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 第239章

作者:枫香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轻松 古代架空

他也打算得很好,想着两人回来的时候共撑一把伞,漫步在江南烟雨中,想想就很美好。

然后回来就被雨水糊了一脸。

山里面的风雨真的是一点道理都不讲,打伞几乎没什么用。

雨不大,风很大。

早上出门时候带着的画着翠绿柳条和黑色燕子的油纸伞,现在已经变成了烧火棍。

赵家人看到两人回来的样子又是吃惊又是好笑:“怎么搞成这样?”

偏两人手里还提着一串一斤左右的鱼和一条三尺多长的大青鱼,不像是去钓鱼,倒像是下河去摸的鱼。

本来跟着一起去还车的还有几个人,但两人不想被打扰,特意让人先回去了。

雨也不是他们在田家村的时候下的,而是他们已经走在半道上开始下的。

雨其实不大,妖风大。

赵爷爷和赵奶奶都从炕屋里走出来看笑话:“哈哈哈!”

田氏也没忍住笑:“赶紧回屋去把湿衣服脱了,我让人送热水过来。”

赵淩拉着窦荣把鱼放去厨房,还不忘记交代:“那条黑鱼给我留着,我来杀。”

“行了行了,你们赶紧回屋去。”一家人看完笑话,还真怕两人着凉了。

周彦红笑得龇牙咧嘴的,让陆凤羽给自己磨墨,铺了纸开始作画。

赵奶奶很新奇,凑在一边看。

陆舟和陆蕊乖乖坐在外公身边吃糯米团子:“娘肯定是要画瑞瑞舅舅和翊舅舅。”

等赵淩和窦荣收拾完自己,过来炕屋烘头发的时候,周彦红画的已经能看得出两人的狼狈样子了。

赵淩看得龇牙咧嘴的:“表姐你不厚道。”又说陆凤羽,“表姐夫,你这是助纣为虐。”

陆凤羽不以为意:“我们这叫夫唱妇随。”

赵淩听他说起唱什么的,就顺嘴说道:“我看现在府城的茶馆和酒楼里都有说书先生,有些说的还是邸报的内容。咱们家酒楼里有吗?”别一天到晚讲小说,播报个新闻也很实用。

杨氏说道:“没呢。上次我们去府城也看到了,挺好的。都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要是咱们家也有这么个说书的,倒是很好。只是回来之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有学问的可不会当说书先生,考上个童生都能教蒙学,当先生可比说书先生体面。”

说书先生叫先生,可不是真先生。

但凡学问过得去一点的,哪怕不继续读书科考,在自己家开个学堂当个先生;或者去衙门谋个简单一些的差使,当个吏员;甚至是当个账房先生,都比说书先生体面,且钱多。

泸阳县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教育资源就这样了,哪里能请得到能解读邸报的读书人来当说书先生?

陆凤羽说道:“上次我们去东州府城逛,倒是在酒楼里听了一场,那说书先生说的倒是不错。邸报上的内容,关键倒不是讲得多精彩,而是不能偏颇,对说书先生的学问略有点要求。”

其实解读邸报上的内容,算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之一。

作为一名官员预备役,要是连正确解读公文都做不到,那这书也白读了。

赵淩顺嘴就说道:“十一和十二不是没事干么?反正他们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每天去酒楼讲讲邸报,倒也不一定要会说书。”

窦荣提议:“感觉更适合放在茶楼。客人们听到邸报的内容就会讨论,讨论就会多点茶水。放酒楼的话,客人们吃饱了干坐着不好。”

“二姑父家不是有个茶楼,就在贡院对面来着。”赵淩一下就想起来了,“哎?二姑父的生意忙得过来吗?我看他一直在外面忙着收租,说是得过两天才能回家。”

赵奶奶笑道:“哪会一年到头收租啊?就年前这段时间最忙。说邸报很好啊,去年你爹回来的时候,也跟我们讲呢。反正十一和十二在家也没什么事情,让他们去做点事情也好。”

赵爷爷赵奶奶是岁数越大越想得开。

子女出息,孙辈更出息。

他们只管享福就是了,别的管那么多?

早几年,他们还喜欢住在城里,现在他们只想待在村子里,跟一群老伙计聊天。

一天到晚的东家长西家短的有什么意思?

大家聊聊国家大事,好歹村里也出了侯爷了,村里人的格局打开,眼界也得高点。

赵爷爷也赞同:“正好让他们过年这段时间给村里人讲讲,我听听看像不像样。”

正好赵静和赵学端着两盆刚出炉的点心过来,模样有些小心翼翼:“爷爷说什么呢?”

赵爷爷支使:“过来,给爷爷讲讲邸报。”

赵爷爷平时会看看邸报,主要作用是拿来跟老伙计们吹嘘,炕屋里就摆着呢。

兄弟俩刚被嫡母训了一顿,这会儿可乖巧了:“爷爷您不是都看过了嘛。”

“爷爷您想听哪段?我念给您听。”

赵淩听着听着,打了个哈欠。

炕屋的温度对他来说有点太高了,暖融融的特别催眠。

窦荣摸了摸他的头发已经干了,就招呼了一声,带着赵淩回他们自己屋里去,准备把头发先绑起来。

离开了那个暖融融的环境,赵淩一下就清醒了:“不对,我还得杀鱼呢。等着,我给你做鱼汤。”

窦荣就随便扎了一下头发,跟着赵淩一起去了厨房。

赵淩系上围裙,动作利落,看得在厨房看午饭的田氏都惊讶了一下:“淩儿还会做饭呢?”

赵淩把一条黑鱼宰杀干净,开始片鱼片,得意:“这话说的,我家常妈妈的厨艺都是跟我学的。”

常娘子在大厨房里也在收拾鱼汤,笑道:“嗯,我还真是跟四郎学的。”

赵淩惊讶了一下:“常妈妈你在啊?”然后他就看到常娘子往鱼汤里放了一撮咸菜,顿时别开脸,“这个我没教!”

厨房里的众人都笑出了声。

田氏笑骂:“你自己不吃咸菜,还不让别人吃咸菜。雪里蕻做的咸菜烧鱼可鲜了。翊儿吃咸菜的吧?”

窦荣也是眉眼含笑:“嗯,吃一点。”

他只是随赵淩,平时不怎么吃咸菜之类的。

“那一会儿尝尝看。”

“好。”窦荣应下,扭头看赵淩对他怒目而视,故意笑问,“怎么了?”

赵淩冷哼:“叛徒!”

窦荣还挑衅:“一会儿鱼汤里给我放块嫩豆腐。”

赵淩骂骂咧咧,但还是往里面放了豆腐。

窦荣又想让赵淩多放几块生姜。

赵淩不耐烦:“你别太过分啊!”

窦荣像是看不出好赖一样,继续骚扰:“出锅的时候多撒些白胡椒,再撒点蒜叶。”

赵淩骂骂咧咧地按照窦荣的要求做了:“臭豆豆,你完蛋了,一会儿让抹布揍死你。”

厨房里其他人都一边装听不见,一边脸上带着笑。

等窦荣把鱼汤盛进碗里,田氏才说道:“淩儿这点倒是像小弟……你爹。你爹以前也总是偷摸着进厨房给自己开小灶,就是每次洗锅子都洗不干净。我们也只能偷偷装不知道。”

“哎?我爹就给我们讲过前半段。他还说自己给人看墓、写墓志铭赚钱,真的假的?真能赚到钱?”赵淩很好奇。

“能啊。你爹后来读书、去府城参加乡试的钱,都是他自己赚的。”她悄悄给赵骅塞了一点。

只是那时候她没掌家,用的还是压箱底的钱,也不多。

当时她对科考一点概念都没有,等她儿子赵厦开始读书之后,才知道读书多花钱。

她当初给赵骅的那一点,真的是聊胜于无。

田氏跟赵复成亲的时候,赵复屡试不第,已经二十四了。

那会儿赵骅已经十五,比田氏小不了几岁。

田氏一个刚过门的大嫂,不太好管那么大的小叔子,有些事情看在眼里,只是都没法说。

她觉得明明小弟已经表现出了那么好的读书天赋,怎么公婆非得把那么多钱花在赵复身上,搞得小弟连饭都吃不饱,还得自己想办法。

只是她也没法做什么,只能替赵骅遮掩一点。

赵骅多机灵一个人啊,知道田氏对他好,后面成亲之后,才能安心把怀孕的赵王氏留在泸阳县,就是知道田氏靠谱。

中午吃过很多鱼的午饭,一群小辈围一起,继续听田氏说长辈们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田氏一点都没不耐烦:“说起来,我还是你娘的第一个学生。”

赵淩立马拉起抹布一拱爪子:“师姐。我也是我娘的学生。”

田氏没好气地拍了拍抹布软软的肚皮一下,干脆把抹布抱到自己怀里,才继续说道:“那会儿你娘怀着你大哥,我就住在县城里照顾你娘。那会儿人傻,都不知道可以出门,在家实在没什么事情做,你娘就教我识字。哦,你爹还给你娘布置功课!”

她是真没见过有这样的夫妻的!

田氏的娘家在田家村家境还算不错,兄弟年幼时上过两年学堂,认得几个字而已,她自己是不识字的。

她年轻的时候见识浅薄,也不怎么明事理,有些事情心里面隐隐觉得不对,又说不上来具体怎么不对,觉得对的事情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对。

赵王氏自己学,也教田氏学。

田氏有了基础之后,赵王氏虽然跟着赵骅离开了泸阳县,但还是时不时寄回来各种信(功课)。

也亏得田氏识字快,信基本都能看得懂。

赵复这个人贪财好色不假,但田氏有什么不懂的拿去问他,他倒也能认真教导。

他觉得妻子好学上进是好事,红袖添香更是佳话。

田氏的目光落在赵静和赵学身上:“你们俩现在能够读那么多年书,知不知道有多难得?”

赵静和赵学纷纷羞愧地低下头。

过了一会儿,赵静才开口说道:“我们也不想学成这样,是实在不懂。我们也知道,要是我们能够有个功名在身,就能有个好前程,起码能娶个身份更高的姑娘为妻……母亲,我们真的知道错了。”

赵学也跟着说道:“我们往后也会认真读书,让我们以后的孩子不愁没书念。”他还机灵地举了赵淩的例子,“小叔认真读书,当了大官,才有十三弟能够在文华殿读书。”

赵淩翻了个白眼:“意思是对的,可我能在文华殿读书真不是因为我爹。你看我大哥、三哥都是在你读书的书院。你真当我在文华殿读书是什么好事?现在想想还不如一直跟着姑外祖母在长乐宫上课。”

窦荣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嘴上却不饶人:“你就是怂,你看看五妹妹多厉害?看不顺眼直接打,你还能打不过那几个废物?”

赵淩偏过头轻轻撞了他一下,没好气:“打不过!我那会儿才几岁,拿什么打?”

再说一群小屁孩也不敢太过分,顶多就是不搭理他,偶尔嘴上逼逼两句,把他的书丢地上什么的而已。

现在再看,那些所谓的皇亲国戚如今就封的还是好的,更多的是连封号都讨要不到的,拿着的那点津贴,都要每年被中书省建言削减,哪里有他日子好过?

上一篇:世子今天跑路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