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置业
胤禛愁得不得了,无意识间,手底下的小梳子给元福梳了一遍毛,又梳了一遍毛,还不停手,要梳第三遍。
狗狗身上的毛毛是掉不完的,只要梳,就会掉,李盛看着自己的毛毛在旁边已经攒了一大片,无奈地抬爪按住铲屎官的手——你歇会儿吧!
唉,当狗狗也是要有付出的,比如,被迫梳毛,为铲屎官释放心中的压力。
但是也不能梳起来没完没了啊!虽然狗子不会秃,但是胤禛今天心思浮躁,手底下这手劲儿拿不准,他也不是很舒服啊!
李盛刚才一边被梳毛,一边听着胤禛在那自言自语,这会儿胤禛又看着眼前的一堆名单皱眉头,李盛很快就闹清楚了他在愁什么。
他想了想历史上的事情发展,把胤禛拽去了年氏居住的上下天光。
年氏正带着三格格睡午觉,听见外面的声音,忙忙地出来:“爷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这大中午的。
是啊,元福怎么非得把自己拽过来呢?
胤禛由着宫女伺候着换了衣服躺下,看着旁边年氏的侧脸,自从年羹尧被自己斥责后,年氏很是惶恐了一阵子。
其实年氏很懂事也很规矩,他无意迁怒于自己的女人,只是年氏毕竟还年轻,经过的事儿也少,被年遐龄来信告诫后,更是小心谨慎,连带着三格格也不那么会活泼了。
这几个月来园子里避暑,心胸一开阔,这才好了些,母女俩恢复了以前放松愉快的样子。
都是他哥哥的罪过,年羹尧也太过桀骜了些。
年羹尧?
胤禛“呼——”地在床上一个仰卧起坐,坐起来了。
是啊,青海用人派物,必经四川,年羹尧已经被皇上官复原职,现在是四川巡抚,若是能再进一步,当上总督,那就正好能节制青海军需啊!
那十四身边也就有了自己的人了!
“爷,怎么啦?”
“没事,爷想起些事儿来,你好生歇着吧,我得去书房一趟,晚上让人备上锅子,爷过来陪你用晚饭。”
说罢,胤禛便披上袍子往外走去。
留下年氏一脸懵。
李盛打着哈欠看了一眼胤禛急匆匆的样子,又趴下继续睡了,响鼓不用重捶,能当上皇帝的,果然都是聪明人。
第184章
圆明园中,有一处极为阔朗轩逸的景致,连亭修阁,房舍高大,院子中央,是一个百米见方的人工湖,湖中央是一个八角形的小亭子,此时,胤禛就和十三皇子胤祥、十四皇子胤祯在亭子里说话,旁边蹲着一只元福,很机警地一直竖着耳朵,转着脑袋四边看个不停。
雍亲王府中都是自己的人,但园子里有不少皇上当初留下来的内务府的宫女太监,人多眼杂,眼下皇上还仍旧在畅春园,他也不能把人清查,不然反倒像是有事似的。
胤禛特地挑了这么个地方说话,亭子隔着岸边很远,就算是有人窥探,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四哥,你真要举荐我去青海?!”胤祯原本端着茶碗喝茶,一听这话哪儿还坐得住,手上的茶水撒了一身,他顾不得擦,站起来身体前倾,神情殷切,紧紧盯着他四哥。
胤祯从小就爱舞枪弄棒,当年大皇子直郡王掌军,他就羡慕得不得了,一心也想往军中去,可惜一直未能成行。
早些年对战准格尔,他排行太靠后了年纪也小,没能跟着去;
后来这些年,朝局动荡,皇上一方面看重前边几个大儿子,又疼爱后边生的小儿子,排行不上不下的这些阿哥未免就被冷落些,他就算有这个心也不敢说出口。
如今好不容易有个好机会,若是四哥这个已经参知政事的亲王肯为他作保,皇阿玛说不定就能同意了!
胤禛伸手把弟弟衣襟上的茶叶梗摘下来,摆手让他坐下。
看着胤祯还坐不住,旁边的胤祥伸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两下:“你没见四哥在这四面漏风的亭子里见我们?还把元福弄过来放哨?说不定这会儿岸边就有人伸着脑袋看呢,你还这么不安静,非要人看出端倪来?”
胤禛看看胤祥,到底是经了事沉稳了,他转头看向胤祯:“你若是有十三这个谨慎小心的劲儿,我也不用叫你来嘱咐一回了。”
“自从四十七年废太子,又圈了直郡王,皇阿玛一直不肯让皇子接手军权,如今放手,也是不得已,青海势力交错局势不安,你这是第一遭出去办差,年纪轻资历浅,说不得便有些小人,在你身边说些不三不四的话,引着你办了些糊里糊涂的事儿。”
说到这,胤禛停住口,看了一眼胤祥,盯着胤祯的眼睛,一字一句认真道:“十四,你十三哥在这里,我也不避讳什么,当年他的事你也知道,就是无妄之灾,皇阿玛的性子,是宁可杀一千也不肯放一个的,若是让老爷子生了一丝疑心,你我都担不住!”
说完这句话,胤禛的声音压得更低:“胤祉一向在军中无人,这次皇上难得放权,他自己去不了,也没法子安插别人,只怕心中不甘,我不信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我的亲弟弟去青海。”
“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可若是存心捣乱使坏,这可不难,你我一母同胞,又是我举荐,若有万一,你的罪过,便是我的罪过,来日若是老三登临大位,咱们兄弟如何,你自己想!”
自从那年让元福给他送了那个手拿音乐钟,这些年来四哥也转了性子,待他一向和气关爱,甚少这样疾言厉色,闻听这话,胤祯心头猛跳了一下,当即正了脸色,斩钉截铁道:“我去了后只管听皇命办事,谁的话也不管,四哥,你放心,你担着干系举荐我,我必不负你!”
胤禛定定地看了他几眼,坐直了拍拍他的肩膀:“四哥信你。”
胤禛办事一向是雷厉风行,转过天第二日就前往畅春园求见康熙。
其实,康熙的人选也很有限,从上往下数,老大老二老八废了,老三修书,老四一向不擅军事,老九老十更不行,十二是个冷性子。
无非就是老五、老七、老十三、老十四,再就是下边更小的皇子们。
如今胤禛来一说,又在老爹面前说了一通十四是多么日思夜想地想去为皇父尽忠,还私下里做功课去找他问青海的地图部落人口。
只是自觉才学有限资历浅薄,不敢来找皇上,自己心焦难耐,他这个当哥哥的看得心疼又欣慰,于是舍了脸面来求皇阿玛给十四弟一个机会云云。
康熙爽快同意了。
四十七年十月丙辰,皇上下旨,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视师青海。
胤禛随即去信年羹尧陈说利害,年羹尧这次的回信就很有诚意:“今日之不负皇上,即来日之不负王爷”,既交代了忠心,又递出了把柄,算是彻底投诚了。
第三天,也就是在胤祯出发前一天,康熙下旨:“诏四川巡抚年羹尧,军兴以来,办事明敏,即升为总督。”
——至此,在青海军务一事中,胤禛一派算是占了上风,胤祉尽管不乐,却也无法,他确实没有一个武艺娴熟专共军事的亲弟弟,也没有一个封疆大吏的大舅子。
今年康熙一直在畅春园住着,直到当年十二月年根底下,他才带着大部队回宫。
从宫妃到皇子们,再到底下的皇孙们,都对园子恋恋不舍,李盛很理解——跟依山傍水的大园子相比,京城实在是太逼仄了!
他回了雍亲王府,还不习惯了好几天,他在圆明园里的时候,随便一个院子都能让他疯跑好几圈,回了府,他要去跑动一下只能去小花园,可是见过了圆明园的各色景致,李盛对现在的小花园是无比嫌弃。
大狗狗郁闷地趴在廊下叹气,连耳朵都很没精神地软趴趴耷拉下来,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五十七年的除夕过得很热闹,李盛还带着弘晖几个人去十四府上给十四福晋完颜氏送年货,是胤禛特地分过来的,上好的皮子两大箱,还有各色干鲜水果。
过年进宫的时候,乌拉那拉氏在永和宫里更是拉着完颜氏的手嘱咐她有事就去找自己。
“十四叔没在京中,若是有人慢待你们,或是内务府送的东西少了差了,你只管来找我,我们王爷说了,亲弟弟在前线上尽忠卖命,务必要照看好你们母子。”
德妃在旁边一脸欣慰,当晚领宴回来,尽管疲惫不堪,她还是虔诚地给菩萨上了一柱香,保佑幼子在外平安,保佑他们哥俩一直这么要好。
她是从一个包衣宫女一步步熬过来的,皇帝的心思也能猜中几分,当年老十四一直跟着老八闹腾,她吓得夜里都睡不着。
现在可算是好了,老四会哄弟弟了,十四也转过弯来能帮着亲哥了,她也能安稳了。
转过年来的四月,胤祯巡边完成,驻师西宁。
七月里,李盛在年氏的院子里看着四岁的三格格拿着一个小网兜,满院子跑着扑蜻蜓。
“今儿这天儿太闷了,红菱,你去再拿些冰来,叫人去后面小厨房把酸奶端过来给格格吃,给我端一碗酸梅汤来,给元福也端一大碗酸奶,放点水果放点冰碴,看元福都热得吐舌头了。”
李盛掉过头来冲着她甩甩尾巴,今天确实很闷,一丝风也没有,院子里的花叶子蔫蔫地垂着,空气都是热的,感觉连喘气都费劲。
酸奶碗送上来,李盛一口一口舔着吃,一边吃一边愉快地眯眼睛,没一会儿就发现自己前面蹲了个小姑娘,看着他的一大盆酸奶满眼羡慕。
“额娘,为什么元福能吃这么多,我只有一小碗?”
年氏笑眯眯:“因为你还小啊,等你长到元福那么大,就能吃大碗了。”
三格格又提要求:“元福能吃碎冰,我下次也放冰好不好?”
年氏笑眯眯,但冷酷无情地拒绝了闺女:“不行!”
三格格不开心,抱着小网兜跑了,连动作都比刚才狂放了不少,兴许是在撒气吧。
李盛把酸奶吃完后,还是热啊,他又走到屋子中央,从盛着冰的白瓷冰鉴上扒拉了一块冰块,就抱在胸前,把头枕在上面,冰凉舒爽!
直到晚上还是很热,胤禛傍晚过来用饭,衣服后边都汗湿了,拿下帽子来,额头上都是汗,顺着下巴就往下流,跟水浇的一样。
“赶紧下雨吧,这天气真是让人憋气。”
“苏培盛,你去跟福晋说,让府里的大夫配两副解暑发汗的汤药,给底下的人都喝一碗,今儿门房那就躺下两个。”
雨还是没落下来,李盛懒得换地儿,就在年氏的院子里西侧小屋睡的。
早上吃饭的时候,李盛在下面啃骨头,就听见胤禛担心地问道:“怎么就吃这么两口?不舒坦?”
年氏的声音听起来有气无力的:“没事,兴许是中暑了,一会儿喝一剂汤药就行,上次开的还有呢,一会儿叫红菱给我熬上。”
那不行!你现在怀着崽子呢!之前能用的药现在不一定能用了!
年氏是在七月初怀孕,李盛看着没事就没作声。
胤禛就看见元福的耳朵立马就竖起来了,爪子抱着的大骨头扔在一边,大狗狗急忙冲过来蹲在年氏旁边,还带着油的爪垫往年氏的小腹上一放。
——年氏有孕了?
两人都呆了一下,然后院子里就是兵荒马乱。
李盛在旁边啃着骨头喝着汤,还把自己的饭盒叼到冰鉴旁边吃,一边吃一边看着大夫来了,大夫走了,胤禛站起来转圈,胤禛又坐下了,胤禛要去写信告诉年氏她二哥了,胤禛走了。
至于他自己,啃完骨头后,默默地走到饭桌前面看了看,这两人一听说年氏有孕,饭也不吃了,看这牛肉煎包,看这羊肉汤,看这酱牛肉,多浪费啊!
还是让善良的元福来帮你们解决掉吧!
第185章
康熙五十九年春正月,上命抚远大将军移师穆鲁斯乌苏,以宗室子弟,爱新觉罗延信为平逆将军,领兵进藏,以王公测旺诺尔布参赞军务,另有西安将军宗查木、定西将军葛尔弼。
可以说,从出征的人选,到军务安排的老臣,都布置好了。
胤禛在府中听了这番安排,不由心下思量,皇上还是不能完全放心胤祯啊。
当初胤祯往青海去,康熙曾传旨青海蒙古王公,道青海蒙古一应事项军务,均应谨遵大将军指示,“既与我当面巡视无异”,给了相当大的权力。
但转过去一年多,眼看着局势平缓,不光派了人手过去带兵,还派了皇室子弟过去监察。
靠皇子压服了青海西藏一众王公贵族,又靠宗室和心腹将军牵制着皇子,这才是帝王心术。
不过也是,胤祯是他亲弟弟,又是他一手举荐,依着皇上的性情,就算是允了十四前去,又怎么肯大撒手就把军权全盘交给他?
同胞二人,一人参政在内,一人领兵在外,若是他处在皇帝的位置,他也不肯放心。
康熙知道胤祯一直被德妃和他四哥护着长大,性子有些坦率执拗,怕这个在外领兵的小儿子多想,还专门随军带了一大马车的好东西给他,德妃还给小儿子做了几件衣裳,都包进去了。
胤禛一看老爷子还是有心的,就立马打蛇随棍上,厚着脸皮进宫为弟弟求了个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