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鱿不右
刘宏龙颜大悦,封袁绍为左将军、曹操为征西将军、刘备为平东将军、关羽张飞为偏将军。而作为顶头上司的何进大将军,也分了一部分功劳,何氏的声望势力也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导致外戚和宦官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或许是平乱太过容易,天子更加沉于享乐,同时关于袁曹刘等人和黄巾军勾结欺瞒的构陷也越说越象样。
渐渐地,顶头上司何进也怀疑其中猫腻,黄巾军声势浩大,强压可以平乱,却被几人轻易劝降?甚至有言论,张角就是袁家故意培养的乱贼,养贼自重。
第155章 托孤大臣
曹爱卿,朕可以信你吗?
袁绍不太理解曹操要留在青州屯田的决定,还说什么研究亩产千斤的粮食,简直痴人说梦。问起曹操后面的计划,曹操只说等待。
各州郡起兵剿匪的诸侯虽比记载上少了许多,终究是有个基数在,那些已经起兵的诸侯在自己势力范围内逐渐发展,也不乏壮大起来的年轻力量,其中公孙瓒的白马军横扫边境蛮夷,打下不少声望占据幽州一带。
“曹将军,是忧虑何事?”投降的张角还是得了个副将的职位,比起指挥作战,他其实更偏向于规划才能。
没有战败一事,张角也就没有重病而亡,在现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暂时担任青州军的军师,有张角在,这些农兵才能有一个向曹操袁绍等人靠拢的过渡期。
三十万农兵屯田,至少可以保证当前的温饱,余下的粮食才是上交给朝廷。
然而除了青州有这样的待遇,其他各州黄巾军即便是想投降也没有机会,都沦为向朝廷请功的人头。起初,天子更担心曹操拥兵自重,三十万农兵如果经过训练,也将是一支十分可观的队伍。
但是当第二年上贡了足够多的粮食后,刘宏还是愿意相信他的,并且与其他杀黄巾请功的诸侯对比之下,更显得曹操是个实干派。
器重归器重,享乐卖官修宫室也是一点没停,比往年上贡多出来的粮食甚至也被贩卖。
“陛下……”曹操试图劝诫,刘宏不听,只让他好好经营青州那块地。
曹操将功劳都让给袁绍,既然后世说本初受到百姓爱戴,那就交给本初来当青州刺史。他则各州奔走刷好感,不断提升自己的统率。
这几年新政策实行虽是小范围,但总体来说还是很顺利的,那么按照系统所注解,他的“政治”属性应该也提升了不少。
统率:增强人格魅力,士兵下属的信任。
政治:减少政敌抬杠概率,观念想法更容易被认可。
在外挂的帮助下,原本属于“政敌”的一些宦官,偶尔也会产生“曹将军说的很有道理”的感觉,于是原本按照对立面会反对也变成了沉默,而沉默便是默许。
成为青州刺史的袁绍实行宽仁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当地百姓的压力,同时提拔自己门下的势力任职几处县令,刘关张三人只分配给了刘备一个县令职务,另外两人随刘备自己安排。
袁绍十分轻视刘关张,白身入伍,若不是靠着和阿瞒认识,施舍给他们一些军功,哪能得到职务?
曹操则对刘备很信任,就以刘备所任职的县作为新的试验田,进行一些政策改革,每个月定期开会反馈情况,也和青州的其他县做一个对比。
百姓们对刘备一致好评,如果说袁绍是宽政爱民,那么刘备就是以德服人,不是上位者俯视的怜悯之爱,而是自己也为民一份子同甘共苦的爱。
原本贫困的青州,在天子的特许下单独实行试验政策,还很慢慢的发展了起来。再加上明面上有袁绍作为青州刺史,世族大家就算想找曹操麻烦,一时半会也挑不出什么错。
恰恰相反,原本作为顶头上司的何进,反而对袁家和曹家越来越有意见,刘备因默默无闻而没被记恨。
天下虽没被黄巾军扰乱,局势看上去却似乎更乱了。
按照原本的记载,由于诸侯起势较多,群雄割据,反而分散削弱了彼此的力量。而现在起势诸侯虽少,却也因此有更多的地盘,权力兵力也更集中。
青州缓慢而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曹操心里骂了诸葛亮不知道多少遍,村夫可恨,藏着杂交稻麦的技术不说,骗大家带种子回来,结果东西全都没法带,技术全都没有学。
他只能告诉张角,这些植物是可以通过一种叫作“杂交”的技术来提升产量的,也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
张角看上去比两年前更瘦了,笑着应下,便去找各县的农兵头领商量这事,农人识字的不多,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研究,刘备将张飞派遣过来当识字老师。
曹操觉得这个提议过于离谱,刘备却认真分析,说:“教书先生都是文弱书生,一堆农人五大三粗哪听得进去。益德虽面相凶狠,却是个心细的人,他们若好好学也不会为难,若是扰乱秩序影响研究,也能镇得住。”
“呃其实……”曹操欲言又止,主要是怕张飞下手没个轻重,把人鞭挞死了。
好在张飞十分听大哥的话,交代清楚要善待百姓,就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抽鞭子,毒打是最后的手段,教化是最初的目的。
之后几年,各地黄巾军已经少见,但各种各样的动乱频繁发生,活不下去的人永远存在。
此时的曹操已经将华佗拉拢,在青州也置办了一件小院让他安心研究各类病,这里农兵伤痛疾病也多,有的是实践的机会,因此华佗也很乐意帮忙。
但是,张角还是重病不治了。
张角在投降之后逐渐有后悔之意,他并不只是想自己能够温饱,也不是青州百姓温饱就够,当得知其他各州起义的黄巾军下场时,张角询问曹操,为什么不能也救救其他地方的百姓呢?大家并没有真的反心,只是失去土地连温饱都办不到,不得不为了活下去而起义。既然青州可以屯田,为什么其他各州不能屯田?为什么那些群雄诸侯要将百姓如此践踏,哪怕是已经投降,还要割下脑袋去换军功。
曹操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农兵是农也是兵,一州之地这么弄可以,各州都这么办天子不会同意,诸侯也没有耐心屯田生息。
如果不是他在另一个世界走了一趟,知晓其中利弊,他也会选择剿灭黄巾贼来换功勋。
他也不惧承认如今所为也只是权衡利弊,让他们活着的利益更大,所以才让他们活着。
张角得的是心病,华佗也没有办法。
尤其当他得知自己以为与众不同才投其降的曹操,竟也只是为了利益才和谈劝降时,张角有一种什么东西破灭的感觉,心灰了。
曹操紧紧握住张角的枯瘦的手,在后来的朝代也有过农民起义,只是那一支队伍在得到一定的势力后不顾内忧外患也划分等级称王,压迫另一批百姓。谁也无法确定张角如果成功,是否也会有称王之心,但无论是原来,还是现在,张角都没有成功就死去,曹操愿意相信这个枯瘦的道人没有私心。
“你安心去,去几千年后的世界看看,那时候,你的心愿实现了。”
回到自己的世界这么多年,曹操在这么一个瞬间突然很想念“队友们”。
十多年了,有些队友的样貌已经模糊了。
张角死后,青州军正式被曹操收编,由技能得来的好感让青州军十分忠心,再加上统率的提升,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完全听命于他的。
这让袁绍很不爽,青州刺史一个官吏还能搞出个傀儡感了?
于是他明面上是青州刺史,私底下也有在其他州郡发展的想法,联络到了幽州的刘虞。
曹操担心各州势力继续发展壮大,会对朝廷不利,于是多次上书劝天子想办法削弱宗亲。这个时候的刘宏已经荒废朝政,在宦官的忽悠下认为国泰民安没什么事情需要担心的,自然也听不进削弱宗亲的劝告。
远在西川的刘焉上书,认为应该加强宗亲们的权力,天高路远政策变更不利于发展,应该给各州执掌的宗亲一定的自治权利,这样天子就更能高枕无忧了,宗亲们会管好一切的。
刘宏听了很高兴,废除了刺史官职,改为州牧,且有不来京参朝的特权。
“**!这个昏君!!”曹操听到消息后气得半死,猪队友根本带不动!废史立牧,嫌大汉凉得不够快?!
幸好身边都是自己人,骂一句不至于招惹祸端。而且,其实大家心里也都这么觉得,只是再昏庸,也是君王,臣岂能议论君王的是非?
就在废史立牧的第二年,刘宏病重,重金寻求天下名医。曹操藏着华佗没有要贡献出来的意思,学医救不了汉室。
刘宏病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年的声色犬马几乎将他掏空,一直到临死前的回光返照才重新找回几分当年夺权时的清醒。
他只有刘辩刘协两个孩子,刘辩是长子由何皇后抚养,他更喜欢的幼子刘协则由董太后抚养。
刘宏不管怎么说也是天命在身的皇帝,此时心里浮起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回忆起这些年的种种,拉着曹操的袖子说:“曹爱卿,朕可以信你吗?”
“陛下。”曹操抱拳单膝跪地,“请陛下吩咐。”
谁也没想到,区区征西将军,竟和蹇硕一起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而且是托的刘协。
天子驾崩时尚未宣布继任者,大臣们都看得出是想立幼子刘协,可几代年幼天子都不过宦官的傀儡,长子虽也年少,何家外戚总比宦官强吧?
大臣们也不敢贸然站队,曹操这些年名声声望都不错,可先帝如此一托孤,又把曹操和宦官蹇硕等人绑定在了一起。
何进先发制人,直接将刘辩按在宝座上宣布继位。
曹操一言不发神色凝重,下朝后袁绍匆忙拉着他,暂时也顾不得嫉妒的情绪。
“孟德,何进必不容你!”
曹操的手微微颤抖,扶着袁绍才稳定下来。
他沉默地盯了袁绍很久,说:“本初,天下将乱,这一回你我可不能再忘了初心。”
“什么?”
很快袁绍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何进逼他站队,到底是站继位的天子,还是站宦官们和曹操?
袁绍按照和曹操商议的计划,以辞官表态不站队,暗中往幽州渤海等地发展。
何进欲毒杀太皇太后,被曹操救下,以此发问质疑何氏忠诚和德行,与何进撕破脸,退往青州大本营。
同年秋天,何进假天子旨意宣西凉董卓进京,为除以曹操为首的势力。
第156章 随我冲锋
不急,先陪他耍耍。
袁家当前的族长袁隗托人写信给侄子袁绍,让他明哲保身不要犯胡涂,他看似跑得远,但这些手段朝堂上的大臣们哪个不是人精,会看不懂呢?
如果非要战队,也应该站大将军何进才是,尽管明白他和曹操是发小有些许感情,事关家族存亡兴荣,可不是意气用事。
如今天子已登基,何皇后也贵升为太后,何进大将军€€掌兵权,谁人能抗衡?就连太皇太后董氏都差点被暗中毒杀,曹操救下太皇太后一事虽可将矛头指向何家,可如今的天子全凭何家说了算,曹操此乃取祸之道。
袁绍心中颇多感慨,对前来送信的叔父亲信说:“当初宦官赵常侍征辟我入朝为官,我有意划清界限屡次拒绝,当时叔父担忧家族受到灾祸,劝我出仕。如今我出仕多年,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叔父又劝我不要掺和。”
亲信也是袁家的人,因此帮着又劝说,道:“大将军所为虽不仁义,却占根脚。你与征西将军虽是为国,却站在了国家的对面,此举如何为忠义?岂不是……岂不是反贼乎?”
从当年曹操为曹腾守孝三年开始,袁绍就感觉孟德变化越来越大,在一同谋事的这些年逐渐看清楚一个本质。
如果撇开袁家影响力,撇开先天的优势,或许他是比不上曹孟德的。
汉室衰微,这件事情孟德更早的时候就看清楚,他则是最近几年才有切实的感受。忠臣所为,绝不是忠于一时的天子帝王,而是忠于汉室天下。
“你回去告诉叔父,找个机会辞官离开洛阳,带着家族远离朝堂。”袁绍停顿了一下,看向外面朗朗乾坤,道,“要变天了。”
袁绍和幽州牧刘虞的关系不错,也因此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他到青州去找曹操商议,如果非要和何进对着干,何必坚持立刘协,那孩子年岁更小,他们就算扶持成功也会招惹非议,倒不如宗亲刘虞,有地盘有声望,也有较为正统的继承说辞。
曹操点头玩笑地说:“本初之意我明白,如果实在不想立陈留王,不如立刘玄德。”
正巧每月过来开会汇报的刘备一口茶水呛住,两位结义兄弟怒视曹操。
“此举要将我大哥陷于不义乎!?你怎么不干脆自立得了?”
曹操似乎被戳到了什么要害,也气急败坏地说:“我要是姓刘,还有其他人的事?!”
袁绍怒视,好家伙,曹阿瞒你小子真有反心!
曹操察觉到袁绍的视线,更气地说:“你又想说让我拜刘备为义父?”
“我何时说过?!”袁绍也急了,这是污蔑!
头有点痛,曹操揉了揉额头说:“罢了罢了,是我记错了。”恍惚间回忆起往事,才发现原来已经过了十年。
有时候会怀疑,真的发生过吗?
见他状态不佳,刘备连忙打圆场,说:“以孟德所言,先帝托孤之意是想立陈留王刘协,忠君之事为根本,我也觉得该是如此。只是,如今大将军兵权在握,又宣西凉董卓入京,我等兵农虽众,真打起来却未必是对手。”
曹操揉了揉被气得发痛的脑袋,神色深沉,眼底是晦暗不明的光,说:“董卓也是投机之人,京师若有异动,他必然下手。”
“何意?”袁绍似有不解,“董卓就算入京也无妨,他本是袁家故吏,没准还能与他合作呢?”
“故吏情分比起大权在握,实在微不足道。”
“即便如此,京城何进独掌大权,如何会乱呢?”
曹操说:“先帝托孤大臣,并非我一人。”
众人愣了一下,这事他们知道,还有一个是宦官蹇硕。他们都对宦官没有好印象,也知道曹操和蹇硕是有仇的,因此就算同为托孤大臣立场相似,却是绝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