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 第269章

作者:枫香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轻松 古代架空

赵婉蝶是个心里面不太能藏住事的性子, 隔天就跟赵淩蛐蛐了一通公公:“什么人啊。”

赵淩就把赵婉蝶带到书房,给她讲课:“来,考个状……”状元不行, 状元是赵王氏的, “考个榜眼, 吓死你公公, 往后当个比你公公更大的官。”

赵婉蝶顿时就捋了捋袖子, 准备奋战,刚坐下就怀疑地看着赵淩:“十三哥, 你跟我讲策论就行,诗赋不用讲。”

第一次发现宝贝妹妹有气人的天赋。

“闭嘴, 我讲你听着。”

“好的。”

赵淩的这个私人小课堂,很快就扩大了师生规模。

赵婉清为了备考, 干脆和沈兰暂时搬到了娘家住。

做先生的针对每个考生的情况进行多对一的辅导。

沈兰顺势接管了所有沈家的家务,忙得两头跑。

沈妆倒是关心了一下父亲:“爹, 你现在这样打理家务, 你同僚会不会笑话你?”

沈兰自己还挺乐呵的:“他们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有羡慕的份。”顿了顿,有些感慨,“这会儿有点像以前我刚成亲那会儿, 天天到大书房读书, 只不过我跟你娘反过来,当时是我考试,你娘打理家务。”

沈妆也有好几年混迹大书房, 对大书房很是怀念。

可惜后来外婆家搬走了,舅舅们也搬走了,现在的大书房也没了人。

“要是大书房还在, 我这次也能参加乡试,考个好名次。”

沈兰就笑她:“不是你在武艺上花了更多心思?”

“嘿!”沈妆不乐意了,“我那也是上课!四舅舅说了,强健体魄很重要的。”

“嗯,你四舅舅说的没错。”沈兰也觉得孩子们健康最重要。

他也试图习武,可惜没什么天赋,现在身体倒是比他那些同僚们好得多。

再看看他母亲和岳母,两人岁数差不多,可他母亲的状态明显比岳母差了许多。

他岳母瞧着还跟三四十的人似的。

“壮壮!休息完了没?换好骑装,过来骑马!”四舅舅人不知道在哪里,喊声已经响起。

赵淩其实没多少时间放在家里人的教育上,他还有工作要做。

转过年就要恩科,他这次虽然不是主考官,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逃不掉。

年底又是吏部最忙的时候,右侍郎白川毕竟年纪大了,哪怕脑子依旧清明,精力到底不如年轻人。

赵淩去年回来的时候,还是三个学生轮番给他当小助理,今年回来天天带着三个人一起到吏部。

三个人的工作能力比吏部的很多官吏都要强,和赵淩也配合默契。

只不过赵淩还觉得不够,干脆把太子顾恒也给抓了壮丁。

作为太子,本来就该熟悉整个朝廷的运作。

只是众人没想到,年纪不大的太子,过来竟然不是看个热闹,而是真的能干活,还能干不少活,比新科分到吏部的进士们利索多了。

好不容易忙到年底把工作做完,赵淩才算是松了一口气,看着小吏们糊了浆糊给衙门贴封条,把手炉递给旁边的白侍郎,感慨:“我明年再也不那么早回来了。”

白侍郎早上带出门的手炉早就冷了,也没重新弄暖和,不客气地接过赵淩的手炉,拢在暖手捂里:“说什么气话?你明年得早点回来,我把活都留给你干。”

两人正说着,两家的马车到了。

白侍郎坐上车,跟赵淩摆摆手就走了。

窦荣等白家的马车走了,才从车上下来。

赵淩略微惊讶:“怎么刚才不下来?”

窦荣的精神不是很好,走到赵淩身边,就拉起他一只手,偏头靠过去:“懒得打招呼了。教那群小鬼,真恨不得一个时辰打三顿。”

临过年,一大家子人往来更密,尤其今年还打算一起回泸阳县去。

大人们要不就是忙着备考,要不就是忙着收拾回乡的东西,孩子们全都托管在侯府。

窦荣本来觉得无所谓,完全没料到一群孩子在一起能有多疯。

这才没几天,他已经感觉心力交瘁。

几个贴封条的小吏一直拿眼梢偷偷瞧赵淩和窦荣,以前也见过窦荣,只是通常就是过来一起吃个饭,或者接个人,没想到竟然人高马大的还会撒娇。

古往今来,辅导孩子功课是最让家长崩溃的事情,没有之一。

赵家孩子们读书好,也不全是一点就通的天才,得先生耐心辅导,细心解说。

尤其是刚开蒙的孩子们,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知轻重的执行力,亲爹娘都得给逼疯。

赵淩心疼又好笑地抱了抱窦荣,拍了拍他的后背:“辛苦了。”

在外面,窦荣也不好太腻歪,很快就摆正了赵四夫人的态度,跟干完活的几名小吏额外送上一份年礼。

小吏们很是感激地接过。

他们当吏员的,收入是死的。

听上去在吏部肯定有很多油水可捞,实际上怎么可能?

确实有人送钱,但拿人钱财是要给人办事的。

他们几个小吏,能给人办成什么事?

哪怕是给人递话,真以为吏部的官员们都有空听他们说话?真以为跟人递个话就真的只是递个话?

像这种上官给的礼物,是很难得能够名正言顺得到的好处。

赵淩等马车走了一段路,才打开车上剩余的盒子,去看里面都准备了什么。

窦荣说道:“就是甜咸两层点心盒子,压了一串百花银裸子。”

家里每年都会去银楼打一些金银裸子,用来打赏和应急用都方便。

赵骅投钱给赵英娘开了个银楼,花样每年都会翻新。

一串银裸子其实也就是二两银子左右,胜在精巧。

赵淩就见过余琪拿金银裸子拆了做成首饰。

银裸子瞧着体面,其实点心盒子才更贵。

赵家糕点铺子里,这么一盒点心,没五贯下不来。

年关这会儿送礼高峰期,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侯府自己做的,肯定比点心铺子里的更好。

赵淩把盒子重新盖好,等马车到了户部,去接了赵骅一起回家,顺手把剩下的点心盒子送给了户部最后走的几个小吏。

赵骅上了马车,问了一句:“你们大哥呢?”

“大哥中午就走了。今天大部分人就干半天,白爷爷陪我留到最后。”赵淩感觉自己的手空荡荡的,抓起窦荣的手捂好,“白爷爷应该是要跟我说什么话,不过他最后没说,我也就没问。”

“唉……”赵骅摇摇头,“老爷子早就该致仕了,可惜后继无人。他有个侄孙,这次乡试考进了前十,明年会试的成绩估计不会太好,已经是白家下一辈里最优秀的了。”

乡试前十的成绩确实不错,但会试可不是只有“应届毕业生”考试,不少人是积累上几年再考的,面对还是来自全国的考生。

虽然这次乡试说起来也是全国的考生,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来神都考试的人数其实不算多。

会试的竞争要比乡试激烈多了。

坐到侍郎这个位置,可不是简单的劳心劳力。

白侍郎已经七十多的人了,若是致仕在家里好好养着,真能多活好几年;若是坚持留在这个位置上,很可能真的没两年就会在位置上病故。

窦荣说道:“应该是白侍郎想让你多照拂一下,只不过我们这几年都在宁吴,怕托付给你也只是给你徒增烦恼。”

赵淩想着自己一个左侍郎,干活还得自己带上学生们去,也跟着摇摇头:“除非我回神都,不然我在宁吴也没法管到神都这里。要不然就把白家那个侄孙带去宁吴?”

“还是别瞎猜了,说不定人家根本就不想去宁吴。”但凡有点背景的,谁会愿意去宁吴那么偏远的地方?

像白家这样的,万一白侍郎真的不在了,白家这位侄孙去了宁吴,很可能就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一辈子就待在宁吴了。

其实这个事情更妥善地应该去找景尚书帮忙。

景尚书是吏部尚书,给一个新科进士安排个在神都的小官当当还是很容易的。只是景尚书的脾气向来是只看得见别人的才华,什么关系什么情面,都得往后捎捎。

赵淩一想也是:“白爷爷把我手炉拿走了,我一会儿去找他要。”顺便看看到底怎么想的,不然这个时候不去,明天他就回老家了。

过年不能空着手上门,他们一行回家收拾了一份像模像样的年礼才过去。

赵骅不放心,也跟了过去:“真有什么事情,我好歹在神都,更能照应。”

白侍郎家是租的院子,离桃溪巷有点远。

赵家马车到的时候,白家人已经在准备晚膳了。

白侍郎笑道:“怎么拿你一个手炉,还追到我家来了?”

赵淩拱手行礼,才随口说道:“明天就就要回老家过年了,怕您不还我。”

白侍郎一边把他们迎进屋,一边惊讶:“明天就要回了?过完年是直接去宁吴了?”

“是。”

白侍郎顿时就明白了赵淩赶着过来的原因,看到赵骅,就把他们请到自己书房,去叫了自己侄孙过来:“我打算明年致仕回老家,这个侄孙怕是照拂不到。”

官场上有人照顾和没人照顾,仕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像赵缙这样考试名次不靠前,但如今已经是个稳稳的从六品,也没那么多的官场倾轧,小日子过得特别舒坦。

赵厦这种考试名次不错,一直外放的,这几年也爬上了六品,在地方上也是风生水起,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神都有什么先进技术和经验都少不了他。

像苏嘉珍的爷爷大理寺卿是不怕致仕后人走茶凉的,一是林屏这个女婿是从四品,二是姻亲赵家的关系,三是苏嘉珍本身就已经是六品,在朝中也算是有了一些人脉。

仕途一路,起点可太重要了。

无奈白侍郎没法扶持侄孙走最开始最艰难的一段路。

第174章

白家侄孙的读书成绩当然不能说差, 但基本一甲前三无望,二甲前十都够呛。

三甲的话,运作就很重要了。

上一篇:世子今天跑路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