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置业
李盛并不知道村民们在背后议论他,他上牙膛已经好啦!于是他快乐地叼着箩筐,里面是一只野鸡和一大堆蘑菇,最下面是半筐笋子,走小路绕开人行,从后面回了秦宫。
中午,嬴政就吃上了鲜笋炖鸡汤,炫了两大碗,秦宫里也会从外头采买些吃的,但是还是虎虎带回来的更好吃些。
李盛表示赞同,这可都是系统严选!
李盛自己在山里捉了一只鹿吃得饱饱的回来的,倒是不饿,不过倒是很困,趴在嬴政的正殿睡到半夜才醒。
下了一场春雨,土地都润透了,今年的春耕都省些力气,嬴政一时高兴,想起郑国渠来,将来这条水渠若是修好了,哪怕天时不佳,也能灌溉土地方便农时。
于是过了几天便专程叫了人来汇报郑国渠的工程进展。
但是来汇报的人给嬴政扔了个大炸雷:郑国是韩国的间谍!
兹事体大,嬴政惊怒之下派人细查,可结果令他愤怒,郑国居然真是韩国派来“工事耗人力物力,借以弱秦”的!
郑国面对愤怒的秦王,不卑不亢,为自己辩白解释:“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要说我们政哥真的是很讲理的一个君主了,听了这话,细细思考过,觉得有道理,居然就放过了郑国,只是让他好好督建水渠。
——李盛表示,到底谁说我们阿政暴虐的!铲屎官明明就很讲道理很通人情啊!至于后来,那是老糊涂了,李盛表示有他在,必然不会再出现历史上的那些不好的事了!
按说这件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郑国继续修水渠,该干嘛干嘛,但是架不住有人不想放过这件事,想借此挑弄事端。
谁呢?秦国旧贵族和王室勋贵。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穆公,秦孝公一直都是奉行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华,无论国籍无论老幼无论出身,都会重用。
这一方略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来秦效力,秦国也受益颇多,但是,秦国的旧贵族们不高兴啊,朝中和军中的位置都是有限的,这些外来人才受了重用占了高位,那他们的利益就必然被侵占。
而且六国之士可以借助军功进入秦国高层,比如蒙骜本就是齐国人,却在秦国战功彪炳位高权重,连秦国王室都不能比拟。
这些人被边缘化之后怀怨已久,于是借着这次的事情发作起来。
再加上前阵子吕不韦的三千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一书,吕不韦大为得意,将书悬于咸阳城门,声称若是能增减更改一字,便赏赐千金,即后世所谓“一字千金”。
他如此张扬,秦王嬴政颇为不乐,在朝会上待吕不韦也有些冷淡。
吕不韦本是异国人,如此招揽人心执着声名,是不是心大了?
加上这次的郑国渠事件,他们声称,来历不明的异国之人终究还是心向故国,怎么会甘心为秦国效力呢?
于是就有些秦国旧贵族和王室人员上谏秦王嬴政:该把这些来历不明的异国人都驱逐!
历史上这件事发生在嫪毐之祸之后,嬴政确实因此发作过,但是这一世已经大有不同了啊!
这一世的嬴政对此不以为然,他是看不大惯吕不韦太热衷权势,但是他毕竟于先王,也就是父亲子楚,于秦国都有功劳,郑国渠也是他允准的,这些人就是借此闹事罢了。
但是他还想看看到底有谁心怀怨言对他不满,于是并没有阻止他们上奏,要看看是谁躲在后面,借着为国为民之名搞事。
他这一静默不言,李斯倒是慌了,情绪一上头,也有些失了稳重,真以为嬴政要考虑他们的建议,于是对这些人是恨得咬牙:老子求学多年,从一个小吏混到现在容易嘛!
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来到咸阳,不就是为的出人头地位高权重吗?要是被赶走,他能去哪?天下之大,六国之地,没有一个能像秦国一样国强兵盛,他一个都看不上。
他来到秦国,就是要辅佐秦王成就大业的!
你们这是要断了我的青云路啊!
郑国是间谍蒙混君主,吕不韦骄奢不臣,你们搞他俩就行了,干嘛还牵扯我?真的很想骂人!
于是李斯觉也不睡了,连夜写了奏疏,第二天早上带着去上奏面见秦王了,李盛打了个哈欠,从旁边凑过来一只大虎头看了看,哟,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啊!
第340章
作为秦始皇执政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伙伴,千古留名的一位丞相,李斯的文词才华都是卓然不凡,《谏逐客书》作为千古名篇,也是情理兼具。
李盛拱了拱嬴政,自己把头放到嬴政的肩膀位置,和铲屎官头并头一起看。
嬴政暗地里深吸一口气:虎虎已经很重了啊!就算他已经二十岁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肩膀上扛着一个大虎头还是很有压力的!
但是,每天都练习骑马射箭的嬴政还是抗住了,还歪过头给旁边的虎虎让了让地方让他视野更宽一点。
李盛认真看起来,李斯的文章思路非常清晰,他看过一遍,主要是三个大观点。
首先,数百年来,来自六国的客卿对秦有大功,而且都是忠心为秦,并非首鼠两端之人,百里奚之于秦穆公,商鞅之于孝公,张仪之于惠文王,范雎之于昭襄王,这些客卿一心辅佐主君,变法图强,献计扩土,使大秦日益强盛,成就今日霸业,故而“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其次,陛下您怎能“重物轻人”呢?
陛下您的宫中有郑魏送来的美女,殿中有江南买来的金锡器物,书房有西蜀采来的丹青,只要能娱心悦目,无论工匠何人,不管原产何地,您来者不拒,对待死物您尚且有这样的心胸,怎么对待六国人才上,您就态度不一样了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忠逆,非秦者全都驱逐,是所谓“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才者”啊!
看到这,李盛抬头瞥了一眼铲屎官:哎,你说李斯是不是在暗戳戳阴阳你哦?
但是铲屎官似乎不在意,还看得很认真。
最后一个论点也非常明确:“驱逐非秦客卿,是在弱秦而助力六国”。
如果秦国一声令下驱逐了这些六国来的客卿,那么他们一定会去投奔他国,这样一来,秦失去助力,而六国则会在这些有志之士有才之人的帮助下越发强大,大王您是立志要统一天下的明君,又怎么能做这样损己利人的事呢?
嬴政看完这篇策论,含笑对上李斯有些紧张的面孔:“先生所言甚是,那依先生之见,寡人该当如何呢?”
李斯见秦王没有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心下一定,当地俯身拜礼,正色进言道:“而今朝野议论纷纷,臣心不安,民心不宁,陛下该下令纠乱反正,布闻天下,秦国决然不会驱逐六国来者,天下士人民众,不生于秦而愿忠于秦者,自当景行相从来秦效力。”
嬴政抬手让他安坐不必行礼,广袖一摆,两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了两下:“可朝中又是谁在兴风作浪,要行此等不良之事,损我大秦根基呢?若是他们一心作恶,朕也该把这些暗处的蠹虫抓出来才安心啊!”
李斯何等聪敏之人,一见嬴政的态度就立刻明白过来,秦王从未有过驱逐客卿的念头,他就是在等着这些人跳出来!
“大王明见万里,是臣妄动了。”
嬴政亲自过来扶起李斯:“先生忠诚,寡人自知,只是今日,还要委屈先生了。”
“臣,自当效力。”
于是,那些闹腾着要驱逐客卿的秦国旧贵族和得不到重用越发寥落的边缘宗室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好消息:李斯去劝谏大王不能驱逐客卿,被大王怒气冲冲地从明光殿赶出来了!
于是他们闹得更起劲儿了,原本有些观望的人见此,也都参与进来,轮着番地给嬴政上奏疏,那叫一个苦口婆心,仿佛再这样重用六国异心之人下去,他们秦国就要完蛋了一样,至于把这些人打下去,谁来担任职位呢?
嗨,当然是咱们这些宗室贵族了,咱们可是数百年血缘交融,绝对会一心为秦啊!
李盛陪着看了两分,从鼻子里呼出一声嗤笑的气音,然后就被撸了一把尾巴。
嬴政还伸手过来给虎虎摸摸头顺顺胸毛:“不气哦!”
李盛一爪子把他的手拍下去,赶紧地把事儿干了吧,这些傻蛋,既没有胆气跟着上战场打拼嬴战功,也没有才能献计献策为国出力为君分忧,整天就守着那点祖上的旧功劳,要么就自持王室血脉,一点正事儿不干就算了,偏偏人蠢心还大。
自己没能力,还看不惯人家六国来的贤才占据高位,还想把人家赶下去自己做官,还做官,做梦吧!
嬴政倒是还有耐心,又等了两日,突然在大朝会上发作起来,一连处理了七八个宗室公子和一大批旧贵族,这些人平日里就有不少罪行,这回一气追究起来,接连降爵。
昨天大王还和风细雨地跟他们说起旧日故事,今天就变了脸色!
他们可是跟着先王的有功旧臣!
于是这些人不干了,居然还觉得嬴政少年登基不敢把他们一群老臣怎么样,以宗室内的长辈好几个老君侯为首,去明光殿前找嬴政了。
哟呵,真是反了他们了!
嬴政如今是军权政权都在手,亲政两三年的一国主君,怎么会被他们欺负了?
这些人真是一群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被金玉琼浆泡烂了的腐奢旧贵,脑子都不清醒了!
都不等嬴政说话,这几天旁观得憋气的李盛当即跃起两三步跑出去,站在高高的殿台上俯视这些人。
“嗷呜——!”
随着一声虎啸,天边阴云聚起,本来就有些阴沉的天色更是黑下来,随着风声骤起,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洗洗脑子吧你们!
李盛还迈着步子走下来,到了前面站定,一声虎啸吓晕了前面为首的两个老头,为老不尊永不知足的蠢东西!
李盛的皮毛最外面是一层厚密的针毛,能短时间内防水,他在外面绕着这些人走了两三圈,看着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蔫哒哒地狼狈不已,这才跳上台阶回去了。
刚一进殿嬴政就过来亲自给他擦擦皮毛上的水迹,李盛往后退了几步,一个旋风甩头自己甩干了一半,然后伸出爪子把嬴政往外面推了推:行啦,坏事儿都由他这个白脸干了,嬴政接下来该去扮红脸,毕竟爵位也降了,钱也罚了,该恩威并施地把人劝回去了。
毕竟还有好几个老头儿呢,真在这儿病出个好歹,对嬴政的名声也不好。
第341章
逐客之争已经落下帷幕,借此,嬴政作为君主,把宗室和勋贵中心怀不满怨愤不服的那些都压制下去,君主集权更进一步,他当然是心怀畅意。
李斯作为这次代表六国客卿首先出战的排头兵,在嬴政那里展示了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又在六国客卿这边占尽了人心,不久后又被嬴政升职做了廷尉,也是春风得意。
而被嬴政在宫宴上安抚的六国客卿也是心下安定,秦王年轻力壮且虚怀若谷,尊崇他们这些头被来的才臣,眼下又是正值秦国强盛而六国卑弱的天下大势,正是他们大展宏图一展抱负的时候啊!
于是大家都各有各的快乐,只除了那些被免职降爵的人员——但是也没人在乎他们就是了。
国内安稳团结,这几年国力强盛,郑国渠的修建也渐入佳境,嬴政便开始频繁召见谋臣和将领们,商议是不是该重开战事,继续一统六国的大业。
对此,李斯郑重谏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王正该抓住机会果断发兵图谋天下!”
“今诸侯服秦,譬如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虽然有点夸张吧,秦国灭除六国也不像他说的“如同扫除灶头灰尘”那样简单,但是这话多提气啊!
嬴政就很喜欢听,而且李斯其实也没说错,眼下六国确实势微,不趁着敌弱我强的时候赶紧下手,等人家回过劲儿来就不好打了!
“倘若今怠慢而不急就,诸侯复起,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现在这个时机也很好,楚国和魏国刚因为两处郡县闹了不愉快,赵国之前与韩国似乎因为结盟的事情有些龃龉,且六国贤才稀少,像之前信陵君那样既有号召力又有军事才干的人也少啊,眼下他们是绝对联合不起来的!
嬴政大为赞同,但是很快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先打谁呢?
李斯依然坚持自己之前的看法:先打韩国!理由也很简单,韩国最好打啊!
而且还和秦国接壤,打完了直接吞并,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再去打旁边的邻国,这军事据点就有了,无论是动兵还是后勤,都更方便快捷。
但是韩非立刻跳出来反对——他来到秦国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存韩而弱秦”,尽量为韩国拖延时间,一听李斯这话,哪里还坐得住?
韩非的建议是“稳住楚国和魏国,先攻打赵国和齐国”,至于为什么不先攻打秦国,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了,是看起来有利于秦国的理由。
首先,韩国一直是秦国最听话最忠诚的小弟,“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您就算先打谁也不能先打自己人啊。
在嬴政面前,韩非的姿态放得很低,口称韩国为“内臣之国”。
相比较,赵国与秦国仇恨更深,这些年来,张罗着联合抗秦,不停扩张军队主张合纵,甚至向天下宣称“暴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在舆论层面上大谈秦国威胁论。
赵国这么跟你对着干你不打他,你先打自己的小弟韩国,秦国在道义上讲不过去啊,将来天下人谁还向着秦国说话?
最后,韩非认为韩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韩国处在“四战之地”,秦国就算打下来了韩国的城池,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抗击,白费力气,性价比很低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