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置业
第197章
李盛蹲在弘时的院子里,被一群小阿哥围起来看,还有想上手捏耳朵的,被大黑狗一呲牙吓回去了。
当年康熙把皇孙们都养在宫里读书,后来因着废太子事的缘故,就停了许久,如今雍正即位,看着自己这几根苗,连书房都塞不满,大手一挥,也把兄弟们家里跟弘昼弘历差不多的侄子们接进来一块读书了,顺便让小兄弟们培养一下感情。
“弘昼,你说这狗二十岁了?假的吧?”旁边一个穿着蒙古袍子的小男孩想过来撸一把,被狗子甩了一尾巴,低头揉揉大腿,满脸写着不信。
这小男孩是科尔沁部族一个王公的嫡子,清朝皇帝与科尔沁部落一向亲密,为表忠心,常有蒙古贵族继承人被皇帝鞠养宫中。
“就是啊,我舅舅养的大狗,养得那么好,也才活了十四岁,而且最后那几年嘴边的毛都白了,这狗这么凶,跑起来那么快,怎么可能二十岁了?”十三爷家的阿哥弘暾也很怀疑。
弘昼看大家都不信,把头一扭:“爱信不信,不信你们回去问问各位叔叔伯伯。”
说完,看见弘时正从外面走进来,于是把围着的人扒拉开,把弘时拽过来:“三哥,你说,当年李额娘怀着你的时候,是不是元福提醒的?元福是陪着你长大的吧?”
弘时低头,一群十来岁的小阿哥们眼巴巴地看着他,再看另一边,元福满脸不耐烦,尾巴尖在底下扫来扫去,估计一会儿就该踹人了。
“弘昼没骗你们,元福是康熙四十一年被皇阿玛抱回来的,当时大哥才六岁,到如今,也有二十年了。”
小孩子们似乎对大孩子的话更相信一些,闻言都信了八九分。
然后就对元福更感兴趣了,他们从小也没养过大狗,内宅中一般不会给小孩子养这么大的狗当玩伴的,要不是元福在被抱回去后迅速展现了自己不同凡狗的神奇之处,等慢慢长大也会被带到外院去养的。
得知弘昼几个从小就跟这么威风漂亮的大狗一起玩,刨坑玩球爬树串门,都很羡慕。
“元福,让我摸摸嘛,弘昼,你帮我哄哄元福,求你了!”弘暟站在旁边脚步根本挪不动。
他是十四爷胤祯的幼子,从小就被宠着,生下来的时候有点体弱,别说大狗了,从小到大,小时候想养个兔子,嫡福晋完颜氏都怕咬着他不给养,这会儿看见大狗,真是眼睛都在冒光。
弘昼见状,像是炫耀一样把元福从头撸到尾,享受了一会儿堂兄弟们艳羡的目光,这才低头好声好气地跟元福商量:“元福,他们肯定特别小心,你能让他们摸摸吗?等这个月休息的时候,我去求皇阿玛和大哥,带你去西山跑马打猎!”
李盛瞥了他一眼,算了,孩子话都说出去了,就当是给孩子撑撑场面,给你这个面子了!
“汪呜~”
轻轻叫了一声,李盛往地下一趴,闭上眼睛。
弘昼很高兴,元福真给面子啊!
“你们排队啊!一个人只能摸一次,嗨嗨,你那手干净吗?刚吃了点心,你那一手的油渣子!我们元福前天刚洗的澡,跟着你的太监呢?让他们给你端水来洗手再摸!”
为了摸摸万岁爷的凶猛俊逸大狗狗,一群皇家小阿哥们心甘情愿地被支使着排队,一个个地蹲下从头摸到尾,弘昼还在旁边看着,就怕谁不讲究惹着元福,这祖宗可谁的账都不买,说变脸就变脸。
他皇阿玛那天忙着议事没吃晚饭,苏公公都不敢进去叫,元福才不管那些,头一拱把帘子拱开,进去就叼着 皇阿玛的裤脚把人拽出来带到饭桌前面,非得让人吃饭,还用前爪踩住皇阿玛的脚,不吃好不让走。
后来他去长春宫皇额娘那里请安的时候,就听见皇阿玛跟皇额娘抱怨,元福的脚踩在自己的靴子上,愣是把自己新做的靴子上踩了一个凹印子,明明爪爪也不大,踩上去力气倒是不小。
李盛把头放在前爪上,这些小崽子们倒是都很听话,摸摸也很小心,不像胤禛那样,批折子批烦了就把人都撵出去,把头埋进自己的毛肚皮里狠狠rua。
忽然,他的鼻子动了动,嗯?奶酥饼子的味儿!
他睁开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小阿哥,这是康熙的二十三皇子胤祁,康熙五十二年生人,比弘昼弘历还小两岁呢。
生母是个没名没分的庶妃,但是因为生得晚,康熙疼爱幼子,雍正为表孝悌之心,待这些小弟弟们也很好,如今也住在阿哥所里,跟着自己的小侄儿们一起读书。
趁着人蹲下撸狗,李盛一扭头张嘴叼住了人家腰上系着的墨蓝色荷包。
胤祁一愣,试探着把荷包打开,拿出一块奶酥饼来托在手里递过去。
大狗狗看了他一眼,低头叼住吃起来。
胤祁又投喂了两块,趁着狗狗吃饼,多摸了两回,还偷偷撸了一把尾巴。
“啊,二十三皇叔,你这是作弊!我也要摸两次!”
后边排队的小阿哥很聪明地也低头翻了翻自己的荷包,找出来两块苹果干,两只手托着,上供给元福。
李盛低头看了看,哎,这个还真没怎么吃过,于是欣然笑纳了。
于是这个小阿哥也多撸了一把。
等李盛吃完苹果干舔着嘴巴一抬头,后面的小阿哥们都开始低头翻荷包,还催着自己的太监们翻荷包。
......
被将近二十个小阿哥挨个撸了一遍,李盛感觉自己掉了得有三层毛,站起来甩甩耳朵跑了。
看来以后阿哥所这边得少来,这一来就被围住撸一回,两脚兽吸毛茸茸是很解压的,被吸的毛茸茸可不一定啊!
还是躲着点这群小崽子吧!
二月里,庄亲王博果铎去世。
博果铎是是皇太极之孙、承泽亲王硕塞长子,后来得以继承父位,改和硕庄亲王,但是这位铁帽子亲王,却没有留下任何后嗣。
那这偌大的亲王府,以后由谁继承呢?
博果铎没有儿子,但是侄子侄孙可不少。
明赫,博果铎亲弟弟叫博翁果诺,明赫就是博翁果诺次子伊泰的儿子,也就是博果铎的侄孙;
福苍,博翁果诺第五子;
球琳,福苍长子;
塔扎普,福苍次子。
这还是近支,远支还有呢。
眼看着主宗没有后人,这些人盯着庄亲王的爵位,真是眼睛都快冒红光了。
要是能承袭庄亲王,无异于一步登天。
但是就在这时,胤禛下令,以圣祖仁皇帝第十六子允禄,过继与庄靖亲王博果铎为嗣,袭封和硕庄亲王。
这就属于皇帝这个当裁判的亲自下场出歪招了。
为了收回军权旗人丁籍属,愣是把自己亲弟弟过继出去,给庄亲王当嗣子了。
庄亲王妃本来就被底下一群侄子、侄媳妇吵得头疼,冷眼看着他们就在丈夫灵前明争暗斗,不由得有些心寒。
这下好了!谁也不用争了,皇上下令,都听老大的吧!
至于她自己,皇帝既然下了这个令,那承袭王位的十六皇子就一定得对自己孝顺恭敬,她没什么可担忧的。
十六皇子允禄更是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砸得头晕转向,那可是铁帽子亲王啊!
满宗室里数一数,有几个亲王?
他排行十六啊,要不是这等奇遇,不知道到多少岁才能混上个亲王。
庄亲王妃没意见,允禄更是千万个满意,不高兴的,只有庄亲王的侄子侄孙们。
——哪有这样的啊?不惜把亲弟弟出继来占庄亲王的基业,皇上您这不是耍无赖嘛?!
第198章
事实证明,当皇帝不要脸起来,他就是无敌的。
无论朝野中如何议论,宗室中如何反对,反正胤禛就当不知道,利利索索地把他十六弟出嗣给庄亲王,让亲弟弟占住了这一支宗亲族长的位置。
期间,还有人来劝他,如今先帝去世不到半年,就把亲儿子出嗣,这是不是不大好啊?皇上您是至纯至孝之人,也要考虑一下先帝在天之灵会不会不高兴啊。
胤禛表示你一个外人,居然还管起我们老爱家的事儿了,没有人比我更懂我皇阿玛!
先帝肯定不会生气的,说不定百年之后,还要夸我是个好儿子呢。
胤禛的自信来源于,康熙也曾经有过把儿子出继的想法,只是未能成行罢了。
康熙的七皇子,如今的淳郡王,胤祐,当年生下来的时候便天生有些跛脚。
当时康熙拢共也没几个健康的儿子,宫里的孩子死得太多了,想想都吓人。
胤祐虽说有些不好,但哭声响亮,吃得多睡得沉,眼看着是个能养住的好孩子。
还年轻心软的康熙也颇为不忍,很是为这个孩子发愁。
这孩子将来必定是上不得战场的,没有战功,便没有好的爵位,天生比兄弟们低一截,这将来如何才好呢?
康熙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弟弟隆禧,隆禧是顺治皇帝的第七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册封纯亲王,但他身体不好,到现在也没有子嗣,于是康熙就想着,干脆把胤祐过继给弟弟隆禧,这样一来,纯亲王府后继有人,胤祐也有了前程。
但是还不等康熙下令,纯亲王便发了急病,康熙亲自去探视这个小弟弟,召来御医为他诊脉,但终究不治而薨。
还不等康熙提出把自己的胤祐过继给弟弟,纯亲王侧福晋有了喜脉。
这个节骨眼上,康熙倒不好说了,于是事情就搁置下来。
随后,遗腹子富尔祜伦出生,既然有了亲生儿子,康熙便彻底打消了这个主意。
但世事无常,富尔祜伦在虚岁两岁的时候就夭折,纯亲王府绝嗣,封爵废除。
既然有这么个前情,胤禛把弟弟出继那是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也不管底下人唧唧歪歪,只给了博果铎的侄子一个贝勒安抚一下完事儿。
李盛想起历史上乾隆好像也干过这种事儿,他的皇六子永瑢,被过继给了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皇四子永珹,则被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
嗯,把亲儿子派出去,继承王爵收拢财富顺便归拢旗籍人口,起码在这件事上,可以说祖孙三代都很有默契,这事儿干得很顺手。
四月里,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而同时,胤祥还是总理大臣,参与国家议政,甚至,内务府里也还管着一摊子事儿,可以说是事务繁多。
胤禛也觉得他十三弟真的好辛苦他好心疼,于是大手一挥,给他的儿子弘昌封了个贝子。
新帝登基,兄弟们都把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胤禛还特地不让胤祥改,抒情一点说,十三王爷,那就是万岁爷的例外和偏爱啊!
但是,偏爱越多,责任越大,胤祥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啊。
于是,聪明机智的怡亲王掂量了一下兄弟们,打算找个人来给自己帮忙,左看右看,他把老十七允礼推荐给了他四哥,说老十七“为人朴实谨慎,品行卓然,一心为君为国”。
胤禛很给面子,十三弟,我百分百信任你,你说他好,那他肯定不错。
于是,胤禛很快就下诏册封十七阿哥为果郡王,着管理正黄旗、镶蓝旗事务,还赐了白银一万两。
次年八月,祭天地社稷,胤禛不想派皇子去。
当年康熙早早地立了太子,但同时,也立下了靶子,当年的胤礽之祸,一半在他自身,另一半,就在旁人的趋利之心上,很多时候,是他身边的大臣逼着他催着他走到了那个处境。
胤禛对弘晖很满意,但是,正因为属意于他,胤禛才想保护弘晖,不想让他落到当年的废太子的处境。
太子一立,兄弟,便成了君臣,他当年是胤礽的臣弟,深知君臣名分能让兄弟之间产生多大的隔阂,虽说弘晖与弘时他们和睦情深,但胤禛不想赌。
未免重蹈先帝覆辙,胤禛在八月甲子,召王公大臣,当面下旨道:“储位,实乃千秋万岁社稷江山之大事,非仓促之间一言而定。”
言下之意,他目前没有立太子的打算。
也因为这个缘故,八月里的祭拜大礼,胤禛哪个儿子都没派去,反而把刚上位的十七弟允礼派去干活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