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曾星第一次出席家庭会议,很是新奇,听得半懂不懂的。
赵淩接着说起黑龙泽的事情:“过阵子太子应该会去一趟黑龙泽,到时候……”
窦荣说道:“我陪着去一趟。”
赵淩看了看他:“嗯。也只有你陪着去了。”毕竟窦荣是管水军的,对市舶司的事情也清楚,太子出行,安全方面还是得保障。
本来巩盛是可以陪着去,但巩盛现在就在黑龙港。
就是得分开一段时间,他也想出去度假……不是,是出差。
窦荣对着他微微一笑,转过头变成正经脸:“大堂哥要是不怕吃苦的话,今年大考过后,可以转去黑龙州。”
沈兰问:“黑龙泽要设州制了?”
黑龙泽的面积比许多州都大,四周江河汇集,往好的说是烟波浩渺,实际点就是一片泽国,哪怕是渔民都很难长期生存。
赵淩这个暂代吏部尚书工作的侍郎愁死了:“是啊。那边本来也不全是水泽。”
其实更恰当的说,应该是沼泽地带,有一些零星的陆地分布。
不过因为黑龙泽的面积实在太大,水文太复杂,连水匪都没有。
只有边缘地带会有一些渔民活动,人数也很少。
“现在那边已经能够开发出很多水田,朝廷方面会给很大的支持。不过那边的情况肯定不好,现在没人愿意过去,大堂哥要是愿意过去,可以运作一个知府。就是在这个位置上要当的时间长一点,最短也得十年起,甚至二十年。不像铁脊县当初那样,能那么快就能调任。”凡事有利有弊,赵淩看向窦荣说道,“太子这次过去,会带上一部分百姓一起搬迁?”
他不太确定,只是两者时间上可以比较接近。
要是能一起走,也算是为太子的政绩添一笔。
窦荣明白他的意思:“明天我找轮……稳稳商量一下,能一起走就一起走。”
京畿、胶州、景州等地人文鼎盛,平原众多,一旦社会平稳,人口就会激增。
同时,上至贵族下至中小地主就会开始圈地,进一步压缩百姓的生存空间。
想要动这些贵族们的利益是很难的,倒是让一部分百姓迁徙走,是一个暂时缓解冲突的办法。
百姓可以有口饭吃。
若是百姓们走得多了,那些贵族和地主们总不能亲自去耕地,可能会对留下的佃农稍微好一点。
再稍加运作,可以让他们吐出一部分土地来,重新流转。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实际上想要盘活大批量的土地,不动真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赵骅想了想:“看赵厦自己的意思。别说是他现在这个岁数,就是当官一辈子,能够当上知府也已经很不错了。从黑龙泽回老家也方便。他都多少年没回老家了。”
赵王氏倒是觉得去黑龙泽不错:“为什么不去?那边现在百废待兴的,没什么势力干扰,不就是另外一个宁吴?去了之后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事情还能自己完全说了算,多好。”
赵骅下意识说:“哪儿来的钱?”
赵淩也几乎同时说:“哪儿来的人?”
别说赵王氏了,全家都一起看向这父子俩。
天天谋划着要外放的赵茂尤其受到触动:“爹不给钱,四哥不给人吗?”出去就成断了线的风筝了吗?
赵骅下意识清了清嗓子掩饰尴尬:“钱也不是我说给就能给的。朝廷现在哪儿哪儿都要花钱。”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比起他刚当上户部侍郎的时候,现在的朝廷好一点的是,粮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也还不能说人人都能吃饱饭。
大量的作坊带来的商贸繁盛,让朝廷的税收不再那么依赖种地。
除了税收以外,大量新兴的国营作坊、工厂,让朝廷的收入范围变得更广,确实比以往更加富裕。
他在进入户部至今的二十年里,收入翻了一倍还多。
没错,钱是多了,但是花钱也多啊。
不提年年疏浚河道、铺设道路、乃至于营造新城的大笔投入;就是国子监、大学、各种中小学等等教育设施就得花不少钱。
他这个户部尚书眼瞅着每年赚的钱越来越多,但是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市舶司要不是赵淩这个亲儿子在管,他这个户部尚书哪里由得赵淩截留那么多钱花在市舶司自己头上?
赵淩假装没看到他爹哀怨的小眼神,跟兄弟姐妹们诉苦:“朝廷现在太缺人了。我原先在市舶司的时候,每次回来都要去吏部抢人你们也都知道。再说现在能做出一点成绩的地方多,黑龙泽那边的环境确实差,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去黑龙泽是从无变有,去别的地方,再怎么难也是从少变多。完了还有个南龙州,估计得一并派人。”
相邻州郡之间的官员人选还得仔细考虑,什么相互之间有仇的不行,影响合作;相互之间太亲厚的也不行,怕养出封疆大吏。
其中的弯弯绕绕多了去了,脑壳疼。
赵王氏觉得这爷俩明显是在推脱:“不就是人嘛。等着我大学培养出来,再在那边开个分校。”
“哪那么快能培养出来人?现在招生怎么样了?”大学的一期工程倒是造好了。
“招生情况比预想中要好。”赵王氏本来还担心没人来读大学呢,“在作坊工作的许多人,尤其是开作坊和里面的管事,都非常愿意来读书。家中开作坊的商人更加愿意,第一批人已经招收完成了。这些人很多本来就懂点技术,到时候安排人进行……你上次跟我提的社会实践,全国各地每年转上一两个月。”
赵家许多人异口同声:“钱呢?”
这开销可不小。
赵骅随手抄起一只小狗崽当空茶杯,还真的做出一个喝茶的假动作,开始装死。
于是众人把视线投向赵淩。
赵淩:都看我干嘛?
第185章
“试试开校办厂?”监狱可以办作坊, 学校怎么就不能办厂呢?
哦,很多校办厂都亏损,搞学术的不一定搞得来生意。
赵淩找到一个学校专业赛道:“开短期培训班吧。”
教培嘛, 肯定赚钱。
赵王氏一下就明白了赵淩的意思:“你是指跟你之前给市舶司招人的时候开的班?”
那时候赵淩刚接手市舶司, 没有专业的人可以用, 他是亲自招考培训的。
培训时间不长。
考核通过后, 能够符合市舶司的基础用人需求。
“对。大学现在是读两年。”两年已经很短了, 现在课程没那么多,招收的学生都是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 再多……教材都来不及整理编写,只能先一步一步来。
“很多人没有时间空出两年时间来读书。短期培训班可以集中读上一两个月, 或者一旬上一两天课读个半年这样,尽量不影响正常生活, 能够掌握一门技能。”
短期培训班的优点很明显,可以快速向社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缺点也很明显, 没有系统性培训, 人才质量堪忧。
但现在的情况下,缺点不明显。
什么士农工商?
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讲究这个。
农民地位看似高,但谁不想掌握一门手艺,摆脱靠天吃饭的生存现状?
只是以前想要掌握一门手艺, 门槛不低。
不仅要找到愿意收徒的师傅, 还得师傅真心教导。
在师傅教导前,学徒普遍得在师傅家当牛做马,带孩子做家务, 被欺凌打骂都是正常。
这么好几年下来,师傅觉得学徒对自己足够真心,才会传授手艺, 往往师傅还得留一手。
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这种低效的投入产出比,早就让赵淩视为沉疴陋习。
现在,只要交钱,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可以糊口的技能。
不一定是多么精湛的技艺,但足够谋生。
至于开设什么班,全家人通过自身专业和能够调动的师资力量出发,很容易就确定了最迫切的几个岗位。
接着就是怎么招生、怎么宣传、教学地点、教职员工、薪资待遇等等细节,没多久就敲定下来。
曾星用晚膳的时候,感觉脑子里还晕乎乎的,塞满了信息量。
万万没想到,在这样的场合,他竟然也能说上几句话。
用过晚膳后,赵淩还在犹豫是在河边甩两竿,还是直接回家,就听赵王氏吩咐:“淩儿,去给我写个奏折。”
赵淩还在餐厅门口左晃晃右晃晃呢,闻言:“什么奏折?”
赵王氏奇怪地看他:“刚才说的啊。你不会吃顿饭就忘了吧?”
赵淩用更奇怪的眼神看她:“开短期培训班的事情还用写奏折?这不是你这个大学山长的事情吗?这还得写奏折上报?”
赵王氏沉默,其他家里当官的人也都跟着沉默。
赵淩在这片诡异的沉默中觉得不对,又没觉得哪里不对,看向窦荣:“我哪里说错了?”
窦荣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没。”把疑惑丢给家里最资深的官员,“爹?”
赵骅只能给他们解惑:“你们两个……朝廷官员做事,一些小事就算了,像这样的事情,最起码得上报。”
都说他简在帝心,但就是太上皇在位期间,他不能说事事上报,这种先斩后奏的事情肯定是没有的。
开设短期培训班的事情,虽说事情差不多他们自己家就能商量完,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实施起来并不难,但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显然不会小,还会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的师徒传承模式,包括培养出来的那么多人才怎么进行消化,显然是需要上报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事情,窦荣和赵淩都能自己干。
以前可能他们还会因为缺钱缺人写个奏折或者密信要钱要人,但赵淩发展市舶司赚了大钱之后,他就彻底放飞了。
很多事情他都懒得写奏折,有阵子把跟在身边的顾潥当图章用,经常是跟皇帝说一声就好了。
赵骅想到太子对赵淩的态度,怕是这事情到太子这里,还得是太子做什么事情,得先跟赵淩汇报。
赵淩嫌弃:“没效率。”并且拒绝帮忙,“娘你不疼我了!以前你还帮我写奏折,现在让我帮你写奏折。我自己的奏折都不写!我到现在还用你给我写的颂词呢!”
赵王氏抬手就打他:“你也不嫌丢人!当官十几年了,怎么没一点长进?”
赵淩想逃,无奈这会儿全家都挤在餐厅门口,根本没地方逃跑,只能埋头在窦荣怀里,闭着眼睛任由赵王氏打,惨叫:“嗷!”
赵王氏手还举在半空中没落下呢,直接就给气笑了。
赵辰这时候想起自己作为长子的责任了,跳出来说道:“别打别打,我去写!”都三十岁的人了,又不是三岁十三岁,当着那么多晚辈的面,还被打……弟弟的颜面多少得维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