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导演 第180章

作者: 标签: 爽文 娱乐圈 业界精英 穿越重生

  尤其是几个国外的编剧,他们的作品可是在电影史上已经留下自己名字的业内大神,居然能够被秦砚请到国内讲课。

  虽然一年下来,国外编剧也就三个,但这已经足够让整个学习班乃至华国影视行业吃惊了。

  而且秦砚也是物尽其用,好不容易把这些大佬请到国内,带回自己的母校讲一次,华砚公司公开搞个编剧交流会,然后内部再给培训班讲一次。

  内容的深浅、侧重都有所不同,反正赵广仁是一次都不会错过。

  至于华人编剧就更多了,反正港城、台城都没放过。

  这就不得不说到秦砚恐怖的交际能力了。

  一般来说像编剧这中行业,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经验,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吃饭的饭碗给拿出来和别人交流。

  但是秦砚面子实在太大了,以及秦砚给的实在太多了。

  与此同时,秦砚自己也是毫无保留地给学习班讲课。很多学习班成员根本没有想到,因为他们知道秦砚有多忙。

  讲课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水平的方式,秦砚无论是编剧能力,还是他的知识体系都让赵广仁他们叹为观止。

  上一刻还在将西方希腊神话在世界电影中的运用与体现,下一刻就能够聊起华国的诸子百家、宗教脉络。

  他们这些编剧肚子中都有些知识,可越是如此,他们和秦砚聊天的时候,月容易产生自卑感与自我怀疑。

  这真的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导演,能够积累的丰富知识?

  当然所有学习到的知识中,最让赵广仁所感触的还是秦砚准备实行的编剧模式。

  如果说历史、文化、生活知识,还能够靠时间去慢慢积累和提升,那商业化、产业化的剧本创作,真的让赵广仁他们耳目一新。

  先由公司提出创作计划,如果编剧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个项目,便提交申请。

  通过整个公司和同业的层层评比、审核、调研,最有挑选出剧本,获得真正立项的机会。

  这套工业体系看上去在限制编剧的创作能力,但有恰恰相反,因为公司给出主题的时候,并不会直接限制编剧们的发挥。

  他们只会给一个大体的方向,让编剧们自由发挥、创造故事。

  只要能够保留整个框架和体系,编剧可以提交充满了自己想象剧本。

  什么时候让主角死亡,遇到些什么样的配角,反应什么主题……甚至只要你的剧本足够好,你完全可以给出一个超越想象的结局。

  可以说这样的剧本创作模式兼具了工业效率和个人艺术的优点。

  当然,艺术性可能比不上那些完全独立的剧本,但起码能够创作出“不差”的剧本。

  真正让赵广仁他们所感动的是,秦砚无论多么忙碌,只要答应讲课,一定不会爽约。

  有的时候秦砚在拍电影,实在脱不开身,秦砚也会把相应的讲课材料发给他们,然后找时间补上。

  在秦砚在国内的时候,可能头一天还在外地参加某个活动,第二天就立刻飞回平城给他们讲课。

  除了讲课外,他们也会有自己内部的研讨。

  编剧各有所长,这样的研讨会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对方,知道谁更擅长于人物角色的刻画,谁更擅长于宏大的叙事,谁更擅长于感情的发展。

  一开始他们也会藏私,都想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将自己的灵感、经验藏着。奈何秦砚的存在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有着这样一位组织者,只能说是他们的幸运。

  最超乎想象的是,在经过半年的培训后,秦砚给他们提供了编剧合同,当然愿不愿意签约完全是个人选择,并不影响学习班的资格。

  有两种模式的合同,一中是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固定工资加提成的模式。

  当然需要承担一定量日常性的工作,比如华砚公司以后剧本的审核、评分等工作。

  而另外一中合同,则是外聘合同,或者说是会员合同,内容只涉及剧本交易等非强制性内容。

  华砚公司以后会成立一个编剧写会,负责向其他影业公司推荐剧本,收取一部分的中介费用。

  虽然这还只是蓝图,但已经足够让人激动,要知道绝大部分编剧在和影视公司谈合同的时候,都没有议价权。

  人轻言微,无力抵抗。

  但华砚却可以,根据华砚准备构建的编剧公会,剧本可以获得更客观的评价,起码不会出现几千、几万,连署名权都没有的枪手剧本了。

  而且华砚并不会因为固定员工而压低剧本价格,甚至还有一些优先推荐的福利。

  学习班绝大多数的编剧都选择了与华砚签约。

  现在大陆影视公司中,愿意给编剧们提供基础工资的公司就只有华砚了。

  毕竟没有谁能够保证,签约的编剧就一定能够写出合格的剧本。

  而且现在的编剧实在太便宜,十多亿人口的影视市场,六位数就要已经算是高价剧本,几千、几万卖一个剧本的人实在太多了。

  因为在绝大部分的影视公司看来,华国完全不缺剧本。

  只要影视公司说需要剧本,有大量参差不齐的剧本蜂拥而至。

  市场喜欢狗血,那就撒狗血好了。喜欢谈恋爱?管你谍战、战争还是悬疑剧,必须要给主角安排一段感情。

  什么十年磨一剑?什么数易其稿?根本就是笑话。人都饿死了,谁还去创作剧本。

  目前影视市场对于剧本的重视度,完全没有达到剧本应该享有的水平。

  而连生活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如何奢望编剧静下心来创作剧本。

  当然也不是说签约之后就完全没有任何的烦恼,按照合同而言赵广仁他们会有很多工作,只不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显得他们特别悠闲而已。

  编剧学习班快一年了,秦砚都没有对外招收剧本,而且也没有要求赵广仁他们创作剧本。

  他们平时所写的剧本,主动拿去找秦砚或者是公司其他的负责人,一律回答都是:你们现在还需要积累,等一段时间会有安排。

  虽然他们没有任何工作任务,华砚公司每月定时定额发放工资,从来不会有任何的推诿。

  这让他们感觉到惭愧,以及有一点蹉跎人生。

  毕竟他们都是编剧,谁不希望自己的剧本能够一炮而红,能够被搬到银幕或者是电视上呢?

  像现在这样拿着工资却没有任何创作机会,也是另外一中痛苦。

  这一年他们所有的工作就是在秦砚的协调之下完成了两个宣传片的剧本的创作。

  说实话宣传片的报酬的确不错,但工作量实在太少了,根本没有办法让他们感觉到成就感。

  所有人都在以为2008年会这样过去的时候,编剧学习班的负责人突然给他们宣布了一个消息。

  “接下来公司可能会有几个电影、电视剧的立项机会,大家都可以提交剧本,我们也会对外征集一批剧本,如果你们有什么编剧朋友,也可以告诉他们。”

  “我们会根据《华砚剧本评价办法》挑选出最具可行性、最精彩,以及最具有盈利可能的剧本。”

  “根据公司目前的计划,明年上半年便会开始拍摄,预计09年就上院线或者电视台。”

  “这一次公司的计划比较全面,除了商业剧本外也接受为文艺剧本。但是文艺剧本的拍摄时间,不能够保证,当然剧本肯定会立刻买下来。”

  “等导演和演员都联系好才会正式立项,总体而言,这次立项剧本不做任何的限制。”

  当时就有编剧问道,剧本的立项预算大概多少。

  需要知道华砚公司的投资预算,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创作什么样的剧本。

  如果公司一开始只是想拍摄几千万投资的电影,那他们可能就会更加倾向于创作不需要宏大场面的剧本,比如喜剧片、悬疑剧等。

  结果当时公司的负责人直接说道:

  “预算方面你们放心吧,这一次没有任何的上限。如果你们的剧本能够被秦导看上,他甚至可能亲自执导。”

  “这可不是我说的,秦导前段时间在公司会议上亲自宣布的。”

  “只要剧本好,其他一切都不是问题。”

  听到这个回答,所有的编剧都感觉到兴奋。没有预算上限、没有题材限制,这也就代表着他们可以写任何题材的剧本。

  哪个编剧心中不想写辉煌场面的剧本呢?

  所有人都沸腾了,他们没有想到华砚公司真的和秦砚一样,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之前什么风声都没有,现在突然就说征集剧本,而且明年就拍摄,这让他们怎么能不惊讶?

  赵广仁和其他编剧,经过这一年的学习,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灵感,包括他们之前主动递交给公司和秦砚的剧本似乎也可以使用。

  这可是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啊,每个人都希望剧本能够尽善尽美。

  哪怕是文艺片剧本的创作者,他们也希望自己的预算足够高。最好能把影帝影后请来拍戏,服装、道具、场地也足够逼真、入戏。

  如果是别的人说这样的话,他们或许还不相信,但这可是秦砚的承诺啊!

  无论是过去一年的相处,还是秦砚一直以来在业内的口碑,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他。

  虽然秦砚从来没有拍过他人的剧本,但万一被秦砚看上,不仅是国内院线上映,全球各地都有可能!

  谁心中还没有一点野心呢?

  不仅仅是赵广仁,每一个编剧都磨刀赫赫,全力准备剧本。

  所以春节期间,赵广仁基本上就没有怎么休息。他相信整个学习班的编剧都和他一样在打磨剧本,

  赵广仁也思考过是创作一个全新的剧本,还是把自己以前的剧本拿出来修改。前者可以迎合现在的市场审美,后者都是他心中的白月光。

  犹豫了很久很久,最后赵广仁还是把自己曾经所写的一个剧本找了出来。

  这个剧本应该说是赵广仁很多年之前的幻想。

  这是一个和神话有关的剧本,当年特效水平根本没有办法拍摄这样的剧本。

  前几年,他也投了很多家公司,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回应,他也就渐渐失去了信心,放在自家的书柜里,根本不看翻开。

  但它对于赵广仁来说,依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剧本,像是初恋情人,是他当年壮志满满时候所创作的剧本,甚至可以说是赵广仁对于自己一生的幻想。

  现在回过头来看,赵广仁也承认这个剧本写得完全就是一坨屎。

  人物性格不够鲜明、角色冲突不够激烈,还有故事的叙事也太老套,完全依托于古代神话,缺乏创新性。

  秦砚曾经在学习班讲过剧本创作,一定要具有新颖性,千万不能完全把以往的故事单纯复制,要知道观众喜欢的是充满惊喜和值得期待的结局。

  但剧本的大体框架依然在那儿,赵广仁看到这个故事依旧会热泪盈眶,他知道剧本的内核毫无问题。

  他对于自己“初恋”的热爱没有丝毫的退却,于是怀揣着无与伦比的激情,赵广仁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打散、重构。

  接连三个月,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赵广仁总算是完成了剧本的修改。

  看着完全焕然一新的剧本,赵广仁在自己的书房里,露出了傻笑。

  虽然赵广仁自己特别满意,但他也知道接下来的剧本评选,才是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他们在学习班所学到的各中理论知识,以及工业体系审核模式,正式派上用场。

  这一次的评选,要求所有的编剧对于自己作品之外的剧本进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