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香
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道路就那么窄,哪怕再多的人,能够施展的空间也有限。
这一群人来了之后,也就是第一天速度慢了点,主要还是因为时间都浪费在组装那些看不懂的器械上。
后续每天都以将近二十里地的速度往前推进。
按照现在的速度,总长六百里的芙蓉道,一个月的时间就能修通。
其实赵淩现在让人做的只是清理掉道路上的障碍,一部分路面都没了,得重新规划修建,事情复杂得很,完全不是他在神都的实验室里捣鼓两个东西就能搞定的,很多情况都得在现场才能见到。
而一旦进入到赈灾的节奏中,队伍中原本对赵淩的专业能力有所怀疑的人,全都迅速闭嘴。
没办法,赵淩实在是太好用了。
队伍中无论发生什么问题,只要去问赵淩,都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
原本拥堵在春熙驿的商队和旅人看到了进入梁州的希望,也纷纷加入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共耗时比赵淩预想中要快几天,因为在他往这边清理道路的时候,对面也在双向奔赴。
只不过对面的效率比他们低得多,也是人手不足,纯下死力气搬运滚落的几吨重的山石。
赵淩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听到对面动静的时候,大疆终于像一只鸟了,连蹦跶带扑腾翻过一段滑坡的山体,站在上面很神气地咋呼了两声。
赵淩在下面喊:“你上去干嘛?下来!”
对面大概是听到了声音,大喊:“对面是不是有人?”
声音通过山壁反射,乱七八糟地传到赵淩这边,其实压根听不到具体在说什么。
顾枋心里神会,长啸一声。
别说,还真别说,顾枋叫得比大疆好听。
这是一段将近两里地的塌方。
赵淩试图在大疆的腿上绑上信,给对面传递过去,没成功,最后是宇树仗着灵活轻盈的身体,以及聪明的脑袋,把信带到了对面。
信上能承载的信息很多,对面得知是朝廷赈灾的队伍,还有钦差和皇子,很快就把梁州现在的情况简单写了信过来。
赵淩这边看到信松了一口气:“梁州几城只有少量房屋坍塌,受灾严重的是东部和南部一些山村。”
山村如果面临这种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塌方,可能整个村子都掩埋在下面。
顾枋把信拿过来看了一遍,询问:“是不是我们需要救灾的地方少了很多?”
赵淩的脸色不太好看,让人保持现在的工程速度,转身示意顾枋跟着他走,叫了马校尉、阎旭等人到自己的临时营帐内,说道:“我们现在需要担心的是匪患。”
第111章
在梁州这种地震多发带, 能够建城超过百年的城池,基本都不会处在地震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概率或者说受到地震影响较小。
但是梁州最大的问题是茫茫多的山林中生活着不少“野人”, 也可以说是黑户。
这些人的来历和成分很复杂, 有可能是历代逃入山林中的普通百姓, 或者是穷凶极恶的盗匪, 也有世代生活在山林中的原住民, 这些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大虞,也可能来自于前朝余孽, 还有曾经本地梁国人,更有来自山林对面的济国人。
当初顾朻带着巩盛等人重修梁州边关, 把山里重新梳理一遍,把愿意归顺的山民编民入户, 但他们当初针对的就是其中一片区域。
边境修筑关隘城防也不可能一天就修好,就算是物理屏障修好了, 对面的人真想过来, 也不是不行,无论是正规的商品买卖人员往来,还是不正规的各种手段多了去了,只不过人数肯定更少, 比起以前要艰难一些。
芙蓉关军队编制一千人, 实际在编七百人。
赵淩在意识到可能要打仗后,就决定把手头的军事力量训练起来。
只是他没料到还没开始训呢,吃空饷的问题就摆在眼前。
这种时候他也不说什么:“马校尉?”
马校尉哪里会想到竟然会出这种纰漏?
别跟他说一个赈灾的钦差管不到他头上, 人家钦差赈灾拿着皇帝的便宜行事的指示,就是有权指挥一切赈灾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更何况,钦差身边还有个二皇子。
他一个小小的七品校尉, 在芙蓉关可以一言堂,出了芙蓉关谁认识?
再说,他难道还能把这一行人全都留在这儿?
别说他没这个胆子,就算是他有这个胆子,也没这个能耐。
赈灾队伍中有一支两百人的军队,全都出自禁军。
七百对两百,优势在我?
不不不。
人家那是真正的精兵强将,他们算什么?
位处大虞腹地,山贼也不会来招惹他们,平时的训练都懈怠。
这次听从赵淩调度,协助清理修复官道,体力还比不上一些工匠。
别说那些正规军,就是几个商队里的力士和护卫,他们都不一定能打得过。
赵淩看他这幅样子,直接把他的军权接管到自己手上,让阎旭带着手下的人去查账:“把亏空能找出来的都找出来,正好用于赈灾。”
这种事情没查出来还好,查出来,他也不能当没看见。
至于马校尉怎么处置,跟他一个负责赈灾的钦差没什么关系,写了奏折上报,看朝廷怎么看吧。
阎旭趁着晚上找到赵淩,小声劝:“赵郎中,您这样插手管军队的人,不太好吧?”
“没事。我和梁州的余将军相熟。”他是太子伴读,余将军是太子妃的亲叔叔,关系不熟也得熟。再说他好歹也在余将军的军营了住了小一年。
阎旭本来不想和军队方面的人产生什么龃龉。
在朝中是一回事,朝中争执几句,人家也不可能真的派兵攻打他们家。
但在外面,军中很多人胆子都大得很。
现在赵淩这么一说,阎旭也明白过来,但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们就这样把灾给赈了,回到朝中把功劳分一分多好。
赵淩把扑腾到桌上,跟他讨要食物的金雕球推开:“我心里有数。”
段侍卫长没什么事情干,就接手过来开始练兵。
官道最后一段挖通花了三天时间。
芙蓉关的这些驻军不能说训练成个什么样子,至少能够做到听话,能排整齐队伍,出操不会再打马虎眼。
段侍卫长并没有留下来继续训练,其实军队怎么练,都是有章程的,只不过像芙蓉关这样已经缺乏军事意义的军队,并不会照着遵守罢了。
赈灾队伍很快进入到梁州府城,在见了忙到胡子有些凌乱的周知府了解了情况,三姑姑匆匆过来见了一面后,赵淩就写了公文和家书,让驿站送出去,开始进入赈灾的环节。
梁州炎热,哪怕是冬季,气候也很温暖。
白天要是出太阳的话,气温能够轻松达到二十度以上。
比较糟糕的是,梁州冬季多雨,不利于救灾的同时,还容易引发疫病。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别的还好,就是缺医少药。”
梁州本地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药材库,但教化落后,当地人只会对药材进行一些简单处理,应付一些简单伤势。
药材的炮制,以及更加复杂的中成药加工,别说是本地人,就是本地的医官都不怎么顺溜,更别说是让他们进行传染病防疫。
赵淩和梁州知府、梁州驻军都关系匪浅,完全不需要进行各种博弈,很顺利就开始进行各种赈灾调度。
纯人力的救灾效率极低。
尤其是重灾区,更是让人感觉无从下手。
赵淩把经过官道清理后实践证明非常好用,且工艺并不复杂的器械让队伍中的匠人传授给本地匠人,常见病的治疗也让大夫进行传授。
一时间,上到周知府、余将军,下至黎民百姓,都陷入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学习和劳动浪潮中去。
军队配合百姓,一起动员起来,各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临近三州的粮食、布匹等紧急物资也通过已经恢复的官道押运进来。
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从简陋的棚子里,改为住进帐篷里,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赚取自己的口粮和基本的日用品。
一些受灾严重的百姓,经过这场灾难证明原来的村落位置不适合居住,需要选择新的定居点。
张元一带着人手,在整个梁州来回跑,确认合适的居住地点后,把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安排妥当——建造新的房屋、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发放粮食、粮种、农具等等。
由于赵淩在用钱方面计算得当,赈灾银最后还剩余了一些,甚至连他额外准备的小金库都没动用。
手头有钱,赵淩的花花肠子就起来了。
他带上累得瘦了一大圈的张元一:“肘!”
“胳膊肘还是大肘子?”张元一累得两眼发黑,被赵淩塞进驴车。
驴车晃晃悠悠,张元一在里面睡得鼾声震天,等被叫起来的时候,两边高山林立,前面河流奔腾:“这是哪儿?”
“断魂沟。”赵淩在边上声音幽幽的。
张元一被吓了一跳,抹了一把脸才算是有了点精神:“来这儿干嘛?”
赵淩比划了一下两边的距离:“你说我们在上面架一座桥怎么样?”
张元一看了看两边直冲天际的大山:“啊?”
赵淩说话的时候,正在调整手上的弩。
他在箭尾系了一根细绳,对着对岸射出,可惜射程太短了,到一半就落了下来。
他想了想,换了一把弓,同样操作试了两次,才把箭设到对面,在细绳上做好标记,把箭拉回来。
旁边有工匠快速进行测量。
赵淩给张元一解释:“断魂沟这一段其实就是这条河道比较危险。只要在上面架起一座桥,两边的道路可以通行。”
不管怎么说,梁州一个州,只有一条官道什么的也太夸张了。
而且这次通讯受阻,芙蓉道有多处塌方,断魂沟他实际考察后发现并没有受到影响。
只是因为季节因素,断魂沟这里的水流量太大,才导致无法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