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车夫看出他们一行人的身份不简单,不过神都这地界什么人都能看见,锦衣华服的再常见不过,以为是某个外放的官员回京述职的。
这一行人的排场不小,估计是比较高级的官员。
但那又怎么样?
最近这段时间这样的人非常多。
至于坐公交车怎么了?
坐公交车的贵人还少吗?
车夫甚至能够很娴熟地跟赵淩他们搭话聊天,给他们介绍神都的一些新奇的东西,上哪儿买土特产,谁家的东西比较有特色,哪里的比较坑。
大概是看出他们一行中有赵淩和窦荣两个年轻人,以为他们是来神都求学的学子,车夫还热情推荐了一下神都比较有名气的书院,还有比较有名气的先生。
牛车的终点站大概是在相当于三环的位置,距离皇宫还有很长一段路。
不过赵淩他们显然不缺车子坐,给一路滔滔不绝的车夫打赏后,他们换乘了自己的马车。
赵淩看着窦荣骑马,自己直接往马车里一钻,就躺平了。
明明坐在船上,甚至不用他开船,怎么就这么累?
不过回家躺了一晚上之后的赵淩,第二天直接就杀到户部……不对,走错了。
看门的小吏一眼就认出了赵淩,直接带他进去,小声询问:“四郎是来找赵尚书?”
赵淩跟着小吏进门,刚还在想来都来了,去看看老爹,一听觉得不对:“赵……尚书?”
小吏小声道:“大半个月前,祝尚书身体抱恙,太子殿下命赵侍郎暂行尚书之职。”
话是这么说,其实谁都知道,这种暂代,就是个过渡。
祝尚书年事已高,且早就已经不怎么管事情。
如果祝尚书只是简单请个病假,那不至于特意说明让赵骅当个代尚书。
反正户部的活,本来大部分都是赵骅在安排,有什么没法决断的,去请示太子就行了。
赵淩一下就明白了,这是祝家下一代已经在朝中站稳脚跟,老爷子功成身退。
生不生病,病得严不严重,不好说。
当到祝尚书这个位置,生病应该只是一个想要退休的借口。
祝尚书也不是多么贪恋权势的人,之所以一直待在这个位置上,不过是方便给祝家后人安排而已。
赵淩很快就被带到赵骅办公所在的厢房。
嗯,换了一间。
赵骅这会儿也才刚到,正准备收拾收拾去开小朝会,看到赵淩过来,一时间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还是赵淩先开口:“爹!”
儿子一出门就是一年,赵老爹一看到就是满腔父爱:“淩儿回来啦。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不跟家里说一声?”
“昨天回来的,回来时间已经有些晚了,就不去打扰你们了。”老爹这一年好像没什么变化,怎么都没中年发福?
赵骅很想跟儿子仔细聊聊,但是:“我得去御书房,你去不去?”
“我就不去了,得去吏部抢人。今年恩科……”又招了一群牛马……不是,是一群有为青年。
赵骅就拉着赵淩走:“那跟我去御书房吧。吏部的几个人都在,正好要说一些官员升迁的问题。”
换了别人,御书房肯定没有召见不能进,但赵淩不一样,他随便进。
进不了也没关系,可以去附近的翰林院和门下省玩耍。
赵骅觉得现在赵淩不是小孩子了,该注意的地方得注意。
父子俩聊了一路,眼看着御书房已经近在眼前,赵骅才想到:“你回来了,陛下也回来了?”
“嗯。”赵淩看距离侍卫有点远,拉住赵骅停下脚步,小声蛐蛐,“他不肯回来,姨母吩咐豆豆把他架上船的。”
“嘶……”赵骅不可思议地瞪着他,觉得赵淩应该编不出这么离谱的事情,“陛下身体没事吧?”
“没。他身体好着呢。”窦荣都差点制不了他。
小老头辈分高、任性,偏偏还武力值高。
赵骅感觉出门一年还不愿意回宫的陛下,跟他认识的贪恋权力疑心病重的陛下不是同一个人。
他站在原地,着实消化了一会儿,引来不远处的侍卫投来疑惑的目光。
有一同去御书房开小朝会的大臣们经过,看到赵淩:“赵瑞瑞回来啦?”一想,“那陛下也回来了?怎么没看到动静?”
按理来说陛下出行排场都是很大的,怎么悄无声息的?
其实他们昨天回来的时候,身边也跟着百十号人,只是神都有这排场的人不少,他们还坐了公交车,看上去真的就像是回京述职的高官。
赵淩简单解释了几句,赵骅也回了神,将信将疑地跟着儿子和同僚一起去御书房。
今天在御书房里坐镇的,果然变成了顾潥。
顾朻的桌子摆在下首。
一群人给顾潥和顾朻行礼完毕后,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打量了一下顾潥,发现他面色红润,似乎还胖了一点点,一开口更是中气十足,显然精气神都很足。
然后顾潥一开口就是:“宁吴是个好地方啊。”
“宁吴的百姓苦啊。”
“宁吴的官不当人。”
“朕实在是不忍心看,应该派兵去解救他们,教化他们,指导他们耕种、纺织。”
精气神过分足了!
第155章
宁吴是要打的。
派谁打?
派窦荣打。
窦荣的理由很充分。
宁吴水道密集, 很适合水军作战。
水军成军以来,除了清剿过一些水匪海盗之外,并没有打过像样的仗, 可以练兵。
本来以为没自己什么事情的兵部大臣们被召集而来, 虽然觉得窦荣可以去, 但:“区区一个宁吴, 杀鸡焉用牛刀?”
宁吴是犯下什么滔天大罪, 用得着动用窦荣?
窦荣觉得必须自己去:“臣对宁吴很熟,还有内应。”
顾潥惊讶:“能有多熟?不就是陪着朕去的那一次吗?”这小子不是一直在他眼皮子底下吗?
“臣每个月都去一次。”
顾潥看站在窦荣背后露出一点衣角的赵淩:“赵瑞瑞, 你说。”
赵淩很无辜:“臣等有跟您请示。臣说去探望汪先生。”
当初在文华殿里给赵淩授课的汪先生,因为思想受到了冲击, 离开神都,当地方官实践去了。
顾潥不可能记住所有官员的任职信息, 只以为那位汪先生如今在海州当官,赵淩在海州就去探望了, 不过听赵淩的意思:“汪奇志在宁吴?”
“是。”汪先生, 名怀,字奇志。
没有起错的字。
汪先生很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一开始是想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当了几年地方官之后, 坚持往更困难的地方去。
哪里更困难呢?
自然是距离神都越远的地方越困难。
但是他在地方上又着实做出了不小的功绩, 不好把他往格外困难的北方调任。
南方虽然酷热,但比起北方要稍微好一些,起码南方的外族没那么凶残, 边境地区还是相对和平的。
于是汪先生的官,越做越往南。
别人是贬谪才越贬越远,汪先生是升迁才越升越远。
只是再南再远, 也不能远到别的国家去啊?
顾潥想不通。
御书房的大臣们也想不通。
汪奇志这样堪称当世大儒的人,名气还是不小的,只是很多人跟他都不熟,只知道他外放出去当官了,不知道他具体怎么个当法,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吏部的一干人。
吏部的人还是知道汪奇志的,简单把他外放之后的主要功绩和升迁经历说了一下。
御书房里陷入沉默,然后就看向赵淩。
赵淩觉得莫名其妙,看他干嘛?
“陛下您去宁吴的时候,就是汪先生负责接待的,还住在汪先生家。”小老头记性不好了。
顾潥想起接待他的满脸络腮胡一身宁吴短打装扮的壮汉,再想想风光霁月人物风流的汪奇志,帝王修养都差点掩盖不住自己的震惊。
几年前,玉米刚开始推广种植的时候,小朝会上就有人觊觎宁吴这个地方,后续顾朻他们谋划得很热烈,还真的将一些犯官送去了宁吴。
对于犯官来说其实很好选择,去宁吴的话,通过教化、帮扶等手段归化宁吴百姓,戴罪立功,将来回到大虞,后代子孙照样可以科举入仕;如果不去,那就同当初的米家那样,男子充军女子为妓。
比起这些,在宁吴的日子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
宁吴和海州、儋州相邻,边境地区世代通婚,语言和习俗非常接近,对于相对富裕的大虞早已心生向往。
普通百姓不管当官的是谁,只管谁能带领自己过好日子。
除了犯官之外,还有汪先生这样真正一心为民的官员,能够调动的资源非常大。
嗯,调动资源主要是因为汪先生有赵淩这么个学生,还不止赵淩这么个学生。
要知道汪先生当初是在文华殿教书的。
能够在文华殿上课的都是皇亲贵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