亲爱的秦砚弟弟,你能不能不要露出这个笑容呢?我现在看到你露出这个笑容就觉得可怕。“

  以前奚芊芊他们也有和秦砚合作过,但是他们真正与如此密切的合作,还是从《古宅》开始。

  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他们这才发现秦砚的脾性其实有一些腹黑,尤其是他每一次都露出善良而温和的笑容的时候,总会让他们毛骨悚然。

  比如说上次刘正文主动提出剧本帮忙的时候,秦砚便是这样的微笑,以接近哄骗的方式,让所有人都加入了整个剧本创作中。

  奚芊芊前天上称,发现自己这个月尽然瘦了5斤,明明什么体能训练都没有!但是她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她觉得每天跑5km都比写剧本容易。

  一旁的谢北杨和任越都默默点了点头,他们两个也明显有了黑眼圈。

  他们都承认这一个月的时间让他收获了很多,这段时间的辛苦的确很值得。

  但是能不能让他们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啊,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他们觉得自己会被秦砚给搞死。

  以前也有人跟在他身边一起创作剧本,可是从来没有人和他这么开玩笑。秦砚只会按时检查每个人的工作进度,在他心中电影创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如果秦砚布置布置了工作,有人拒绝那他就可以直接从秦砚的项目组中离开了。

  独裁者秦砚,可不是一个浪得虚名的名号。

  可是年纪相仿,让奚芊芊看到秦砚总有一种故作成熟的感觉。哪怕明知道自己可能是在老虎身上拔毛,他们也忍不住和秦砚唱两句反调。

  现在看着奚芊芊、刘正文他们和自己插科打诨,秦砚不仅没有生气,甚至有点委屈,心想:我这都是为了你们好啊,你们怎么就不理解呢?

  秦砚自己对于自己的变化毫不知情,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但言归正传,这剧本的确是写完了,但距离真正的完工还差得远。

  秦砚很认真地说道:“你们都觉得这段时间看武侠、电影,已经看到想吐了的对吧?也不会因为剧情而开心了。”

  四个人跟小学生似的立刻点头,生怕秦砚没有看到自己对于武侠作品的抗拒。

  秦砚说道:“我又何尝不是呢?我对于整个武侠剧情中的角色经历已经没有任何的同理心,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为他们的经历而高兴还是难过。哪怕是配角死亡我也没有任何的情绪变化。”

  他们听到这内心才有一点点的感慨:原来秦砚也是和他们都有一样的感受啊。原来秦砚也只是一个人,长时间看武侠作品,同样会审美疲劳。

  然而四个人根本还没来得及开心,秦砚就话锋一转:

  “所以现在的我们对于武侠剧情已经失去了鉴别能力,我们还得再找人来鉴别。我们的评价标准已经不算数了。”

  其实这也是涉及到剧本创作中的一个困境——人类的世界观、文学素养、艺术偏好,其实都是后天塑造而成的。

  比如说一个人长期听摇滚乐,那他就会觉得古典乐过于沉闷;而长期看古典舞,他只会觉得现代舞过于放浪。

  秦砚他们,这一个月接连不断的观看各类武侠作品,他们对于武侠作品实在太熟悉了,甚至刚刚看一个开头,就猜到了结局。

  就像是一个经常喝甜点的人,普通的甜度已经难以刺激他们的神经细胞分泌多巴胺。

  简单得说就是——现在秦砚他们认为自己手中的剧本已经足够搞笑,足够优秀,但并不意味着市场就会觉得它好看。

  每一个导演在评价自己剧本的时候,都会称之为是一个“内容丰富、情节饱满”的剧本,但是真正让观众进行评价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剧本会评为“脱离生活,无法带入感情”。

  因为这些编剧、导演一开始就是在胡说八道吗?不,那是因为他们的口味不能够代表大部分的观众。

  华国目前包括未来几十年的影视编剧大多数单枪匹马,很多原著改变都是请一个编剧,然后再和原著作者商量。

  偶尔也会尊重导演的意见,但演员的意见基本上不会被采纳,除非像陈稻明这种演员界内有足够威望的人才能够说得上几句话。

  能够对剧本提出意见的人是谁?

  他们都是影视工作者,他们都是物质生活相当富裕的人,和绝大部分的观众艺术审美绝不相同,必然会出现审美偏差。

  这个问题在西方完整的工业电影体系下,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像西方好莱坞有编剧协会、很多影视公司内部也有编剧部门。

  他们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他们会像秦砚这次组建的团队一样,一群人共同创作、互相挑刺,然后一起完善。

  至于最后的剧本署名权,则看谁在整个工作之中成果最多。像大名鼎鼎的《星战》、《冰与火之歌》的编剧,都是从大量同行中杀出重围,获得最后的改编权。

  在剧本完成后,他们还会组建内部评审,会让更多的人对剧本进行一个评价,看剧本的结构、节奏、角色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最后对剧本的整体质量进行打分,获得的分值越高,才越有可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大银幕或者是电视。

  这更像是一个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下的合作小组,听起来似乎没有艺术家那种特立独行与灵感创作,但是好莱坞商业片的成功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相互厮杀、贴合市场。

  秦砚现在就特别担心一件事——他们喜欢的笑点和市场观众的笑点不一样。

  做喜剧商业片最担心的就是做出了一部自己觉得特别搞笑,但是完全没有办法让观众感同身受,无法调动观众笑点的作品。

  可惜的是现在秦砚的公司刚刚成立,不要说成立编辑部门,组织公司内部的评审会,现在连一个专业的编剧、审核员都没有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