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61章

作者:置业 标签: 历史衍生 快穿 爽文 萌宠 团宠 无C P向

但是李世民没搭理他——吐蕃居于高原,与中原少往来,他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印象。

被拒绝的松赞干布很不高兴,他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没能娶到公主本来就不高兴,看着那边的吐谷浑就不高兴了——你领土还没我大,兵力也不强盛,你凭什么能被中原大国青睐许配公主?!

于是心里不平衡的吐蕃就发疯一样地跑去打了吐谷浑,还带大军二十万,陈兵松州向唐朝宣称——你到底能不能嫁给我一个公主当老婆?要是不同意,我就一直打你小弟!

吐谷浑:MD老子招谁惹谁了!

于是去找李世民哭诉。

李世民当即派了侯君集出战,两方在松州交手,吐蕃败后撤军。

但李世民经此一事,也开始正面看待吐蕃,确实是个硬骨头——这场仗并不是一面倒,吐蕃的确有军事大国的实力,但是眼下,中原还真拿他没办法。

吐蕃人久居高原,就算李世民派兵打下来了,中原人也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且那里苦寒高远,农作物也长不好,总之,跟他们开战性价比很低。

于是,在吐蕃再次来长安求娶公主的时候,李世民答应了,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吐蕃。

李盛知道后,还特地去见了这位公主——眼神温和而坚定,已经开始在宫中女官的帮助下学习那边的习俗了。

李盛心里有些酸,谁愿意远离故土,去往千里之外的高寒苦地呢?但是眼下,也不得不如此来安抚吐蕃,大唐经不起连年征战,民生百姓都会崩溃的。

怀着有些愧疚的心情,李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常在这边陪着文成公主。

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位小姑娘还有些紧张,但在李盛主动过去蹭了蹭她的胳膊之后,她也鼓起勇气抬手摸了摸神马的鬃毛。

飒露紫一连五十多天在文成公主暂住的宫殿陪着她,直到来年正月,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带着大部队,送文成公主归吐蕃。

作为陪嫁,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经卷、另有各类医学著作、治病药方、医疗器械,更有各类工匠。

这场和亲,不只是两方婚嫁,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事件——唐朝以和亲的手段来换取吐蕃这个军事强国在西藏一带的支持。

而吐蕃也确实遵守信义,文成公主入藏后,大唐与吐蕃关系亲密,在后面大唐攻打高昌等边夷小国时,吐蕃也多有帮助。

送嫁时,李盛执意跟随,李世民来劝了一回,劝不动就只能随他去了。

李盛在途中,全程陪护在文成的马车一侧,令陪行的吐蕃国相禄东赞为之侧目——他是知道神马的,这次,大唐皇帝也赐下了神马的祝福——手掌大的白玉盒子,里面是神马的鬃毛,闪烁着梦幻般的光彩。

得知神马送嫁,松赞干布改变计划,从原定的迎亲地点连夜急行,亲迎六百里。

在吐蕃的迎亲大部队到达后,李盛还专门花了不少积分兑换了霞光场景。

万众瞩目中,晨光中紫色大马身披云霞而来,目光睥睨地扫过最前面的松赞干布,然后转过头,低下头亲近地蹭了蹭身旁的姑娘,歪过头咬破自己背上的丝绳,把自己脖子里戴着的一颗大如鸡卵的黄玉衔着,轻轻放到她的手心里。

我无法改变这场和亲,那这就是我能做出的全部帮助了,希望这些,能让你在异国他乡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爱护。

第90章

在平定周边安抚四夷的同时,李世民也在尽力整顿治理国朝内政,昔日齐王与太子的势力被分化融合,太上皇李渊的老臣被安抚调整。

李世民登基后,开局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贞观初年,中原大地天灾频发,旱灾、水灾、蝗灾、霜冻,都轮了个遍,百姓活得很苦,同时,国家周边的势力也要打压拉拢,李世民还要精打细算筹措军粮,简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且,当时的唐朝,所面临的困境还不止这些——武德年间李渊执政,在国朝制度上承袭了旧隋的治理,但是隋朝之所以灭亡,制度也有一定问题,但是李渊并没有做出改变,而是就这样驾驶着这辆已经开始吱吱呀呀的马车强行往前走,李世民登基后,还要顶着压力解决他老爹留下的一堆大麻烦。

这要是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皇帝,早就怀疑自我乃至自暴自弃了,但是李世民毕竟是征战十余载,且能孤注一掷发动兵变夺权的狠角色,要连这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当年他早就在战场上崩溃了,这太极宫还轮得到他来做主?

李世民登基坐稳皇位后便开始精简官员了,不得不说,李渊当皇帝的时候确实是有点任性了,他任用官员不看才能只凭自己喜欢,可以说是任人唯亲。

最典型的,当年的裴寂,李渊的老友,在河东之战对阵刘武周时,撇下大军自己骑马狂奔跑了,就这,李渊还安慰他,照旧让他执掌大权,一点都不考虑裴寂治下的百姓死活。

这种事还不止一件,李渊选任官员,自己的情绪因素远远超过了实际因素,许世绪会说话会捧人,李渊高兴,就让他去当刺史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轻率地决定,吏治的混乱可见一斑,冗官现象严重。

很多地方刺史都是不合格的,这也是唐初百姓过得苦的一个原因——刺史可是一地大员,就是当地的父母官,刺史都不靠谱,那百姓去依靠谁呢?

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对此就颇有微词,但是当时他自己都要小心翼翼,也没有办法,上台后就不一样了,李世民大刀阔斧地改革吏治,在房玄龄的主持下,唐初的官员被削减到只剩七八百人。

除了这些,李世民还削减封王,把唐初李渊大手一挥封的郡王都降级成了县男,这下子给国家财政减了很大一个包袱——郡王和县男的禄米可差多了。

但是这些被削减的人不太高兴。

李盛那天去花园里遛弯,还碰见有人往李渊现居的大安宫去,得知是被削减了封爵去找太上皇,李盛简直都想笑——居然真的有这种蠢货!眼下众人情绪激愤,但谁敢第一个动?都怕被皇帝记仇,这人倒好,不光跳出来,还敢去找李渊!真是闷着脑袋往死路上走。

他看了一眼就不管了,自己跑去找阎立本,李世民下令要给飒露紫作画,从征战薛举到随他登基,要画一整套图,最近李盛经常去监工。

他有时候还会被叫去当模特,毕竟阎立本和飒露紫也不熟悉,只听着陛下说什么“飒露紫当时就抬起前蹄高高地昂起来身子可威风了!”“当时跑了六天也没吃的飒露紫趴着卧在那里吃地上的枯草心疼死朕了!”“飒露紫每逢春日便喜欢吃这种矮矮的的小绿草。找草儿的时候情态可掬,你要画得细致一点。”。

阎立本只想苦笑——他又没见过啊!但是陛下巴拉巴拉说得那么开心,他也不敢说什么,只能多问问多看看,李盛在被他暗中观察了几次后就知道了,后来就特地去画院见他给他当模特。

这可是会传世的画,一定要画得好看一点啊!

有闲心给爱马安排画画,李世民这时候已经把朝堂捋顺了,就像是修剪花木一样,把朝中的人事变成了自己最理想的样子。

从尚书省的李靖和宇文士及,门下省的王珪,尚书省左右仆射房玄龄和杜如晦、六部尚书,都已经逐渐从武德年间的旧臣换成了昔日的秦王嫡系。

安排官员的同时,李世民对于百姓也极度关注。

他上台后,对于百姓的最中心执政思想就是——静。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要去打扰老百姓劳作耕种,让他们有地种,有活儿干,这样,国家才能有粮食。

经年战乱使得唐朝初年人口凋敝,旧隋最盛时候有890万户,但唐朝初年却只有三百多万户人家,就这,还包括了唐朝建立后陆续从突厥各地带着家口回来的昔日逃民——隋末唐初中原一直打仗,他们为了躲避兵祸逃到突厥去了。

这么点人,李世民为此发愁得不得了。

没有人口,一切都是白说,但是,去哪儿弄人呢

李盛正在陪着长孙皇后看书的时候见到了一脸愁相的李世民。

长孙皇后接连生育,身体不太好,没办法,人家是真的有皇位需要继承,而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也需要更多的儿子来保证自己的政治地位——太上皇李渊可还活得好好的,还给他生了不少弟弟呢。

长孙氏近两年来就感觉自己身体亏虚,春日里穿着夹衣也觉得有些寒意,但是安和殿这边的太阳到时候很好,她有时候来给李世民送点心,就也在后面的院子里晒一晒太阳。

这边装置很全的,李世民经常在嘛,亭子边上有摇椅,上面披着一整张白狐皮,躺在上面,太阳暖洋洋地晒下来,在这五月春日里不一会儿就会有微微的汗意。

李世民一来,李盛待了一会儿就走了,这俩人待在一起,几乎是李世民眉梢一扬,嘴角一拉,长孙氏都知道他为什么,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老夫老妻心领神会的爱意磁场,两人时不时就对视一眼随后一起笑起来,也没人给李盛翻译一下,这令单身数年的马马感到些许不适,有种被这俩人孤立的感觉,撤了撤了。

在他往后面走的时候还听到李世民在说起最近从各边夷部族赎回来的汉民如何安置,李二凤想人口已经想疯了,把周边收拾利索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归还中原人口,另外还嘱咐长孙皇后召见命妇让她们多做点善事,务必要让归国的汉民感受到中原的温暖,施粥搭棚舍钱都行啊。

他往后瞥了一眼——二凤正躺在摇椅上,长孙皇后跪坐在旁边伸出手给他按摩着太阳穴。

李盛甩甩毛,扭头拒绝了这盆狗粮。

说起来这些年给李盛拉郎配的也不少,但是,都是马啊!尽管都是些神骏无匹的良马,那也是马啊!李盛表示拒绝。

吐蕃和大唐联姻后,还曾经向大唐求过神马后裔,为此,还给大唐上贡了一千五百匹良马,其中还有八十匹是特地挑出来献给神马的母马。

李盛被吓到了——八十多个,后世他老妈给他安排相亲都没这么离谱啊,但是无论多少个,李盛都是毅然拒绝,每次二凤把新的小母马牵进来,李盛都是很凶地把人家赶走,后来二凤就放弃了。

唐朝臣子们更是对此表示——这吐蕃的赞普做什么美梦呢!他们从跟随当年的秦王就开始盼着飒露紫的小马驹,现在连个影子都盼不到,那松赞干布现在也是瞎想!

关于人口事,李盛两天后在安和殿看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还在起草一份诏书——《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就是要鼓励结婚鼓励生子,还设定了奖励,另外把当地的人口繁衍纳入当地长官的绩效考核,嗯,看来古代就有KPI了。

有了人,还要保住啊,李世民在各州设置医学博士,为百姓治病,毕竟久经丧乱,中原百姓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多损伤。

他改良了隋朝的义仓制度,在地方上设立正仓和常平仓。

正仓是用来存放上缴的粮食,维持国家和地方管理的正常运转;

而常平仓呢,就有点调控经济的作用了,在粮食价低的时候买入,不要造成谷贱伤农的情况,在粮食歉收的年份用常平仓里的粮食救济百姓低价卖出,避免有大户高价卖粮发国难财。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组织兴建了很多大型水利项目,用以灌溉农田,保证庄稼丰收。

因为担心官员对百姓不好,所有的刺史都是他亲自拣选就任。

李世民不但要求治下官员勤政,自己也是如此,勤于政务爱护百姓。

当然了,二凤的性格是比较张扬热烈的,有时候他也想要点好东西,但是,他有一个好处——虚心接受劝谏。

他想造些精巧的器物用于宫殿摆设,被朝臣怼——陛下应当勤俭;

想去泰山封禅,被朝臣怼——陛下应当爱惜民力;

贞观一朝,没有灭过国的将军不是猛将;没有怼过皇帝的朝臣,也同样不是猛人。

被怼惯了,后面的二凤自己都会劝自己了。

他素来有气疾病,不宜在潮湿的环境中待着,于是就想修一个新宫殿,但是还没修,自己就先打了退堂鼓,觉得所费太多,于国于民负担太大,于是就此搁置了。

皇帝陛下如此贤德,大臣们很欣慰啊,但是皇帝的身体还是很重要的,于是大臣们上书,宫中卑湿,请陛下营建一楼阁居住。

但是李世民最后也没有建。

在这样的治理下,大唐的民生恢复经济兴起,在十年间人口增长将近百分之二十,仅论人口,唐初比旧时文景之治还要更快。

终贞观一朝,边夷平定,百姓安居,经济恢复,文教复兴,李世民把一个“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敝之余”的开局,终于变成了兴盛安定的的“贞观治世”。

第91章

贞观十二年,长孙皇后病重。

或许是当年玄武门后飒露紫的显灵在政治站位上帮助了李世民很多,在李世民登基后,无论是在边夷征讨,还是在内政安抚上,都比真正的历史上要顺利一些。

相应地,长孙皇后对丈夫的担忧也更少一些,相比历史上的贞观十年病逝,她的年华多停留了两年。

但是尽管如此,当她重病在床无法起身的时候,她最小的女儿兕子也才不到三岁,幼儿还未长成,但是自己却再也看不到她长大了,这对任何一位母亲,都是巨大的痛苦。

李世民每次见到病床上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妻子,和旁边守着母亲的小女儿,都心痛不已几欲落泪,这是他青梅竹马的结发之妻啊!

他与观音婢少年相识,二十年来,从昔日唐国公的二公子,到秦王,再到皇帝,他们始终都站在一起。

他上战场,观音婢在家操持家事,孝敬亲长抚育儿女;

他与大哥和父亲之间矛盾重重,他不肯俯首,后妃多有毁谤,也是观音婢劳苦奔走,为他周旋;

到了最后夺位,就在那最惊险的一夜,观音婢在秦王府大门口目送他走远的时候,手心里是握着毒药的,胜,自然是夫荣妻贵,若败,那便是生死相随。

万幸,他最后登上了这个位置,登基后,他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封妻子为皇后,可见爱重。

他们终于走到了顶端,但是,好日子才过了多久?观音婢便要离他而去了!

李世民心情沉郁,每每处理完国事便守在妻子床前,他把能找到的医者全部都叫来,还下诏广施恩德为皇后祈福。

但是,在贞观十二年的秋日早上,长孙皇后依靠在李世民怀里,她尽力握住丈夫的手,目光留恋地看过床前所有的孩子,目光久久地凝在小女儿稚嫩的面孔上,最终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贞观十二年秋九月庚寅,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

李世民形销骨立,心神大伤,他把自己关在立政殿中,不肯吃东西。

长孙无忌来劝,亲妹妹壮年崩逝,对于他也是锥心之痛,他强撑着精神来劝陛下振作,但李世民见了他却更加悲痛,泪水浸湿了衣袖。

“无忌,当年你、我与观音婢策马长奔,跑累了就在河边扎鱼,观音婢还摘了河边柳树枝把鱼串起来挂在马鞍上带回去,少年时何等快慰,而今,却只有你我两人了啊!”说罢便泪如雨下。

上一篇:穿着龙袍穿越了!

下一篇:我是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