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公子[红楼] 第69章

作者:孤光与清辉 标签: BL同人

  平儿哭道:“如今已经这样,东西去了不能复来。奶奶这样,还得再请个大夫瞧瞧才好啊。”

  贾琏啐道:“呸!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他呢!”

  凤姐听见,睁眼一瞧,虽不言语,那眼泪直流。

  宁荣二府乱做一团不知解,薛家母女回到梨香院里也是惊魂未定,互相抱着安慰。薛姨妈心惊肉跳,搂着女儿直说:“我儿受苦了,受苦了。”

  薛宝钗回手拍了拍母亲的肩膀,瞧了瞧外头,冷着声音说:“如今闹到这个样子,这里是住不下去了,快叫了哥哥回来,我们搬出去。”

  “什,什么?”薛姨妈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搬出去,可是,可是姐姐怎么办。”

  宝钗摇摇头,语气也急促起来,“我们在这里帮得上什么忙?不若等尘埃落定,再来瞧瞧能做什么吧。”

  薛姨妈明白了女儿的意思。此时他们的确帮不上什么忙,甚至可能还会被连累。谁知道那锦衣府会上门几遭。

  纵然心中不忍,她思量再三,还是觉得女儿说得对。于是叫来外头的下人,叫寻一处房舍,莫管位置先定下来,然后收拾箱笼准备搬走。

  此时薛蟠那混球在外乐的也终于得到消息赶回了家中,瞧见母亲妹妹完好,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听说要搬出去,也不管如何只管动作起来。

  一家三口忙得连晚饭都不曾吃上一口,总算是匆匆收拾出个大概。正预备歇上一口气,外头便传来砰砰的敲门声——

  只听一人粗声粗气地大喊:“开门!薛蟠可在!”

  薛家三人吓了一跳,还不知怎么回话,便听那大门被一脚踹开,只见一群官差拿着锁链,拿着铁棒,抖着手里的银刀朝着薛蟠直扑过来。

  那锁链绕着薛蟠的脖子绕了两圈,就将人往门外拖去。一时之间,梨香院里狼哭鬼嚎。薛姨妈拉着儿子的袖子,哭道瘫软。

  那群官差见个妇人跟在后头很是不耐烦,一脚踹出去怒骂道:“大理寺拿人,尔等何敢!”

  说着,那薛文龙就被压到外头,一溜带走了。

第100章 章一百

  且说薛氏母女见薛蟠被抓了去, 早就吓得魂飞魄散。第一反应便是去求荣国府救人。可现在的荣府自顾不暇, 哪里顾得她们来。

  王夫人见妹妹携着女儿狂哭而来,也是六神无主, 根本不知如何是好。只说自己毫无办法,一时三人又在房中震天响的哭出来。

  外头的贾政被她们哭得心烦意乱, 隔着门喊:“如今,还管那祸根做得什么!”

  薛氏母女被这一句骂得脸上通红,好不狼狈。还是薛宝钗忍了半日才勉强寻回些声音,攥着帕子道:“姨妈,我们先回去了。”

  说着, 扶着母亲踉跄地离开此地。

  薛姨妈挽着女儿的手, 老泪纵横, “我的儿, 如今可怎么办好啊。”

  “姨妈这边是求不得了, ”薛宝钗摇了摇头, 拉着母亲问,“妈妈可知道平日里哥哥与那些说得上话的来往?不妨此时去求一求他们?”

  薛蟠是整日出去高乐的人。可他去哪里玩闹, 哪里会告诉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宝钗这般问, 薛姨妈也不过是两眼一抹黑罢了。无法之下, 薛姨妈只好叫女儿代笔, 先写了一封信给王家, 向娘家求助。

  正想着要不要去寻宝玉问一问,平日里都是世家子弟在一处玩乐。薛姨妈忽然便想起了那姓闻的。抓住女儿急切地说:“你说那闻小相公可能帮忙!”

  “闻家也不过是一介白身罢了,”薛宝钗叹气地摇摇头。

  薛姨妈说:“可他平日也随你哥哥出去, 也认得那些人,叫他转交些许书信也好过现在。”

  现在薛家这等情境,别人躲都来不及。如果是她们自己去求,也不过是被人打回来罢了。母女二人没有办法,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只是那信并未到闻颐书手里。

  “殿下,外头送来薛家信件一封,”冯硕将手中的信件呈上。

  梁煜拿着一个药罐子,正给自己涂抹脖子上的伤口,随口问:“薛家?哪个薛家?”

  冯硕顿了顿,说:“荣国府的那个薛家。”

  “烧了,”丢下一句,梁煜便踏回了内室。

  “是,”冯硕略应。

  退下之时听到里头自家主子正在说:“你今儿是没吃着肉?下口这么重?”

  然后便是一阵嬉闹之声,掩在门后头一时也听不真切。

  闻颐书坐在梁煜的怀里喘,猛地一下他差点朝后翻出去。梁煜按住他的腰,动作不停。闻颐书挨不住,推了梁煜一把,却被扣住了双手动弹不得。

  他倒也享受这般,眯着眼睛懒洋洋地问:“刚才谁啊。”

  “不认识,”梁煜的声音有些发狠,利落地把人扣住了。

  “你不说我也知道,”闻颐书悠长地低吟了一声,眼里的春水划过一翘桃花般的眼角,“一口暗醋憋很久了吧?嗯……欸,你别乱来……”

  他忍不住抓了一把梁煜的背,“别的不说,叫那大理寺先审薛蟠的案子。以权谋私,梁煜你……”

  他话还没说完,被一个动作彻底夺了声音,只管留下呜呜的抽泣声。青丝如缠划过胸前,只管凉痒,偏是停不下来。

  梁煜吻着那唇,一字一句,语气危险,“颐书,你的话太多了。”

  闻颐书舒爽地不想睁开眼睛,听到这话实在忍不住,一口又咬在了梁煜另一边肩膀上。梁煜嘶了一声,把人抱紧了,动得愈发不留情面来。

  ·

  近日,大理寺卿严正可谓是春风满面,虽然从他整日不苟言笑的脸上并看不出来。

  且道是为何?

  原是自从那地下钱庄的案子起,这位严卿便在寻查牵扯在其中的高门世族。这案子最后停步在扬州的部分盐商身上。买官之人被革职,盐商的财产或被罚。然而也就到此为止了,这银庄后头到底借了谁的势,却也仅仅只有一个猜测。

  更叫人的恼怒的是,本朝法典之中对这些放印子的世家并无可罚条例。偶尔提及也十分轻微。那等不痛不痒的罚没,不过转头就叫这些人吃人肉喝人血给扒回来了。最可气的是,此案之中牵涉豪门之多,叫龙椅上那位的士气,一而再,再而三地慢慢卸干净了。

  严正虽早有心理准备,可等结果下来时,他也说不上是何等心情来。只管将此事与昭王殿下说了一番,随口之间多有一股寥落之意。

  三皇子殿下听罢,并不如其他人一般多起安慰之意,只留下一句:“逐个击破。”

  严正当时的精神为之一振,于是便明白过来。昭王殿下既然主持法典修添,自然是看到其中的弊患,必不会对此视而不见。于是他也就打起精神,着手下在暗处慢慢摸查起来。而叫严正没想到的是,这机会来得竟这般快。

  因平日早有准备,莫管是人证还是寻到的物证都妥善看护。也叫京城的官员们尝到了大理寺的雷厉风行。加之与叫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府一同行事,宁荣二府自然是受不得这样的狂风暴雨。

  白天刚抄了本府,大理寺内正理清证据。另一头,薛蟠杀人的命案便重新开审了。

  这案子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人是薛蟠打死的,案子也是的的确确胡判的。薛蟠直接被押进了死牢等候明年秋后问斩。而那胡乱判案的贾雨村——

  “堂堂顺天府衙,竟能判出这般案子,”永嘉帝瞧着手中的案宗,都被气笑了。

  梁煜忍着脖子两边的疼,保持着神情冷静,“贾雨村此人,因任官时收受贿赂遭贬谪,后又起复。本就为人品堪忧之人,为依附权势,如此办案倒不奇怪。”

  这话说得永嘉帝一阵没脸。一个贪官小人被贬后,又爬到高位,此事为谁之过?永嘉帝脸上骚红,忽而瞧见一旁贾雨村复举的经过,奇道:“此人竟是林海推举?”

  念罢,哼了一声:“看来林海看人的眼光也不如何。”

  梁煜抬起眼睛看了父皇一眼,什么都没说又垂下眼光。

  “这样的人用不得,流放巫州吧,”永嘉帝对此人下了定论,“至于苦主,若能寻得家人就叫她回家去。”

  旁边的严正应是,正预备详细禀报一下荣国府的案子,结果被永嘉帝抬手止住。严正心中一个咯噔,以为当今又准备轻轻放下。却听皇帝道:“宁荣二府的案子你们该怎么判怎么判,按法当行。只有涉及违禁犯上者,报于朕听就好。”

  他顿了一顿,又说:“我记得新修的法典之中有所涉及?”

  梁煜答曰:“是,不过有量刑过重的争议,尚在讨论。”

  “那先按此例来,重不重的,无妨。”

  说完这些,永嘉帝扶着自己的胸口似是累极,费力挥手,“交给你们了,交给你们了……”

  张保寿上前查看情况,然后退后几步与梁煜道:“睡着了。”

  于是梁煜和严正只好不再打扰,退出殿外。

  大理寺忧心忡忡,只以为陛下不重视此案,“又是如此轻飘带过,殿下,这可如何是好?”

  梁煜道:“此案涉及东宫与肃王,暗中又有许多世家在观望。如果父皇重视太过,只会叫那些世家如惊弓之鸟。杯弓蛇影之下,必会逼迫父皇宁荣二府。他若是不过问,才能方便大人行事。”

  被这般一点,严正恍然明白过来,说道:“也该如此,那宁荣二府搜出那般多违禁之物。若不紧查,实在说不过去。只是要查出这些东西从哪来,倒也费一番功夫。”

  梁煜略思一番,又道:“若是现在去查,自然是难。严卿不妨将宁国府的事由先放在前头,荣国府事宜继续暗中搜寻才好。”

  如此坐实的案子,开头几件必是判得最重的。而这些世家本默认站在太子这边,冷不丁的,太子将贾家给踩了一脚,必叫高门大乱。经这几日一闹,他们也该都冷静下来,做好抉择。

  只等大理寺这边一放出端倪,便有后招跟上。

  然而,梁煜叫严正拖延,实乃抛饵。只叫这些人以为也就这些,等他们奇招出尽,再慢慢清算。

  严正忧心道:“可若到后头他们愈发镇定,岂不是……”

  “不会的,“梁煜微微笑了一下,“他们马上就自顾不暇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回家太晚了,我直接在沙发睡着了,男票说像猪一样叫叫不醒。昨天欠下的内容我会补到明天更新里。

第101章 章一百零一

  宁荣二府遭查抄, 翻出许多腥臭难闻的辛秘之事, 只叫人目瞪口呆。虽不曾放到明面上说,光是贾珍逼淫儿媳, 父子聚麀之举就已经叫一些礼士大夫暴怒三丈。

  另着一条大罪,那便是在其父热孝之中, 因难耐寂寞,不知礼德二字为何物。竟然带领儿子和一群子侄以习射为名,聚赌□□,□□不堪。

  只光是这一条,大约就能被人困在柱子上连喷带骂, 用唾沫星子洗脸了。

  既犯国法家法, 也违礼法, 仿佛是天理难容。实在无甚好说, 大笔一挥, 便是掳夺了宁国府的爵位, 家中财产也悉数没收。只是,在对贾珍的处理结果上, 叫朝中起了些许争执。因为给他最终定下的罪名是失德背礼, 流放海疆。

  便有朝臣上言称此量刑过重, 说秦便是亡于□□苛法, 当以仁为治国之策。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 就被太子那一派的人给驳斥了。

  只说宁荣二府之中查抄出许多违禁之物尚不得解,而贾珍带领一帮子侄聚宴在孝期习射,那就是对国对君的大不敬, 更有谋反之嫌。如今只是流放贾珍一人,已经是圣上对宁府的仁慈。

  对这等谋逆之举尚能站出来请罪,岂不是与其同罪。

  一个大不敬的帽子扣下来,那位丞议中书差点在众臣子面前吐了血。永嘉帝并不看他,只留下一句此案便交由大理寺主理,按国法处置。

  默认之下便是对流放的裁定没有异议。

  若说一些背德违礼的龌龊事,凡是门口台阶高上一二层的人家里,哪个没有?如果因为这个就要被流放到海疆去,饶是平日里胆小如鼠怕也会逼得狗急跳墙。朝上一议不过是为了试探圣上的态度罢了。

  毕竟这么多年都宽容下来,这次突然要严惩,不怕步子迈得太急了?

  而现在这朝上一闹,一些个没脑子的才知道原是触了大不敬的名头。一时竟开始庆幸,直言只要家中干净一些,便也无妨。但总有人心惊胆战,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果然,后头的事儿就来了。

  太子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也要把投靠向肃王的荣国府给踩在脚底下,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墙头草一些教训和警告。肃王这边更加不会坐以待毙。

  于是御史就成了最忙的人。今天参奏这个伯家中如何,明天弹劾哪个侯子孙不孝。只管是京中有些名头的家世私事都被翻了个底朝天。前前后后的人都在看笑话,只道这些个有头有脸的也不过是道貌岸然,绣花枕头稻草包;外头光鲜亮丽,里头全部污糟。

  云骑尉汪家也被人参了一本子,事态还挺严重的。因为在彼此攻讦的奏折成山堆的时候,只有汪家和其他三户人家被拎出来过问了,急得汪府上下都睡不好觉。